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關於女兒留學德國失聯20年,父母在國內不幸患癌症靠低保生活的新聞,當事人節衣縮食為了完成女兒留學德國的夢想,借款8萬塊錢,給女兒買了國際航班,支持女兒去德國深造,但不曾想女兒這一去猶如泥牛入海,再無音訊。有人說,這是「寒門多出逆子」又一例真實寫照,我禁不住要問,難道「寒門」真的多出「逆子」嗎?
看到這則新聞,突然想起去年和朋友沈雨(化名)聊起他同學留學日本的事,事情要從他2017年去日本考察學習說起。沈雨是浙江人,2017年偶然的機會被單位派往日本考察學習,便想起已經旅居日本的同學兼好友。因為從小一起長大,雙方關係依舊偶爾有所聯繫,到了日本,沈雨被朋友邀請去家裡做客。因為10多年未見的緣故,沈雨欣然接受邀請,前往朋友住處。到了朋友住的地方,沈雨見到了朋友的妻子,朋友的企業也是中國人,但孩子已經加入日本國籍。朋友在日本的家據說只有39平方,加上東西較多,三個大人站在房間已是非常壓抑,沈雨只能和朋友在過道睡了一夜。
沈雨說朋友自小在農村長大,從小便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為供他上學,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的勞動,可謂是受盡人間疾苦,幸運的是朋友一直成績不錯,最終如願以償地考入了自己夢想的大學,這對於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也算是另外一種慰藉。但眼看著快要畢業,朋友決定去日本留學,然而,面對這樣的家庭,母親為能夠供朋友上學,早已累塌了背,50歲左右的婦人已然佝僂成為了駝背,怎麼可能再拿得出錢來供給他到日本留學。但朋友固執己見,並且如願以償地拿到了日本公派留學的機會。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朋友毅然決然地前往日本留學,這一走,10多年未歸。
晚上睡覺的時候,沈雨和朋友聊了好多,沈雨問朋友為什麼不回國,國內這些年發展得不錯,朋友只說習慣了日本的生活。沈雨又說這麼年呢,應該回家看看母親,沈雨告訴朋友,並告訴他母親這些年因為早年的眼疾已經失明。
接下來的朋友的話,差點讓沈雨驚掉了下巴。朋友說他現在適應了日本的生活,他的生活是他一步一步自己掙來的,他和母親兩個獨立的家庭,應該各自面對自己的生活,母親過怎麼樣的生活是母親的事。朋友還說在日本和很多歐美國家一樣,孩子過了18歲就應該獨立生活……那天夜裡,沈雨和朋友聊了很多,但沈雨說自己早已記不清聊什麼呢。
到了沈雨考察準備回國,朋友給他打了電話。一開始,沈雨以為朋友要帶點東西或錢給他母親,但接起電話,只聽朋友說,他最近比較忙,沒時間送行之類的話,絲毫沒有提起他母親。
沈雨說他回國後,去看了朋友母親一次,朋友的母親生活艱苦,他沒有提自己去日本的事。朋友的母親聽到他去了,只是一個勁地哭,說這麼多年都沒有兒子的消息,不知道過得好不好,還囑託他要幫忙找找。臨走了沈雨留了2000塊錢給老人家,沈雨說老人家死活不肯要,但最終還是在沈雨的堅持下收下呢。沈雨說他是哭著走的……
沈雨說,他自己很難理解朋友說的所謂的西方家庭觀念,在中國人觀念中,「孝道」是天地之重,百善之首。
我說,怕是你朋友在假借西方家庭觀念之名遮掩你「不孝之子」之實。沈雨愣愣地看了我一下,很顯然他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帶著疑惑。
我接著說,在西方,人們老了後,一般去養老院,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比較早,相對比較成熟完善。因此,在西方國家的人們的觀念中,幾乎沒有「養兒防老」的說法。在西方也不是完全像中國人印象中的那樣不孝敬父母;相反,只是西方兒女對父母的關心和愛表達方式不一樣,比如在西方的父、母親節,大多數兒女會特意陪父母過節。對於兒女願不願意給父母養老,則是他們的選擇。
在西方國家,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比較平等,而不是支配與服從的關係,這個和中國人的「孝道」涵義有很大區別。這是一種文化習俗差異,西方人家庭觀念相對中國人來講比較淡薄,但是家庭成員關係還算比較和睦,但這不影響他們對父母的愛和尊重。而你朋友的行為完全已經喪失了作為一個人感恩的本性,烏鴉尚且懂得反哺。作為一個高等智慧物種,在今天這個物質發達的社會,你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們絕對不能美化自己心中的「惡」,並且堂而皇之將之稱謂不同的觀念,那是在喪失作為一個人的本性。
近年來,「寒門多出逆子」的話題時不時出現在各種媒體的版面,但真的「寒門」更容易出「逆子」嗎?
稻盛和夫曾經說過,是貧窮造就了我強大的精神。真正能夠成功的人是能真正戰勝自己,並且能夠不斷的努力和拼搏中不斷塑造和完善自身人格的人, 成為思想豐富的人。而反觀我們所說的「寒門逆子」,大多都是思想匱乏,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樣的人「虛榮心」很強。就像沈雨的朋友,從小沒有父親,跟著目前日子過得苦巴巴,而他很想通過一種形式來證明自己的「虛榮心」——出國留學,我們不能否認他為了他的「虛榮心」所承受和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壓力,但也許只有這樣,他才覺得自己成就了自己。
這樣的人內心無比「自卑」。可以看出,沈雨的朋友在日本的自己過得並不好,但他依舊選擇生活在異國他鄉,因為哪裡沒有人認識他,沒有知道他現在過得不如意,更沒有人知道他以前過的不容易。相對於面對現實,也許他更願意逃避,選擇不願正視這樣的生活,所以他不願意與家人朋友聯繫。即使面對與他一起長大的沈雨,他也僅僅是把他當作「窗口」,用「偶爾」的聯繫來透透氣。
這樣的人自覺「出身高貴」。相較於殘酷的現實,他們更願意幻想一夜暴富暴強,幻想著「出身高貴」。也許,不僅僅是沈雨的朋友,還有他的妻子都有這樣「幻想」。這從沈雨的朋友和妻子即使不如意的生活在日本,也要生活在日本,並且生一個日本籍的孩子。因為,他們覺得擁有一個日本籍的孩子足以顯得他們「出身高貴」。
這樣的人容易出現「消極的心態」。經過與沈雨的深聊,當沈雨告訴這幾年在國內發展不錯時,沈雨的朋友只是說習慣了日本的生活。也許,當他覺得曾經自以為傲的東西,在經過和沈雨的「徹夜長談」之後,那種優越感變得蕩然無存,所以,對於最後的送別,沈雨的朋友也只是以工作較忙推脫。
這樣的人容易「轉嫁」矛盾。沈雨的朋友十多年來,都未曾與自己的母親聯繫,因為他覺得他所有的不如意都是來自他的母親,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提供給自己「成功」的一切,所以他沒有一絲感恩,反而懷著一種「恨意」,甚至在好友回國時,都不願意帶個禮物給自己已經失明的母親。
世上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財富和成功,人生中的任何一種成功,都始於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因此,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唯一的捷徑就是踏踏實實,擺脫浮躁的情緒,去掉「虛榮」,摒棄「自卑」,面對現實生活,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對待自己的家庭,對待自己的親情,而不是「轉嫁」矛盾,把一切歸咎於不公平。就像我們把一個家庭的「失敗」歸咎於「寒門多出逆子」,願我們都以一個平常心來面對生活、面對困難,為愛鼓掌,願每一個奮鬥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被生活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