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秋天的氣息距離我們越來越近,早起上班的人們也已經套上了薄薄的外套,大部分的孩子也不再像之前一樣,又哭又鬧地表示自己不想上學。雖說小朋友進入幼兒園已經有了一段時間,表面上也好像適應了學校的生活。
但是家長依舊錶示不放心,可是又不敢直白地問孩子,生怕引起他們的傷心事。或者自己表述不正確,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回答。其實只要用對方式,照樣能夠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
默默今年剛剛上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小姑娘整日都哭得撕心裂肺的,即使到了學校門口也要拉著媽媽的父母,「央求」媽媽把自己帶回去。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小姑娘的分離焦慮有了好轉,再加上媽媽的「獎勵誘惑」,默默已經能夠開開心心地上學了。
媽媽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能夠放了下來,但是沒過幾天,默默的媽媽就發現,默默又出現了不想上學的情況,甚至是放學時候的情緒也不高,這可愁壞了家長。經過幾次的詢問和觀察,家長終於知道了原因,原來小姑娘在學校交不到朋友,所以不開心。
很多家長都像默默媽媽一樣,擔心孩子在學校的時候休息不好,生活不好。但是看到孩子不哭不鬧地便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殊不知,孩子在學校生活得好不好,不能只取決於他們哭不哭。從這些方面也能觀察出來。
孩子情緒。
就像是默默的媽媽一樣,從小朋友放學時候的情緒其實也能夠看出小朋友在學校的情況。正常情況下,小朋友見到離開了一天的爸爸媽媽一定很開心。但是如果小朋友放學的時候表現出不開心,情緒不高,甚至會委屈地哭出來的時候,就說明他們其實並不開心。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觀察小朋友會不會向自己講述在學校裡的事情。要知道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長是相當重要的,他們願意把自己的想法、遇到的趣事全部講述給家長,這就說明小朋友在學校生活得很好,如果相反,小朋友回家之後悶悶不樂,從不講述在學校的事情,家長就要考慮是不是他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
排便情況。
這一點其實非常常見,但是家長經常會忽略。有的孩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廁所,甚至有的小朋友寧願憋著也不願在學校大便。家長會覺得孩子是矯情,其實這一點恰恰可以證明,小朋友在學校生活得不好。
如果真的發現了這樣的情況,家長就要知道孩子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不願在學校如廁,之後再和老師進行溝通,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改變這一情況。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進入學校之後便和自己沒有關係,出現問題就應該老師解決。其實不然,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學校不好玩,甚至是一個可怕的地方。所以家長在生活中一定要避免做這幾件事情。
大肆誇讚幼兒園。
有的家長為了讓小朋友能夠更好地適應幼兒園,會在他們進入幼兒園之前大肆地誇讚幼兒園。比如幼兒園的滑滑梯很大很大,小夥伴很多很多,小點心有多好吃等等。剛開始的時候,小朋友會因為父母的描述而喜歡上幼兒園,但是當他們進入幼兒園之後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們便會覺得自己被欺騙,並且對幼兒園失去興趣。
所以家長在描述幼兒園的時候不要說得太過誇張,只要抓住小朋友感興趣的點適當地描述,這樣小朋友進入學校的時候就會發現,幼兒園真的像媽媽說的一樣有趣,從而喜歡幼兒園。
恐嚇孩子。
有的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小朋友不喜歡幼兒園,所以當小朋友不聽話的時候就會用幼兒園恐嚇他們:「再不聽話就把你送進幼兒園。」「再不聽話就打電話給老師」。長時間下來,小朋友就會從心裡牴觸幼兒園,甚至覺得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應該去幼兒園。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
溫馨寄語:幼兒園是小朋友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孩子離開父母的第一站。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進入新環境的孩子一定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家長要多和老師進行溝通,做好配合,共同幫助孩子熟悉新環境,適應新環境。
同時家長要觀察小朋友的情緒變化,一旦發現他們有不正常的情緒,及時地進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