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鎏金機制幣式扣是舊時人們服飾上的一種紐扣,它於19世紀從西方傳入我國,後由外國洋行在我國本土生產。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流行與我國「同光中興」的特殊歷史時期有關,與我國當時貨幣制式的改革有關,與我國民眾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追求工業革命帶來新的時尚有關。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造型傳達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對它的賞析有助於思考如何把我國傳統圖形藝術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到具有現代審美要求的生活用品當中。
一、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流行與我國當時進入「同光中興」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關
鴉片戰爭後,西方經濟滲入中國,開始刺激中國的經濟,這使得清代同治、光緒兩朝的經濟得以復甦,我國進入史稱「同光中興」的時期。那期間清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旨在引入西方科技,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使我國進入歷史上第一次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發展階段,那個階段外國商人在華開辦的許多名曰「洋行」的經貿機構所進行的對華進出口貿易和工業品的生產得到長足的發展。圖1、圖2銅鎏金機制幣式扣背面有「架路威治」和「禮和洋行」的字樣,這就是當時在華的一個外國洋行的名稱。德國人架路威治(Carlowitz)早在我國洋務運動開始之前的1845年就在廣州設立洋行,取名「架路威治洋行」,1855年這個洋行更名為「禮和洋行」。1877年這個洋行在我國洋務運動良好的對外經濟氛圍中在上海設總行,以後在我國十多個大城市設分行和分支機構。同光中興時期像架路威治洋行一樣的外國對華貿易機構有幾百家,他們在華的貿易包羅萬種,銅鎏金機制幣式扣就在其中。銅鎏金機制幣式扣最初都由外國洋行進口而來,後來隨著這些洋行對華貿易的深入,許多洋行在我國本土建廠開始生產。
二、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流行與我國當時貨幣制式的改革有關
封建社會末期外國貨幣斷斷續續流入我國,到19世紀,國外的貿易銀元開始大量進入我國流通並直接衝擊我國的貨幣。外國製造的銀元又被國人稱為「洋錢」或「大洋」,由機器製造而成,它的形制是有一定厚度和直徑的銀質圓板,正面為圖,背面是字。由於銀元標準統一、計枚核值、便於交易且製作精美,它較之清代實行的銀兩主幣以及沿用兩千多年不變的制錢輔幣具有明顯的優越性,所以國民樂於接受。1887年(光緒十三年)我國引進造幣機開始製造銀元。銅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廣東地區在清政府準許下開始製造形似銀元一樣的銅元。銅元的發行和流通使我國普通民眾有機會直接體會到機制幣的易用和美觀。伴隨我國貨幣制式劃時代的變革,銅鎏金機制幣式扣也因為它和金屬機制幣在形制特徵、製作工藝、美感傳達上有相似之處,所以同樣受到國人的青睞並得以在國內流行。
三、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流行與我國民眾當時追求工業革命帶來新的時尚有關
同光中興雖然不能算做滿清統治階級的自主所為,也根本無法使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興盛,但清朝的經濟在那時得以好轉,同時清政府在推行洋務運動中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也順勢傳入我國並漸漸被國人接受,千年封建桎梏下的人們思想開始解放,開始追求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思潮、新時尚。銅鎏金機制幣式扣就是那個時期人們樂於享用的頗具西方工業文明特徵、新穎美觀的民用產品。
銅鎏金機制幣式扣作為舊時民間的一種生活用品,它形制獨特、造型精美、選題傳統、做工精到,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由國外傳入、繼而在國內流行和本土化生產標誌著我國紐扣從作坊式全手工生產進入到由工廠經機器衝壓、批量化、標準化生產的新階段。儘管銅鎏金機制幣式扣顛覆了中國傳統紐扣的生產工藝,但也只是清末民眾老式服裝上的綴飾,它和清末的洋務運動根本上就無法挽救封建沒落的清王朝終將滅亡的命運一樣,也並未能迎來變革社會中民族服裝的革命,不過銅鎏金機制幣式扣和金屬機制幣等一批西方先進的工業產品和它們的製造技術同在19世紀後半葉我國久閉漸開的國門縫隙中,為國人帶來西方工業文明的一縷陽光。
銅鎏金機制幣式扣是近代工業產品與傳統審美形式相結合的一個典範,它從清中期傳入我國到民國初年退出使用,其間只有半個多世紀。一百年後的今天,銅鎏金機制幣式扣在民間已很少見到,由於它只是舊時服裝上的配件,器形又小,所以在民間工藝品市場不被人們看重,也少有人對它做專門研究,但筆者認為對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賞析有助於了解我國在工業文明的曙光初現之時先進的工業化生產方式是如何替代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有助於了解我國民眾在我國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由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帶來的思想解放和時尚追求;有助於了解在洋務運動中由洋人技術生產的大批量、標準化、頗具洋味的民用工業產品是如何順應中國傳統的審美需求;有助於了解我國傳統圖形藝術如何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到具有現代審美要求的生活用品當中。
引用自《銅鎏金機制幣式扣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