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鳴
5月26日,常州鐘樓城管在執法過程中,與違建業主發生肢體衝突,業主遭現場多名身穿便服的「社會人」踹頭。5月29日,鐘樓區城管局局長回應,這些穿便服的男子都是城管協管員。
此事被報導後,引發關注。但就在日前,網上出現了一則為鐘樓城管鳴不平的網帖,網帖直接辱罵記者「不是人」。鐘樓城管執法大隊一副大隊長將其轉到工作群中,號召同事頂貼。6月11日,鐘樓區城管局對當地媒體回應,頂帖情況屬實,也屬正常行為,可以理解。在記者報警後,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什麼叫「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襲擊」?這就是:本來涉事部門已憑著事後應對(包括對事件發生經過進行還原、對執法副中隊長免職),化解了部分因「帶社會人『踹頭執法』」而來的質疑,沒成想,那位副大隊長又用一頓「神操作」--號召頂辱罵記者網帖,引發新一波質疑。
次生輿情往往是輿情應對欠妥的「副產品」。拿該事件來說,涉事城管隊員拆違執法過程中的對錯,在現有的法治框架下和規則參考系中自有公斷。但不管怎麼說,那位副大隊長拉票般組織隊員頂帖,難言妥當--此帖的內容可不只是自我正名,還將矛頭對準媒體並帶有辱罵字眼。這勢必會引來排斥輿論監督的質疑,也容易在身份區隔、立場站隊中製造群體間對立。
拆違有錯嗎?沒錯。執法過程中發生衝突,就必然是城管的「鍋」嗎?未必。依照當地城管的說法,當事業主多次承諾自拆後失信,城管拆違前拒不離開,還在警察當場的情況下,多人持棍棒抗法並打傷城管隊員。由此看,評判是非時,顯然應充分考慮到現場複雜情勢,而不能偏聽單方面的選擇性陳詞。
但從程序上看,拆違遇到暴力抗法,在現場對擂中將矛盾導向「全武行」,並不是化解糾紛的正確方式,而應該是由公安部門將妨礙執法的人員帶離現場。即便在場警察未將人強行帶離,城管隊員也宜將執法行為嚴格限定在「依法行政」的範疇內。
對違建業主踹頭,就跟《城市管理執法辦法》明確的「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要求相悖--雖然踹頭者系城管協管員,可在有正式工在場的背景下,涉事執法隊伍難辭其咎。雖有反制暴力抗法的因素在內,可踹頭也在暴力執法之列。錯就是錯,涉事城管局也用依規問責的「下文」,承接了公眾對於其反思的期許。
遺憾的是,這看似「妥善處理」的結局,卻被涉事城管副大隊長的號召頂帖之舉給攪了。
「頂帖」也是一種立場表達。問責之槌才放下沒多久,就以單位領導的身份在工作群裡就以「為鐘樓城管點讚」的名義,號召隊員對辱罵記者帖「頂起」,難免讓人懷疑其反思態度不夠誠懇。從公職人員職業倫理的層面講,以職務身份帶動下屬去頂含有辱罵詞彙的帖子,就已不合適。更何況,罵的還是基本上已做到兼聽幾方、平衡報導的當地媒體,這未免給人以不肯正視自身問題,反而用「抱團思維」排斥媒體監督的想像。
因執法過程中的「以暴制暴」被媒體聚焦後遭處理,涉事城管隊員感到憋屈,也在情理之中。但就算有異議,也該通過正當的異議申訴渠道去表達,而不宜遷怒於輿論監督本身。對涉事城管部門來說,有必要多些理性和克制,儘量避免將執法方式失當引燃的「輿論之火」引向輿情應對層面。
依法行政,擁抱輿論監督,是公職人員應有的「自我修養」。可涉事城管人員以頂帖回擊的方式,應對媒體對本部門暴力執法的曝光,這無異於錯上加錯,將自身帶進更深的輿論泥沼中也是必然。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