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釗:同治中興時期的三個外國人

2021-02-23 民主與科學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與中國發生商貿往來的西方國家,已有英、法、美、俄、普等,來往於中國的外國人,也日漸增多,其中既有傳教士、商人、軍人,也有外交官等。在這些外國人中,特別是在那些傳教士、外交官中,絕大多數都是懷抱理想、知識淵博的精英人士,其中不乏想為這個國家做一點事情,幫助這個國家向文明邁進一點的人。在「同治中興」時期,為此出力甚多的,就有英國人羅伯特·赫德、美國人丁韙良和蒲安臣。


羅伯特·赫德

羅伯特·赫德於1854年來到中國,1861年起在上海海關總稅務司任職。1863年,經清廷任命,赫德正式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監督,直到離開中國。中國的海關由外國人把持,似乎是中國的恥辱。其實,這裡面有一番周折,而且是清政府樂意讓洋人來管的。

1853年8月,上海小刀會佔領了上海老城區,清朝官員為躲避戰亂,都逃了出來。當時清朝的海關監督吳健彰也不見了人影。「吳關長」原是廣州的行商,因為會與洋人打交道,又懂一點商務而得到了這一職務。當時科舉出身的官員,要麼只懂經學而不懂洋務,要麼都不願意做這種與洋人打交道的官,所以只好請行商出身的吳來管海關了。海關關長跑了,洋商很是高興,可當時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認為,公民納稅乃是義務,就與美國駐華公使馬沙利聯合設計了一套制度,據此,兩領事就代中國政府從他們各自國家的公民那裡徵集關稅。後來,英法美三國領事擔心本國商人交稅,其他國家的商人不交,顯得不公平,就與清廷的兩江總督協商,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外國稅務司,幫助中國政府從所有洋商那裡公平地徵收海關關稅。誰知道,這個稅務司收的稅比中國官員自己管海關時收的還多,清廷便乾脆把整個海關交給外國人來管了。1861年,海關的稅收為496萬兩,赫德擔任總稅務司監督,到1887年,海關稅收就達到2000萬兩,佔清廷財政收入的24.35%。這一筆收入,成為清廷同治中興時代辦洋務的主要經費,也是後來甲午賠款、庚子賠款的主要擔保。

其實,由洋人擔任中國政府的官職,在清廷初年便有,只不過那時給他們做的是管曆法的官。但赫德擔任了「海關關長」後,有些做法,在中國歷史上是自古未有的。首先,他把原來條塊分割的海關,變成了垂直管理,使原來各自為政、隸屬混亂的海關全部由總稅務司領導,各級地方不再插手。這一個體制,直到今天仍在沿用。其次是按章徵稅、按律執法,改變了過去的隨意性。再次是他引進了「服務」和「公僕」等理念,他認為海關既是管理,也是為商人服務。1864年6月21日,他向所有海關僱員發布了一份通告,要求外籍僱員學習漢語,做事耐心而「不帶優越感」,工作時「力爭說服他人而非發號施令」,勤於補救而不發脾氣,因為發脾氣「便會暴露缺點」,「故本司署外籍僱員與中國官員交流時亦應切記,爾等乃彼等之同僚,而與中國平民人等交往時應切記,爾等頗有義務及責任姑作彼等之同胞,懷此念者即可趨於待官吏以禮貌,待百姓以友善。」此外,赫德還面向全世界公開招考選拔僱員,實行高薪養廉,給予僱員退休金、回籍旅費、帶薪年假、醫藥費等,使海關成為清朝唯一一個沒有腐敗的衙門。

1865年,他依據自己對中國的觀察,向總理衙門遞交了題為《局外旁觀論》的奏摺,講述鐵路、輪船、電報、採礦和實行西方外交的好處。他寫道:「我認為,派遣駐外使節一事至關重要,其本身就是進步。我覺得它是中國保持自由和獨立的最無可反對的方式。同時,我也認為,它將構成使中國與西方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紐帶,並使中國義無反顧地從事改進事業。」第二年,英國駐中國公使威妥瑪,也向恭親王遞交了一份《新政略論》的摺子,除了與赫德觀點相同、強調實務外,還勸告清廷:「不要回顧過去以尋求指導,而要展望未來以尋求啟示。」

丁韙良

丁韙良出生於美國一個牧師家庭,1850年,23歲的丁韙良志願參加美國北長老會海外傳教使團,並被派往中國寧波。丁韙良由香港抵達廣州,剛一下船,當地平民就圍住他,邊看邊喊:「番鬼,番鬼!殺頭,殺頭!」他在日記中寫道:「這難道就是令人引為自豪的中國文明嗎?我難道就是為了這些人而背井離鄉?」繼而他自我安慰:「他們若不是異教徒,我又何必遠道而來到這裡呢?」丁韙良在寧波傳教10年,期間不僅學會了漢語,還用拉丁字母編纂出一種拼寫寧波話的拼音系統。

1862年夏天,丁韙良結束在美國的休假,與妻子一起帶著兩個最小的孩子,再次回到中國,經上海轉往北京,在那裡建立教會和開辦學校。1864年5月,他在赫德的協助下,開設了一所走讀學校,後來發展為崇實中學,任校長達20年之久,該校即現今的北京第二十一中學。丁韙良於1864年加入同文館,三年後,他回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學習兩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回到了同文館,在同文館改學制、增學科,為大清培養人才。1873年,他在同文館開設了一個小型印刷廠,成為中國大學出版社的雛形,出版了17部國際法、政治經濟學、化學、物理和自然哲學等領域的重要著作。

丁韙良曾經於1858年作為美國公使列維廉的翻譯,參加過中美《天津條約》的談判。當時,他看到清政府的官員,在關稅自主、治外法權和最惠國待遇等一些重大問題上,輕易就作出了讓步,卻在諸如外交代表駐節和陛見皇帝時,行不行磕頭禮之類的事情上,拼死相爭,覺得中國官員太需要了解一些國際法知識了。於是,就在助手的幫助下,於1862年開始翻譯惠頓的《萬國法原理》。1864年該書譯成後,在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的幫助下,呈遞給恭親王。恭親王讀後,正巧遇到普魯士公使李福斯在中國大沽口捕捉了三艘丹麥商船事件,恭親王有意用一下在書中學到的知識,遂依據國際法向李福斯提出抗議,迫使普魯士公使釋放了商船,並支付了1500美元的賠償。恭親王就此發現了國際法的實用價值,遂將此書改名《萬國公法》,出資印刷了300本,給各省當局學習參閱。這是第一部完整譯介到中國的國際法,使中國官員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西方的國際法制度。

蒲安臣

蒲安臣,1820年11月14日生於美國紐約州的新柏林,184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先後做過律師、議員,是美國共和黨的創始人之一。1861年6月,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被任命為美國第十三任駐華公使,於1862年7月到達北京,任期6年。在任公使期間,蒲安臣積極執行美國政府提出的「對華合作」政策,「在條約口岸既不要求也不佔領租界」,「也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所以,他得到了清政府的好感與信任。

1867年11月27日,清廷總理衙門為任職到期、即將離職回國的蒲安臣舉辦餞行宴會。會上,清政府官員提出:「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當時,清政府準備第一次正式派使團出使各國,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外交人才,並對禮節問題十分為難。因為朝廷官員在國內政壇上,講起經書來頭頭是道,可一聽說要出使西洋,就認為是一種恥辱。恭親王便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委任蒲安臣為中國第一個出使西洋的全權使節,代表中國政府出使美、英、法、俄等國,進行首次正式的外交活動。奏摺一上,皇帝也就批了下來。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第一個使團,一行十三人,在蒲安臣的帶領下,自上海出發,第一站便是美國。當時,給蒲安臣配備了兩位副使,一位是滿族人志剛,另一位是漢人孫家谷。按說,這兩位隨蒲安臣出訪的中國官員,應該是藉此機會培養的外交人才,志剛還寫了一部《出使泰西記》,記錄了出訪見聞與心得,回國之後當得到重用。可是,他們的命運卻是:一個被派往西部擔任了一個小吏,另一個則在蒙古邊境了卻餘生,原因恰恰是,朝廷認為他們被出洋玷汙了。

蒲安臣到達美國後,以中國使團的名義發表演講,會見美國官員,並與當時的國務卿西華德籤訂了《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明確中美乃平等之國家,美國承諾不幹涉中國內政,兩國人民擁有在彼國內居住、宗教信仰、旅遊和入學的權力,條約規定了中國派駐領事和勞工到美國等。儘管這個條約事先未經清廷同意,但清政府還是承認了它。對這個條約,史家略有爭議。支持者以為,這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平等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使得其後的英國、俄國等都受到了這一條約的影響,不得不聲明以平等身份對待中國;而反對者,譬如治中國近代史的徐中約先生,則認為它助長了中國的保守主義,使得滿族官員認為,洋人畢竟是可以花錢來應付的,使他們變得更加自滿,對外來刺激也更加麻木,從長遠觀點看,這個使團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產生。

可在蒲安臣看來,他是在盡力地幫助中國的,而且他最終因此而死。1869年2月,使團到達俄國,他不幸染上了肺炎,於2月25日在聖彼得堡突然死去,終年只有50歲。清廷授予其一品官銜,給了一萬兩銀子的撫恤金。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則評價蒲安臣是「一個偉大的世界公民」,因為「他對各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和仁慈胸懷,已經超過了國界。」

不論我們承認與否,在同治中興的30年間,一些外國人對於帶有中興氣象的「洋務運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儘管這個中興最後失敗了。外國人襄助中國,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

客觀的原因是,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是一個剛剛被迫打開了國門,被迫走進了世界大家的古老帝國。可是,在這個國家裡,不說普通國民對於世界的了解,即便是知識精英們,除了極個別的思想解放者外,其他無不是被迫接受「中國衰落了」這個事實,至於因何「衰落」,更是一臉的茫然。即使是一些「清醒派」的官員,認識到要學習西方,可對於如何學習,也是盲人摸象。而這個時候,外國人的幫助便顯得難能可貴,也十分地必要。從主觀上說,很多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尤其是一些傳教士和受到過很好教育的外交官,看到中國文明的衰落,也懷有幫助中國人走向文明的理想。不說同治時代,就是後來的「維新時代」,也是許多外國人不斷地向中國傳播近代西方文明理念的結果,康有為、梁啓超等,最初無不是受到了外國傳教士,比如李摩提太等人的影響。

因此,隨著一些外國傳教士對於中國的了解,他們也漸漸地把當初的傳教理念,從宗教轉到了世俗,由開始的「把異教徒從地獄的苦難中解救出來」,轉變為「把異教徒從現實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可惜,儘管這些人心懷仁慈,可統治著中國的滿清集團,想的並不是要解救苦難中的國民,而是如何保住各種危機中搖搖欲墜的權力大廈。所以,最後只能眼看帝國大廈一步一步傾倒。

本文發表於《民主與科學》2017年第6期

長按上方二維碼  關注民主與科學

《民主與科學》(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1-2691/D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3-0026),雙月刊,大16開,全彩印刷,共80頁,逢雙月20日出版。每本定價10.00元(含郵費),全年6期,共60元。

本刊網址:http://mzkx.cbpt.cnki.net/WKE/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MZKX

投稿郵箱:mzykx@93.gov.cn

發行電話:010-84899122轉8007

訂閱雜誌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書】1065 《同治中興》
    前面說了同治中興的主要成績,確實,它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個「第一次」,尤其考慮到這種成就是在鹹豐朝內外交困的爛攤子基礎上實現的,確實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然而,我們都知道,同治朝所謂的中興,最終沒能讓清朝免於滅亡,在甲午戰爭中跟同時期開始維新的日本正面對抗,更是一敗塗地。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同治中興的表象之下,隱藏著哪些導致未來失敗的隱憂呢?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事實上,清初遺民關注中興的歷史敘述,對夏商周三代中興君主缺乏興趣,對宣王中興之說有異議,「宣王殺杜伯,左儒死之。一時殺二賢臣,安在其為中興令主也哉?」(王弘撰《山志》卷三《左儒》)對所謂宋高宗中興也是異口同聲地否認,「高宗昏懦,桓、靈類也,是惡可以中興稱焉?」(《山志》卷六《漢帝》。
  • 晚清同治中興和改革開放
    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有一段長度,廣度,內容和「改革開放」類似的時代,史稱「同治中興」,但在大陸歷史書通常被稱為「洋務運動」,其實同治中興的內容不僅限于洋務運動。讓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段歷史,以期發現一些啟迪!
  • 這個皇帝6歲登基,17歲親政,19歲駕崩,卻開創了王朝的中興
    今天我們說的這個皇帝也不例外,他6歲登基,17歲親政,19歲就駕崩了,雖然在位13年,但是真正能有他做主的只不過短短的2年時間,而且他還被稱為王朝的中興之主。他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高波 | 晚清京師政治中「同治」話語的形成與變異(下)
    伴隨著此一時期西方政治思想與觀念的大規模輸入,同光時期零星見於少數士人(多與各省督撫關係密切)的「君民共主論」,[102] 開始主導清流士大夫對「同治」的理解,他們開始將自己視為「民」的代表,在此基礎上,尋求制約君主權力意義上的「同治」。 這構成了「新政」時期所謂「立憲派」思想的底色。
  • 同光中興時期的機制銅紐扣為國人帶來西方工業文明的一縷陽光
    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流行與我國「同光中興」的特殊歷史時期有關,與我國當時貨幣制式的改革有關,與我國民眾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追求工業革命帶來新的時尚有關。銅鎏金機制幣式扣的造型傳達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對它的賞析有助於思考如何把我國傳統圖形藝術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到具有現代審美要求的生活用品當中。
  • 理財-同治重寶價值怎樣同治重寶價格是多少?
    近幾年古錢幣的市場火熱,同治重寶也逐漸高走。那麼,你知道同治重寶價格是多少錢嗎?同治是清穆宗載淳的年號,同治重寶於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開始鑄行,有當四錢、當五錢、當十錢三種。在關注同治重寶價格是多少之前,先去了解下同治重寶的價值。
  • 周琳 | 毆鬥的邏輯——乾隆至同治時期重慶的腳夫組織
    (三)自髮腳夫幫的強勢崛起與激烈對抗從道光初年開始,自髮腳夫幫漸成重慶腳力行業中最強勢的存在。根據相關案卷,筆者對其發展歷程和運作模式勾勒如下:1.新的幫派取代原有的幫派在這一時期的案卷中,「西幫」和「南幫」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川幫」和「茶幫」。
  • 中興通訊的三個發展階段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以革新的精神,結合企業自身發展實踐,在勇於向高新技術產業拓展、振興民族通信產業的同時,不斷地探索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經歷了兩次改組,闖出了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推動了企業的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國內民族通信產業領域的強者之一,從它創立到現在十餘年中,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85年-1992年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的實力更厲害?四大名臣簡介
    晚清,已經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了,沒有了鼎盛時期的繁榮,也逐漸走向了衰弱,但依然有很多非常有才華有能力的賢臣出現,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對於晚清都有很大的貢獻,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洋務運動等,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更厲害呢?
  • 有人說同治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同治皇帝的死因也是一個經久不息的話題,主要的說法大致有五種:一是「死於天花」;二是「死於梅毒」;三是「死於梅毒與天花的併發症」;四是「死於服毒」;五是「被其母親慈禧害死」。前三種說法是根據一些清宮醫檔分析的結果,這屬於醫學方面的討論,我們就不多說了。
  • 瀏陽人賀祥麟、賀宏勳因瀏陽古樂結識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
    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的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湘軍統帥湘鄉人曾國藩跟瀏陽頗有淵源。因令奏樂以鼓節之,音節清雅,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古昔聖王修己治人之術,其精者全存乎樂,而後世之獨闕者,乃首在樂。餘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詩之法,皆與音樂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為恥!思訪尋谷士先生之徒黨,相與講求一二。故招集六人者,自瀏陽來皖。兒子紀澤粗曉音律,明年當令來營,究心茲事。」的記載。因為瀏陽古樂的關係,瀏陽舉人賀以南(改名祥麟),監生賀宏勳(字雲舲)與曾國藩頗有淵源。
  • 臺中興大學與校園書局合辦英文日
    臺灣中興大學鼓勵學生勇敢開口說英語,校園書局選定每周三為「英文日」,只要念一小段英文通關密碼,即可享有8折優待,但推出首日,仍有一半寧願多花錢,也不肯講ABC。據報導,興大外文系與設在圖書館1樓大廳的敦煌書局合作推出「English Corner(英文角落)」活動,11日由校長蕭介夫主持揭幕,固定每周三下午
  • 四水同治興中原:四水同治 系統解決新老水問題
    2019年,全省開工建設四水同治項目649個,完成投資671.4億元,較2018年翻了一番。  河南省委省政府實施四水同治,並決定啟動十項重大水利工程,力爭用3至5年時間,把「嚴重缺水地區」的帽子徹底摘掉。通過四水同治,河南省最終將建成系統完備、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
  • 豔麗斑斕 奢華秀雅——清同治官窯精品瓷器賞析
    清同治粉彩花鳥紋繡墩清同治 粉彩花鳥紋繡墩繡墩,又稱「坐墩」,因常鋪錦披繡,故亦稱「繡墩」。瓷質繡墩最早見於隋代,稱青釉小瓷墩。至明代嘉萬時期盛行於世,品種繁多,裝飾各異。清同治 粉彩百蝶紋扁蓋罐清同治本朝官窯。
  • 中興復興的密碼:6個月走出虧損陰霾
    「中興通訊2012年雖然巨虧,但利空出盡,一季度業績好轉在預期之中。」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說。廣發證券分析,中興今年一季報顯露出三點趨勢:一是中興持續貫徹提升戰略,各項財務指標都向著健康方向發展;二是中興正在清理歷史遺留問題,包括子公司關聯、低毛利率地區、公司運營成本控制等方面;三是中興2013年主營業務將實現扭虧。
  • 「四水同治」的河南探索
    河南日報記者聶冬晗攝□河南日報記者高長嶺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通報了在第五次大督查中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我省有5項典型經驗受到通報表揚,其中我省「實施『四水同治』,加快水利現代化步伐」這一典型經驗名列榜首。什麼是「四水同治」?我省為何要實施「四水同治」?如何實施「四水同治」?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 中興架構大重組:分身四大戰略市場目標全球前三
    在4月23日舉行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中興做出了戰略調整,宣布為期三年的宏大藍圖,即變身解決方案供應商,並定義電信運營、終端、政企和家庭四類戰略市場,以實現躋身全球前三的目標。  的確,中興的戰略調整絕非口頭文章。事實上,整個中興已經運轉在新的價值體系之中了。
  • [公司]卓翼科技中標中興通訊三個EPON產品類別
    來源:全景網 |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05日 17:50 | 作者:邱璧徽     全景網9月5日訊  卓翼科技(002369)周三盤後公告稱,公司中標中興通訊三個EPON產品類別,中標份額的比例分別為20%、30%、20%,中標金額預計為7300萬元,佔公司2011年度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