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疫·連線|丹麥中國留學生:心態佛系,不想回國添麻煩

2020-12-10 澎湃新聞

對於留學生涯,李海(化名)有過很多憧憬。只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頭兩個月居然都是在家裡度過,一半時間在國內的家裡,另一半在國外。

「我已經被『禁閉』兩個多月了。」他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大吐苦水,春節前我在國內,那時疫情剛爆發,我就先在家待了一個月。之後從國內飛回丹麥,我又再隔離了兩個星期,剛回學校上了三天班,結果又出臺政策說要在家辦公,我現在又得回家待著了。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的計劃。繼中國湖北省之後,歐洲成了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重災區」。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歐洲現在是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震中」。

「我能感受到留學生的回國熱情很高,說明大家對中國的防疫成果非常有信心。」至於是否考慮回國,李海說自己短時間內回不去了。「留學生回國會面臨籤證作廢的風險,而且學校有在官網上說所有國際學生不能離開學校,停課不停學。」

當地時間3月19日,丹麥廣播電視臺報導,截至當天17點新增9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1151例,累計死亡病例6例,住院病人增加至153人,其中有30人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

澎湃新聞先後於3月5日和18日採訪身在丹麥的李海,他講述了這兩個月以來自己面對疫情的經歷,以及近期疫情在丹麥的變化、從文化法律的角度看待前期「戴口罩」的觀念差異、與是否回國的思考等。

以下是他的講述。

機票被取消了5次後才回到丹麥

我目前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留學,是學校的博士研究員。丹麥屬於北歐,義大利在南歐。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義大利與丹麥中間隔著德國,德國的疫情目前還不算太嚴重。

3月5日的時候,學校統一發了郵件,要求從中國、新加坡、日本、伊朗等地來的學生和職員都要在家隔離14天。

疫情蔓延的這兩個月以來,變化可大了。還沒去丹麥之前,我在上海工作,1月份春節我請假玩了兩天,結果就再也去不了丹麥的學校了,一直在家待到2月中旬。我的機票被取消了5次,從上海回北京的火車票也取消了。整個2月份都雞飛狗跳的。一直到2月中下旬,我才從莫斯科轉機回到丹麥的學校。

我在國內的時候,物資比較緊缺,麵條、口罩都買不到。2月28日左右,我在丹麥網購口罩,1歐元一個,隔天新聞說義大利疫情嚴重,口罩立馬漲成10歐元一個,賣家就不給我發貨了,那時候好像在線下的藥店也已經買不到口罩了。普通的醫用口罩折合下來約10塊錢人民幣一個。

目前來看,國內防控的形勢肯定要比國外好。丹麥雖然疫情不嚴重,但會讓你很害怕,大家都不戴口罩,滿大街跑。丹麥人本身是不戴口罩的,現在也沒有出臺政策要大家戴口罩。你戴的話,歐洲人也會對你有所忌憚,他們會默認戴口罩就是已經感染、生病了。我現在在丹麥的大街上也碰不到多少戴口罩的人。

不過,丹麥這邊好像是有立法說禁止戴口罩的,因為阻礙主體識別,默認生病時才戴。(編註:根據《禁蒙面法》規定,自2000年6月起,在丹麥的公眾集會中使用頭巾、口罩、顏料等物體或類似的物件或形式刻意遮蓋臉部防止身份被識別屬於違法行為,可處罰款、拘役或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但若為了保護臉部不受天候狀態影響,或其他合法目的則不受此法令限制。另外此法令不適用於格陵蘭或法羅群島。)

對於他們來說,全民都不戴口罩,其實是一種文化。因為他們不戴口罩,就指責、嚇唬他們,其實不太妥當,這是一種文化差異。文化本就不是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的,我們還是要去儘可能理解別人的價值觀。我們理解他們不戴口罩的原因,當然,我們也要清楚,不戴口罩確實是會增加感染概率。

重視疫情但別恐懼,做好必要防護

關於歧視問題,我在網上聽說過四五起華人遭歧視事件,但我從來沒碰到過。

我到莫斯科轉機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和俄羅斯人在一起,大家都很友善。從莫斯科到丹麥的四個多小時的飛機上,大家甚至主動和我聊天,互相分享食物,相對來講大家都是挺友善的。包括我到了丹麥之後,不熟悉道路,去問路的時候,陌生人都會主動幫助我。

我(回丹麥後)抱著為大家負責的心態,主動在家裡隔離兩周。我比較驚訝的是,學校和主管都催促我回校。

前幾天我的樓層裡有一位從義大利回來的秘魯人,疑似感染新冠肺炎,但還沒有確診。這也引起了一定恐慌。丹麥這邊也確實有恐慌,但其實隨著我對疫情的認識越來越多,我覺得它也沒有很可怕了,我的態度是:既要重視,但又不要恐懼它,做好防護是必須的。我覺得中國的防控做得很好的,國外都很「佛系」。

目前丹麥

封鎖邊境

了,上周五(3月13日)突然宣布的,關閉海陸空口岸,只允許丹麥人和有永久居住權的人才能入境了。所有的政府機關職員以及學生都

在家工作

、學習,為期兩周。教授們都挺負責的,我已經收到了4-5封關心和督促的郵件了。

當地時間3月18日,哥本哈根某街頭,行人較少。 受訪者供圖

政府沒有要求大家戴口罩,但是有規定說不允許100人以上的聚會,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但是這邊可能更多都要靠自覺,比如今天我去領口罩,國內的一個企業捐贈的,現場的人數至少有300人。

我已經被「禁閉」兩個多月了,春節前我在國內,那時疫情剛爆發,我就先在家待了一個月。之後從國內飛回丹麥,我又再隔離了兩個星期,剛回學校上了三天班,結果又出臺政策說要在家辦公,我現在又回家待著了,很焦躁。

至於是否考慮回國的問題,我能感受到留學生的回國熱情很高,說明大家對中國的防疫成果非常有信心。但是留學生回國會面臨籤證作廢的風險,短時間內我也回不去。而且學校在官網上說所有國際學生不能離開學校,停課不停學。我心態還是蠻「佛系」的,也不想回去給祖國添麻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法國歸國留學生:心理煎熬選擇回國 但不想添麻煩
    (原標題:對話法國歸國留學生:心理煎熬選擇回國,但不想添麻煩) 3
  • 連線紐約,哥大教授—在這場全人類戰疫中,留學群體如何打全場
    【活動時間】:2020年4月18日周六20點(晚8點)【活動地點】:金吉列大學長智慧分享平臺 宋丹丹老師直播間【講座題目】:連線紐約,哥大教授 —「在這場全人類戰疫中,留學群體如何打全場」【講座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劉樂寧教授【講座人簡介
  • 全球戰疫·連線|在英華人:選擇不回國,因為想幫助更多人
    據《中國日報》報導,5月5日,英國新冠肺炎總病亡人數達29427人,超過義大利成為死亡人數最多的歐洲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美國。據英國政府網站消息,截至當地時間5月8日12時,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單日新增5614例,累計確診206715例。死亡病例單日新增539例。
  • 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協助海外中國公民戰疫紀實
    3月18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與在美留學生代表連線談心。  作為維護海外中國公民安全及權益的主管部門,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立即行動起來,積極協調國內各部門、各地方以及全球駐外使領館,以必勝的信心和堅定的行動,打響了維護海外中國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海外戰疫。
  • 面對佛系研究生的無奈,佛系科研令人抓狂,研究生教育需要淘汰制
    90後的佛系精神佛系研究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中國90後中流行佛系少年,按照佛系少年字面的意思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這些佛系少年一切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有人甚至不想離開校園去社會參加工作,把考研當成繼續佛系的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考研黨中就有了一批佛系研究生,然而很多見證中國改革開放,認識到只有拼搏才能成功的80後教授們,如果遇到了佛系的研究生,那麼衝突就會發生,只要做科研的人都知道,每一位科研大牛成功的背後都是靠著時間和實驗數據的累積,甚至很多人通宵做實驗,然而遇到佛系研究生,他們根本只是在享受校園生活,而對科研並不感興趣
  • 中國留學生海外疫情見聞:有人接到家長電話要求趕緊回國
    包括畢業生、在讀生,很多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面臨是否回國的選擇。廖可的朋友中,有在父母強烈建議下回國的,也有此前回國後因疫情錯過博士考試的。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截至3月17日,新冠肺炎疫情已波及15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境外病例數達97996例,當日新增11487例,88個國家已形成本地傳播。中國留學生群體面臨一個選擇:回國還是留下?
  • 國外被罵「中國病毒」,回國被罵「千裡投毒」:留學生不配回國?
    這段時間,一位國外留學生的媽媽在網上的哭訴瘋狂傳遍了朋友圈。關於留學生是否應該回國又引發了新一輪熱議。隨著國內的疫情形勢逐漸趨於穩定,國外的疫情卻愈演愈烈。很多國外留學生都面臨這樣的抉擇:留下還是回國?
  • 講好中國故事 做足全球傳播 總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多角度多層次...
    節目中,生活或居住在海外的華人社團負責人、媒體人、志願者等變身「特約通訊員」,以華人視角關注全球戰疫背景下的華人守望互助故事。因在海外社交網絡上繪製英國疫情數據圖而走紅的中國留學生吳芃,帶來對英國疫情走勢的一線觀察;西班牙華人醫生紀子宸,以親身經歷介紹了當地醫院從最初的緊張、絕望到現在逐漸趨於平穩的真實情況。
  • 無論留守還是回國,「儘量不給祖國添麻煩」!
    雖然疫情的長期化使得在歐留學生面臨防疫、經濟等諸多現實困難,但在防疫期間,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致力於抗疫行動。他們中有的人留守學校,支持抗疫;也有的人回國主動隔離,杜絕把病毒帶回國內的風險;還有用自己的所學,志願衝在防疫一線的同時開始思考重新規劃未來。無論留守還是回國——「儘量不給祖國添麻煩」「作為海外留學人員,這時候,咱儘量不給祖國添麻煩!」
  • 留學生回國原因:90.9%學生不想遠離父母
    [摘要] 回國就業,最大的原因的確是不想遠離父母,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調查數據顯示,家庭團聚是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原因。其中90.9%的留學生因為不想遠離父母而回國,78.4%的留學生因為對國內職業發展有信心而回國,66.7%的留學生因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國。  案例:不願離開父母、回國尋找發展機會朱琳,杭州人,目前就職於杭州一家外資銀行。2011年,在浙江大學讀完本科後,她選擇到國外讀研究生。於是,當年她就申請了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管理學專業,幸運地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和4萬多元的獎學金。
  • 第一批留英小留學生終於坐上了回國的飛機,中國現在最安全
    明天,第一批從英國倫敦飛往濟南的飛機將降落在遙牆機場,這些小留學生家長也是最幸福的第一批家長。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會同外交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民航局等負責人就疫情期間中國海外留學生安全問題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會上,記者就留學家長關心的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特別是留英小留學生回國問題展開了提問,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就目前各個國家留學人數、分布及各國的疫情情況下一步安排等問題作了全面解答。
  • 對話西班牙留學生:我的丹麥同學說,中國其實很厲害
    Q:西班牙14號開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你有考慮過回國嗎?為何最終沒有回呢?A:沒有,在西班牙儘量避免出門就好,感覺回國會耽誤學業,還給國內增添麻煩。Q:學校停課後,你目前的學習是如何安排的?Q:最近西班牙疫情發展迅速,你的心態如何?你身邊的其他留學生心態如何?A:最近身邊的挺多人都準備回國,但我感覺自己還挺平常心的,現在就每天安排好時間,照常學習,避免出門,安心準備之後的申學就好。
  • 80萬中國留學生回國創新高!
    02史上最多的回國留學生數量國內的畢業生多,回國的留學生也不少。數據顯示,過去40年裡,回國的留學生不斷增加,到2018年已經佔到了出國留學總人數的78%!尤其是今年,受疫情以及澳洲、美國等國家限制中國留學生入境的影響,大批中國留學生被迫回國。最新調查顯示,今年以來,已經有多達80萬留學生回國求職,比往年暴增了70%!!!
  • 留學丹麥學子回國記:「您們辛苦了,我們回家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留學丹麥學子回國記:「您們辛苦了,我們回家了!」作為一名在丹麥的留學生,從1月下旬開始,每天通過新聞密切關注著國內的疫情,再對比丹麥疫情的發展,開始為自己的健康擔心。當地時間3月2日,我就讀的學校召開了新冠病毒介紹會議,但明確說:「學生不要佩戴口罩。」
  • 美國英國疫情加重,國內航班驟減,留學生想回國就更難了
    昨天寫了篇美國疫情加重,作為留學生怎麼就不能回國了的文章,網友輿論一片,不該回來的聲音不絕於耳,說心裡話,寫這個主題前就想到了這種結果。在這裡我先聲明,我是屬於那種孩子選擇留在美國的那部分家長!再說一遍,孩子現在紐約,沒有回國!
  • 年輕幹部勿有「佛系」心態
    作為國家的未來,年輕幹部是民族的希望,應當自覺摒棄「佛系」思想,在複雜的形式和繁重的任務中練就過硬本領,增長過硬才幹。年輕幹部應當信仰如磐,自覺抵制「佛系」思想侵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年輕幹部要想走的長遠,必須自覺擯棄「佛系」思想,主動擔當作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年輕幹部成長發展的根基,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擰緊思想「總開關」,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奮鬥。
  • 英國留學生:我選擇留下,不給祖國添麻煩
    回國還是留下,成為在歐美國家中國留學生當前面臨的一個艱難決戰。正在英國攻讀博士四年級的劉哲決定不回國,他對《環球時報》表示,不想給國家添麻煩。這句話乍聽起來有些像口號,記者追問了好幾遍,發現這是劉哲對新冠疫情做出充分研判的結果。就讀于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亞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劉哲在英國學習有6年了。
  • 義大利中國留學生自述:疫情洶湧,我為什麼沒有回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 題:義大利中國留學生自述:疫情洶湧,我為什麼沒有回國  記者 宋宇晟  隨著國外疫情蔓延,滯留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成了疫情之下的一個特殊群體。  來自中國的李慶峰,目前在義大利讀博士後。
  • 外交部回應中國留學生希望回國說了什麼 中國留學生什麼時候能回國
    近日,全球疫情多點暴發、持續擴散,一些海外中國留學生希望返回中國。外交部31日對此回應稱,中國民航局有關負責人已表示,對需求集中、飛行目的地有疫情防控保障能力的城市,將視情啟動重大航空運輸保障機制,及時開通臨時加班和包機。回國人員應遵守各項防疫規定,包括出入境時的嚴格檢測和入境後的隔離觀察。
  • 佛系青年的心態是什麼呢?
    佛教的思想不是消極厭世,而是積極入世的,現代有一句網絡流行詞叫做佛系,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雖不結觸佛法,而自然生出的一種心態,佛系青年起源於物質生活充足,沒有體驗過為衣食住行而艱苦尋求的感受,物質的充足會使人追求內心。感恩國家讓人們物質充足,精神飽滿,才有條件讓更多人追求心靈,大海航行靠舵手…,理論的推動可指引物質世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