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多出逆子」?女孩留學德國失聯20年,患癌父母靠低保生活

2020-12-20 騰訊網

近日看到一則關於女兒留學德國失聯20年,父母在國內不幸患癌症靠低保生活的新聞,當事人節衣縮食為了完成女兒留學德國的夢想,借款8萬塊錢,給女兒買了國際航班,支持女兒去德國深造,但不曾想女兒這一去猶如泥牛入海,再無音訊。有人說,這是「寒門多出逆子」又一例真實寫照,我禁不住要問,難道「寒門」真的多出「逆子」嗎?

看到這則新聞,突然想起去年和朋友沈雨(化名)聊起他同學留學日本的事,事情要從他2017年去日本考察學習說起。沈雨是浙江人,2017年偶然的機會被單位派往日本考察學習,便想起已經旅居日本的同學兼好友。因為從小一起長大,雙方關係依舊偶爾有所聯繫,到了日本,沈雨被朋友邀請去家裡做客。因為10多年未見的緣故,沈雨欣然接受邀請,前往朋友住處。到了朋友住的地方,沈雨見到了朋友的妻子,朋友的企業也是中國人,但孩子已經加入日本國籍。朋友在日本的家據說只有39平方,加上東西較多,三個大人站在房間已是非常壓抑,沈雨只能和朋友在過道睡了一夜。

沈雨說朋友自小在農村長大,從小便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為供他上學,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的勞動,可謂是受盡人間疾苦,幸運的是朋友一直成績不錯,最終如願以償地考入了自己夢想的大學,這對於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也算是另外一種慰藉。但眼看著快要畢業,朋友決定去日本留學,然而,面對這樣的家庭,母親為能夠供朋友上學,早已累塌了背,50歲左右的婦人已然佝僂成為了駝背,怎麼可能再拿得出錢來供給他到日本留學。但朋友固執己見,並且如願以償地拿到了日本公派留學的機會。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朋友毅然決然地前往日本留學,這一走,10多年未歸。

晚上睡覺的時候,沈雨和朋友聊了好多,沈雨問朋友為什麼不回國,國內這些年發展得不錯,朋友只說習慣了日本的生活。沈雨又說這麼年呢,應該回家看看母親,沈雨告訴朋友,並告訴他母親這些年因為早年的眼疾已經失明。

接下來的朋友的話,差點讓沈雨驚掉了下巴。朋友說他現在適應了日本的生活,他的生活是他一步一步自己掙來的,他和母親兩個獨立的家庭,應該各自面對自己的生活,母親過怎麼樣的生活是母親的事。朋友還說在日本和很多歐美國家一樣,孩子過了18歲就應該獨立生活……那天夜裡,沈雨和朋友聊了很多,但沈雨說自己早已記不清聊什麼呢。

到了沈雨考察準備回國,朋友給他打了電話。一開始,沈雨以為朋友要帶點東西或錢給他母親,但接起電話,只聽朋友說,他最近比較忙,沒時間送行之類的話,絲毫沒有提起他母親。

沈雨說他回國後,去看了朋友母親一次,朋友的母親生活艱苦,他沒有提自己去日本的事。朋友的母親聽到他去了,只是一個勁地哭,說這麼多年都沒有兒子的消息,不知道過得好不好,還囑託他要幫忙找找。臨走了沈雨留了2000塊錢給老人家,沈雨說老人家死活不肯要,但最終還是在沈雨的堅持下收下呢。沈雨說他是哭著走的……

沈雨說,他自己很難理解朋友說的所謂的西方家庭觀念,在中國人觀念中,「孝道」是天地之重,百善之首。

我說,怕是你朋友在假借西方家庭觀念之名遮掩你「不孝之子」之實。沈雨愣愣地看了我一下,很顯然他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帶著疑惑。

我接著說,在西方,人們老了後,一般去養老院,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比較早,相對比較成熟完善。因此,在西方國家的人們的觀念中,幾乎沒有「養兒防老」的說法。在西方也不是完全像中國人印象中的那樣不孝敬父母;相反,只是西方兒女對父母的關心和愛表達方式不一樣,比如在西方的父、母親節,大多數兒女會特意陪父母過節。對於兒女願不願意給父母養老,則是他們的選擇。

在西方國家,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比較平等,而不是支配與服從的關係,這個和中國人的「孝道」涵義有很大區別。這是一種文化習俗差異,西方人家庭觀念相對中國人來講比較淡薄,但是家庭成員關係還算比較和睦,但這不影響他們對父母的愛和尊重。而你朋友的行為完全已經喪失了作為一個人感恩的本性,烏鴉尚且懂得反哺。作為一個高等智慧物種,在今天這個物質發達的社會,你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們絕對不能美化自己心中的「惡」,並且堂而皇之將之稱謂不同的觀念,那是在喪失作為一個人的本性。

近年來,「寒門多出逆子」的話題時不時出現在各種媒體的版面,但真的「寒門」更容易出「逆子」嗎?

稻盛和夫曾經說過,是貧窮造就了我強大的精神。真正能夠成功的人是能真正戰勝自己,並且能夠不斷的努力和拼搏中不斷塑造和完善自身人格的人, 成為思想豐富的人。而反觀我們所說的「寒門逆子」,大多都是思想匱乏,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樣的人「虛榮心」很強。就像沈雨的朋友,從小沒有父親,跟著目前日子過得苦巴巴,而他很想通過一種形式來證明自己的「虛榮心」——出國留學,我們不能否認他為了他的「虛榮心」所承受和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壓力,但也許只有這樣,他才覺得自己成就了自己。

這樣的人內心無比「自卑」。可以看出,沈雨的朋友在日本的自己過得並不好,但他依舊選擇生活在異國他鄉,因為哪裡沒有人認識他,沒有知道他現在過得不如意,更沒有人知道他以前過的不容易。相對於面對現實,也許他更願意逃避,選擇不願正視這樣的生活,所以他不願意與家人朋友聯繫。即使面對與他一起長大的沈雨,他也僅僅是把他當作「窗口」,用「偶爾」的聯繫來透透氣。

這樣的人自覺「出身高貴」。相較於殘酷的現實,他們更願意幻想一夜暴富暴強,幻想著「出身高貴」。也許,不僅僅是沈雨的朋友,還有他的妻子都有這樣「幻想」。這從沈雨的朋友和妻子即使不如意的生活在日本,也要生活在日本,並且生一個日本籍的孩子。因為,他們覺得擁有一個日本籍的孩子足以顯得他們「出身高貴」。

這樣的人容易出現「消極的心態」。經過與沈雨的深聊,當沈雨告訴這幾年在國內發展不錯時,沈雨的朋友只是說習慣了日本的生活。也許,當他覺得曾經自以為傲的東西,在經過和沈雨的「徹夜長談」之後,那種優越感變得蕩然無存,所以,對於最後的送別,沈雨的朋友也只是以工作較忙推脫。

這樣的人容易「轉嫁」矛盾。沈雨的朋友十多年來,都未曾與自己的母親聯繫,因為他覺得他所有的不如意都是來自他的母親,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提供給自己「成功」的一切,所以他沒有一絲感恩,反而懷著一種「恨意」,甚至在好友回國時,都不願意帶個禮物給自己已經失明的母親。

世上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財富和成功,人生中的任何一種成功,都始於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因此,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唯一的捷徑就是踏踏實實,擺脫浮躁的情緒,去掉「虛榮」,摒棄「自卑」,面對現實生活,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對待自己的家庭,對待自己的親情,而不是「轉嫁」矛盾,把一切歸咎於不公平。就像我們把一個家庭的「失敗」歸咎於「寒門多出逆子」,願我們都以一個平常心來面對生活、面對困難,為愛鼓掌,願每一個奮鬥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被生活善待!

相關焦點

  • 女兒去德國留學20年失聯!父母在國內不辛患癌症靠低保生活!
    在1979年出生,在2000年的時候女兒曹茜便一個人去德國留學,與家人失聯的時間在2005年。而如今,曹肇綱和他的妻子劉玉都患上了癌症,夫妻兩人只能夠靠著低保維持著生活,非常的艱苦!曹肇綱說,當時,自己的女兒曹茜說自己想去德國留學,自己也是非常的驚訝,不知道女兒為何突然萌發出了這樣的想法,但是家庭經濟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兒的夢想,不過出於對女兒的疼愛,到處去借錢,借了8萬塊錢,給女兒買了國際航班,支持女兒去德國深造。
  • 女兒赴德留學20年完全失聯!父母患癌靠低保為生:希望她還活著
    近日,一對來自大連的曹肇綱夫婦,通過媒體向遠在德國,已經失聯十幾年的女兒喊話,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知道女兒是死是活的消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據悉,老人曹肇綱的女兒曹茜,出生於1979年,2000年去德國留學,大約在2005年的時候,開始跟家裡失去聯繫,如今,曹肇綱和老伴劉玉都身患癌症,靠著低保生活,非常艱難。曹肇綱表示,當初,女兒曹茜提出想去德國留學,家庭本不富裕的他們,還是東拼西湊,給女兒攢了8萬塊錢,給她買國際航班,支持她去歐洲深造。
  • 旅順失聯17年女孩留學德國成終身教授,不願見父母一面,女版...
    1979年出生的曹茜是遼寧大連人,家裡的獨苗苗。2000年正讀大三的曹茜選擇了到德國留學,儘管父母有點捨不得,但女孩去意已定,也就全力支持女兒了,希望女兒有個好的前途,這是所有父母的心願。當時飛德國的一張機票價額是8萬元,父母積極籌借了6萬元,籌齊了各項費用,曹茜就這樣順利出國留學了。
  • 女子德國留學失聯15年,父母患癌尋女,女兒為何卻避而不見?
    近日,網上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遼寧大連的曹茜於2000年前往德國留學,後來便與家裡失去聯繫長達15年的時間。而其父母現在尋找女兒是因為患癌,而身邊並沒有女兒的照顧,希望能通過媒體找到自己的女兒。
  • 女孩出國留學17年音訊全無,父母含淚註銷戶口,一位孩子不在了
    #女孩出國留學17年音訊全無#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一個特殊的留學生的事情,曹倩從小成績優異,從父親嘴裡了解,從小到大隻打過一次,並且優異的成績到高中有所改變,學習不努力並且開始看小說了,之後呢,就報考了大學,期間發生了一些問題,她的第一志願是想離開大連這個地方,離父母遠一點,所以第一志願報的是武漢,第二志願報的是南京
  • 女學霸出國留學失聯,患癌父母苦尋15年得知:她已經是大學教授!
    從我們出生那一刻,父母就將所有的愛傾注在我們身上,小時候我們不懂父母,當我們長大想要贍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卻又不在了。正如《孔子家語》當中所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雖說父母從未奢求過我們報答養育之恩,但也不應該捨棄父母,曹茜離家20年,卻一次都不願意回家,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
    他是北大醫學博士,啃老、吃低保足足18年,「寒門」真能出「貴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古至今,長輩們告誡後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知識是無價的財富,要想成為人上人,一定要出類拔萃。
  • 北大博士被退學,失業18年靠救濟,他再讓「寒門出貴子」只成為可能!
    聽者一陣唏噓,只有寄託時間讓這些出生「寒門」的子弟早日成才。寒門到底還能不能出貴子?這是人們爭議的一個問題!對於未來的焦慮讓他開始迷茫,偏執的性格和交不起20萬元的天價留學費用讓他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後迫不得已休學。休學的期限內,張進生的近況沒有絲毫改變。因此學校決定做退學處理。
  • 留學德國17年失聯父母,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教育不能沉默
    2000年,遼寧省大連市的曹先生的女兒曹茜想要出國留學。為讓女兒出人頭地,父親東挪西借湊出7萬元供她出國。曹茜和父母最後一次通信是在2003年的一通電話,之後便失去了音訊。在與女兒失聯的17年裡,夫妻倆也嘗試了各種辦法尋找女兒。卻始終沒能與女兒聯繫上。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或許從小他就明白,讀書能夠改變自己命運,他也因此努力上進,在學習上也特別用功,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成績優異,只是性格上有些孤僻。
  • 因父親一句「狠」話,女孩留學德國後消失17年,雙親患癌也不回
    ——《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父母的愛擁有都是無私的、偉大的,儘管因為傳統教育因素所在,很多"中國式父母"不是那麼擅長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拳拳關愛之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不論平常父母再念叨,家始終是我們避風的港灣。
  • 因父親一句「狠」話,女孩留學德國後消失17年,雙親患癌也不回
    1998年,在遼寧師範大學讀大二的曹茜向父母提出要求,希望能夠去德國求學。曹家很窮,非常窮,窮到什麼地步呢?哪怕到2020年,兩口子加起來每月才能領1030元(兩人份)的低保。 當時出國留學需要7萬,家裡砸鍋賣鐵只湊出1萬,剩下的6萬都是兩口子豁出臉去借的,之後為了還債二人每個月僅100塊生活。為什麼家裡這麼窮還願意送女兒去留學?
  • 女學霸出國留學失聯,患癌父母苦尋15年得知:她已經是大學教授
    今生今世我們與父母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曾經兒時對父母的依賴,那些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成長歲月,終究是化作時光指縫裡的細沙。我們以為來時還長,卻不知我們和父母相聚的日子已然是越來越少。再回首,父母的白髮越來越多,背影也越來越佝僂。
  • 底層父母送女出國留學:17年不與家裡聯繫,疑因記恨父親責罵
    北京大學博士後王永強,出國留學銷聲匿跡長達20年之久,拒絕回國見母親最後一面,只說了「清官難斷家務事」七個字,其中緣由令人唏噓。而本文要說的主人公,是遼寧師範大學的曹茜,出國留學之後,同樣與家裡失聯長達17年之久,是什麼原因讓她如此冷漠,如今的她又在做什麼呢?
  • 大連女孩留學德國,17年沒和父母聯繫,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近日,有官方媒體先後刊發了《獨生女兒留學德國17年杳無音信》和《大連德國留學女孩17年杳無音信……有消息從國外傳來》兩篇文章。文章發出後,也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大量關注。文章透露,2000年,大連市旅順口區長城街道曹家地村一位叫曹茜的女孩要到德國留學,首期留學費用需要7萬元。
  • 與家裡失聯17年,留學德國的大連女孩有消息了。又是一個王永強?
    據遼瀋晚報報導,在6月9日刊發的《 "獨生女兒留學德國17年杳無音信"》,引起了在德國的華人圈關注。尤其是,遼寧同鄉會的許多朋友,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尋找曹茜的下落。德國當地最大的華文報紙,也介入此事,準備刊發文章,加入尋找曹茜的行列。
  • 大連女孩留學德國,17年來杳無音信,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在當今社會,有越來越多莘莘學子選擇出國留學,國外有著更好的學習條件,但是留學生問題也層出不窮。17年前,就有一位留學生留學德國,但是17年來,父母沒有他的任何消息,她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杳無音訊,她難道在國外遭遇了不測?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寒門走出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 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
  • 留學德國「失聯」了17年,為了當年的3萬元,她為何不再聯繫家裡?
    而本文中我們所關注的曹茜,是一位一人獨自留學德國的女士,在外17年,杳無音訊,與家人失了聯繫,「失聯」了17年,甚至到了父母親重病時,他的雙親迫於對唯一的女兒的放不下而無奈通過社會尋女才發現女兒曹茜竟早已在海外功成名就,只是不想與家人再有任何的聯繫。如此決絕的行為,到底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