這個世界上沒有100%外向或者100%內向的人。每個人的人格類型遠不止他被描述的那樣,而且一生中都在不斷變化。
儘管如此,探索並了解自己當前所屬的類型,對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其實大有裨益。
當你了解認識到有許許多多種人格類型時,就會發現原來世上還有那麼多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會意識到:
如果別人對一件事的反應跟自己不同,不是因為他有毛病,也不是因為你有問題。你們倆都沒問題,只是各自屬於不同的人格類型罷了。
接下來,我將詳細描述內向型人格、高敏感型特徵和高反應性氣質。
1921年,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首次全面描述了內向型和外向型人格。從那時起,關於世界上有多少內向型的人,各類研究眾說紛紜。
研究顯示,內向型的人佔總人口的30%到50%。
以下一系列描述將讓你弄清自己屬於哪一類人。
如果你是內向型的人,可能會覺得以下大多數描述都不符合自己的情況。
我覺得,周末要是沒參加派對,那個周末就糟透了。每到周日晚上,我就會陷入沮喪。
我喜歡什麼都了解一點點,但如果要持續深入探討某個話題,我就會覺得無聊。
我喜歡刺激,樂於投入新體驗,不會三思而後行。
我聊天的時候思維最敏捷。
為了不覺得無聊,我會找很多事做。
我寧願把約會和活動排得滿滿的,也不願日程表上空蕩蕩的。
這些描述,大多數都屬於外向型人格的表現。
反之,你可能覺得以下大多數描述都符合自己的情況。
如果我要當著一大群人的面做演講,我喜歡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我對真假的判斷跟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我更傾向於相信自己的邏輯或直覺。
別人都說我想得太多了。
對於將要相處的人,我會細細挑選。
在某些情況下或是有某些人在的時候,我很享受與人為伴。但除此之外,我更喜歡一個人待著。
如果身邊發生的事太多,我就會感到疲憊不堪,更想自己靜靜待一會兒,或是跟一個熟人做伴。
沒有人是100%內向型或100%外向型人格。正如卡爾·榮格所說,純內向或純外向的人肯定會發瘋。我們都處於這個區間中的某個位置,也就意味著,我們都同時具備外向和內向的特質。
在不同的日子裡或不同的時間點,你可能會把自己放在內外向天平上不同的位置。
如果你在不同時間點多次進行測試,可能發現結果也存在差異——但很少會有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的情況。
毫無疑問,即使你是內向型的人,在有需要的時候也能採取外向的處事方式。但如果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事後你也許會覺得疲憊不堪。
參考資料:
1.伊爾斯·桑德《高敏感是種天賦II:發掘與眾不同的內在力量》王岑卉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