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印度尼西亞在亞洲取得更好發展,關鍵要解決人才問題,而人才問題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管理。在課堂上,我們學到了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不僅知道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也了解到中國企業如何做大……」說起到中國「遊學」的經歷,印尼工商會創新委員會副主席拉特納薩裡的「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
去年,由清華大學、中國民生投資集團、印尼工商會共同成立的「一帶一路」探路印尼產業——「領航計劃」人才培養項目首期班開課,拉特納薩裡和其他14名印尼工商領域的中高級管理人員來到清華。兩周時間裡,他們既學習「中國經驗」,也逛王府井、嘗北京菜,體驗了一把中國老百姓的生活。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越來越多中國高校的海外培養和國際實踐項目正蓄勢待發,著眼於從本科、研究生、博士到繼續教育「全波段」地打造立體化、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調招生結構 廣收國際人才】
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在華外國留學人員超過44萬人,來自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成為亞洲重要的留學目的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規模也進一步擴大,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子獲得留學中國的機會。
去年7月,中國教育部制定《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以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目前,中國和沿線國家在教育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共建絲路合作機制等方面成果初顯。
作為中國頂尖學府之一,清華大學在人才培養上主動調整招生結構,從本科招生開始,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接。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趙可金介紹說,今年,清華全面布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其中,在本科國際學生招生中,清華在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開展了近30場宣講和交流活動,邀請多名清華名師進行巡講,闡述中國大學的文化、精神以及研究成果。
「從2017級國際學生的錄取數據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生源達到140人,創歷史新高,」趙可金說,「在招生交流中,5名馬來西亞知名企業家還捐出450萬馬來西亞林吉特(約合715萬元人民幣)成立清華馬來西亞獎學金,用於資助在清華學習的馬來西亞學生。」
2015年至2016年,清華還總計招收了來自「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研究生456人,同時啟動了多個聚焦不同專業的博士學位項目。
【倡開門辦學 借聯盟平臺發力】
談起旨在培養「印尼版馬雲」的「領航計劃」,印尼工商會投資部及秘書部副主席蘇吉哈託感慨良多。他認為,「領航計劃」不僅為印尼培養了人才,而且有望在不遠的將來進一步拓展印尼與中國之間的聯繫和人才網絡,實現雙贏。「學員們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創業者,有的是來自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對中方來說,這也是拓展在印尼人脈的好機會,有助於形成商業網絡。」
眼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正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探討與匈牙利中央銀行合作,打算以匈牙利為切入點,拉動與中東歐國家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使「一帶一路」課程的學生群體和影響對象更加廣泛和多元化,起到「以點帶面」的推進作用。
2015年10月,為推動沿線大學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在甘肅省政府倡議下,由蘭州大學發起,復旦大學、烏克蘭盧甘斯克國立大學、韓國釜慶大學、馬來西亞吉隆坡建設大學等47所大學加盟「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期待秉承「互聯互通、開放包容、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理念,共同打造「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
趙可金認為,「一帶一路」人才的培養需要更多高校抱團發力,打造和用好教育理念和資源的匯聚平臺。除「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外,「清華倡導並建立了15所大學參與的亞洲大學聯盟……廣大高校應該共同努力,形成人才培養的強大合力,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智慧、人才和力量。」(閆潔)(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