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劉暢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他的父母是這樣教育他的:
在早期教育中,他們除了開發他的智力外,也同步進行著文明行為的訓練,培養孩子彬彬有禮的習慣。比如,飯桌上,孩子不小心把飯粒掉在地上。父母會握住他的小手,一邊輕輕拍打其手心,一邊提醒他不能再掉了。飯後,孩子要保姆替他取水,父母提醒孩子,不該隨意讓別人幫自己做事,若是非麻煩別人不可,一定要說「請」「對不起」「麻煩您」「謝謝」等禮貌用語。凡是見過劉物的人都說他氣質好、彬彬有禮、落落大方,這也是從小到大建步養成的。州暢的父持從對物學會說話,能夠聽懂一些簡
單的提示和要求時起,就有意識地在各種場合下告訴他應該怎樣化比如,且具離開家時,要和家裡人說「再見」,到了幼兒園要問「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劉暢是坐醫院通勤車長大的,在通勤車上,醫護人員還教他學會分輩分,當他準確地稱呼「爺谷」「叔叔』「阿姨」時,那稚聲稚氣的樣子著實惹人喜愛。
[情景分析]
劉暢父母的這些教育,許多父母都做了。為什 麼有的效果差此呢?原因有兩個:一是不能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二是父母對孩子要求是一回事,自己卻未能以身示教,使孩子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具好。因而,父母要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持之以恆,反覆訓練。
[好家長必讀]
培養孩子彬彬有禮的習慣,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強化孩子的自尊意識
文明禮貌的習慣看起來是一種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它與人的修養,特別是與人是否具有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 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視,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爭取獲得好的社會評價。正常 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須先尊重他人,遵守社會秩序,注意文明禮貌。很難想像,一個失去了自尊心的人會具有什麼文明禮貌習慣。文明禮貌的習慣實際上是人滿足自尊心的一種重要手段,所以要強化孩子的自尊意識。
(2 )對孩子的表現作出評價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通常是刺激孩子學習的最佳催化劑。
客人
在時,父母對於孩子良好的表現可以表揚、可以對孩子的表現作出評價,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後需要注意的地方。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中出現了失誤,如打碎了茶杯、弄髒了飯桌,父母幹萬不要立刻批評,要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待孩子的過失要重動機輕結果,要原諒孩由於缺乏經驗而出現的過失。孩子禮貌待人的行為規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平時不斷教育、訓練和強化。年輕的父母要經常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讓孩子不斷練習,鞏固孩子熱情情、禮貌待人的行為,這對孩子思想品德、學識能力、行為習慣的培美卻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培養孩子養成對人對事最起碼的禮儀。
坐要有坐樣,站要有站樣,這也是一禮貌。說話要和氣要輕聲。有的父母說話大聲嚷嚷, 孩子則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因此,父種文明母要告訴孩子,只是在給大家說話的時候要稍大聲些,讓大家聽得見,平時說話要輕聲。古語說: 「己正而後能正人。 」父母若要孩子禮貌待人,首先自己要作表率,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對孩子最生動、最實際的教育。父母應充分利用家裡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給孩子示範,使孩子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理解文明禮貌和熱情的含義,並通過父母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禮貌待人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