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卷卷出生以來,我一直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只要是以後會在校園裡學到的知識,就沒有必要讓孩子提前學。英語學習,當然算,學校裡要學十幾年呢。
而最近一年,我對上面所說的話,態度發生了改變。並不是對此理念有所動搖,而是對英語學習有了新的認識。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優美語言,是認識世界的另一種通道。以前我自認為曉得這個道理,可卷卷接觸英語時間越長,我才越發現自己對英語學習認識原來十分狹隘。雖然我們這一代父母學了十幾年英語,可我們不僅根本無法自如的應用它,更是對語言學習依然缺乏最基本的認識與尊重。
卷卷三歲半的時候參加了幼兒園組織報名的一場全省英語比賽,成績竟然還很不錯。我心裡當然明白,這個比賽本來就是收費的,只能說她的舞臺表現還行,英語水平嘛,要知道當時她上臺都忘了要說那三句準備好的自我介紹,成績僅僅來自於當時唱的一首兒歌而已。但不管怎麼說,那時的卷卷對英語非常感興趣。我們小時候不也一樣嗎?哪個老師對你表達了欣賞,你就會對這個學科格外偏愛。
於是,一個自以為發現了孩子興趣所在,並認為有能力指導孩子的媽媽開始了曲折又有些可笑英語的探索之旅。要知道,我一直都不贊成讓孩子提前學習什麼知識。所以,這個英語探索之旅,我希望它儘量有趣,不給孩子造成負擔,是在玩兒中自然汲取到語言之美,這就夠了。初衷總是很美好,只是能不能做到可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我一直都不是個怎麼有計劃的人,旅行的前一天還沒有預定酒店,人已經到了目的地卻還沒有規劃路線,周末帶孩子出了家門還在想到底要去哪兒……這樣的事比比皆是。我的第一步探索,延續了這個特點——隨意。我們家有不少繪本,因為我還算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所以也喜歡給孩子買書。卷卷從幾個月大小就開始聽故事,每一個愛聽故事的孩子,都會在一本書反覆讀上幾遍的時候原句背誦下來。於是,我篤定的認為,繪本如果換成英文的,只要多講幾遍,卷卷一定會自然而然的背誦下來。即便當時不理解意思,那麼這種逐漸內化的效果也是不得了的。我很為這個想法激動了一陣子,於是立即買了英文版的《花婆婆》、《猜猜我有多愛你》、《The old lady》……還有我在澳大利亞的閨蜜送來的原版《小鹿斑比》《科學系列翻翻書》等等。我想只要故事足夠有趣、畫面足夠漂亮,就不信這個小妮子不喜歡。果不其然,當我我興衝衝的把這幾本書輪番給她講了一遍後,她!真!的!不!喜!歡!而且越來越不喜歡,甚至連中文故事都不那麼喜歡了……
沮喪。這種好心辦的壞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怕是很多家長都經歷過無數次吧。既然自己想的招兒行不通,那就借鑑成功者的經驗。我買了當時頗有名氣的汪培挺寫的一本《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現在已經不太記得書裡的具體內容了,大概就是這個媽媽每天給孩子講英文故事,給孩子聽英文磁帶磨耳朵,跟孩子進行英文對話,堅持不懈。說實話,看完這本書,有一種被打滿雞血的感覺,自信心爆棚,甚至心裡隱隱的焦慮也被強行壓制了下去。或許是家庭環境不同,或許是我們開始的太晚,也或許是她的方法操作性並不強,總之,除了磨耳朵還勉強湊合,其他每一步走的都不順利。
沮喪,更沮喪了。
最讓人沮喪的還是孩子對英語產生了反感。
我只知道所有的技能掌握都應該遵循認知規律,如果違背了規律,必然要栽跟頭。比如,我知道原來課堂上的英語教育是不符合認知規律的。我們從小認字母,然後背單詞,之後是語法句型,最後是題海戰術。上學時我英語學的不算多好,但也不能算差,大學期間勉強過了六級。可是六級的水平在讀《花婆婆》時還是要挨個查字典,查的次數還很多,查完了還讀不順溜。所以這一系列的嘗試,只能證明我還是不知道這個規律是什麼。關於孩子如何能牢靠的掌握好英語,我找過不少書,也上過一些論壇。只可惜雜亂無章,沒有參考價值。我當時很著急,有時甚至會按住卷卷,非要讓她聽完那些對她來說如同天書般的故事。但孩子不是為英文學習活著的,也不為任何一項什麼技能活著,技能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但不能本末倒置。所以,不學算了,上了學順其自然吧,或者沒準兒哪天不經意間就能碰到好方法呢。
你想毀掉孩子的任何一種興趣愛好,可以參考我的以上方法,最好加倍,才能毀的比較徹底。
不過卷卷並沒有徹底離開英語環境,手機上的《peppa pig》,雖然聽不懂,但動畫片嘛,光看也能知道啥意思。幼兒園學的英語兒歌,我們也會在家沒事兒聽聽。在這期間,卷卷奶奶聽說星島東校開業有優惠,上了幾節試聽課,感覺挺不錯,希望給她報名。其實當時我是投反對票的,早期教育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我領教過幾家,印象很不好。我覺得自己已經消耗過卷卷的英語熱情了,就不要再花錢麻煩機構來終結學英文的興趣了。幾經周折,最後還是報名了。一開始不短的時間裡,我對這裡的英語教學其實挺無感的。第一個中教老師每句話都會給孩子們翻譯出來,這樣外教問的什麼問題,孩子們自然能回答上來。因為答案無非是顏色、小動物、數量什麼的。那些詞兒,孩子們早在幼兒園學過,重新在這裡得到老師的一遍表揚我覺得也沒什麼太大意義。雖然我沒看到卷卷有什麼進步,但看孩子並不是太反感,也就讓她這麼上了半年(要知道以前卷卷已經是一聽到要學英語就使勁兒搖頭了)。我為了不讓她喪失這個好不容易重來的興趣,也基本不會在家中再提英語的事,除了一周一節的正式課,周三晚上的英語角也從來不參加,甚至中間Jessie小朋友(卷卷的英文名)還在新疆住了兩個多月。回來後,外教中教都換了,是兩個非常年輕的小姑娘,但教學經驗很豐富。我很喜歡這兩個老師。老師告訴我們每一位家長,英語角一定要來。一開始,我非常擔心,孩子會聽不懂外教在說什麼,從而像《花婆婆》一樣產生抗拒。但不知為什麼,這種擔心並沒有發生。或許是可愛的Eallie肢體語言超級豐富的原因吧。最重要的轉折來自於Lily的家長課堂。
Lily的課,無需我多贅述,四個字可以形容我聽完的感受——醍醐灌頂。她提倡,要在閱讀中掌握語言。雖然我一開始想到的方法和Lily的方向一致,可是在具體的操作細節和認知水平上卻實在是相差甚遠。在她的課上,我才知道,原來孩子的英文閱讀讀物那麼豐富,而且閱讀是有分級的。而我原來給卷卷選的書,只是按照我的喜好,甚至只是按我的審美來選擇的,我完全沒有考慮到她的接受能力。在一本如同天書般的繪本前坐著,看媽媽自我陶醉的表演,現在想來她一定很不耐煩。而這個「好心」的媽媽看著女兒絲毫不感興趣,表情和語言也不自覺的焦躁起來,難怪以前卷卷越看越沒了興趣,越聽越討厭英文。
聽完課後,我馬上買了牛津樹和攀登英語,還有一些動畫片,迪斯尼神奇英語、粉紅豬小妹。當然還是動畫片最吸引孩子,慢慢的,卷卷養成了每天都看一兩集Peppa pig的習慣。我感覺這個動畫片真的很適合孩子,劇情簡單明快、聲音萌萌噠、片長比較短,不用擔心看的時間長傷眼睛。除了豬小妹,Little princess、Maisy、Charlie and Lola,她都挺喜歡看。這些動畫片她基本每天都會看上兩集。動畫片是沒問題,再來說說繪本。一開始買牛津樹的時候,其實心裡挺擔心的,我感覺故事實在是太簡單,不像有什麼吸引力的樣子。可是,實際情況卻是,講完了第一本,她就希望讓我講第二本,甚至還很喜歡回答後面的問題,玩書裡走迷宮、找不同的遊戲。以前這種簡單的讀本,我一定會硬著頭皮全用英語給她講,會讓她用英文來回答我,因為我看汪培挺的書裡就是這樣說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強,你給她翻譯一遍,以後就全部用英文講就行。不得不說,有時我還是挺教條的,照搬的結果就是失敗。我在想這就仿佛賣藥的廣告,把難事說成簡單事,把有諸多前提條件的事說成理所當然,這樣的確很吸引人,畢竟人人都喜歡聽神話。並不是說汪培挺的書不好,如果具備了她家庭的語言環境與各種條件,我想那種方法也未嘗不可,可惜不適合我。Lily告訴我,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只要你給她有輸入,她只要有興趣,翻譯翻譯又何妨?而且問題當然要用中文回答,如果是讓你用英文回答,你能回答得了嗎?是啊,自己尚且做不到,為什麼要去逼迫孩子呢。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在生活中運用,與孩子全英文對話,可惜我們沒有這樣的理想環境,而繪本和原版動畫片為我們提供了最為規範且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語言材料。我這才明白,為什麼Aimee來了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圖書。其實,到現在為止,卷卷也是依然更喜歡中文故事,英文水平也並不比同齡孩子高,今年她又參加了3歲時參加的那個英語大賽,她成績並不好,沒有入圍。(比賽是她自己願意參加的,我們做任何要求)可是沒有入圍,並沒有影響到她對英語的態度,她自我感覺不錯,對英文的興趣在增加,雖然很慢,但是能看到和以前不同。
大概在聽Lily講課的時候,我加了同事小豆子媽媽的微信,雖然同在一個單位,因為分屬不同部門,以前對她的育兒方法並不了解。加了微信之後,看到她的堅持,我也很受啟發。很多星島的媽媽都看過她的文章,不需要我再羅嗦了。相比較起小豆子媽媽,我還差很遠,沒有她堅持的那麼好。我每天會給孩子講三四本故事,英文的只講一本,偶爾太晚了也會不講,有些故事她會反覆聽。我買的英文閱讀繪本遠沒有小豆子媽媽那麼多,好的變化是,熟悉的那幾本分級讀物,已經完全不需要我翻譯了,她也可以聽得津津有味。有幾本難一點的讀物《First experience》她也非常喜歡。雖然我問她其中的某個詞,她還是不知道意思,她現在也還沒有學會自然拼讀,可是如Lily所言,這又何妨呢?相信我們找到適合的方法,再假以時日,掌握好這門語言是沒問題的。
我一直羨慕那些看電影不需要看字幕翻譯的人,加油,捲兒媽,以後卷卷會的。跟她好好學,你自己沒準兒也能看懂個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