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鳴:擁抱輿論監督,應是公職人員的「自我修養」

2020-12-13 齊魯網

作者:仲鳴

5月26日,常州鐘樓城管在執法過程中,與違建業主發生肢體衝突,業主遭現場多名身穿便服的「社會人」踹頭。5月29日,鐘樓區城管局局長回應,這些穿便服的男子都是城管協管員。

此事被報導後,引發關注。但就在日前,網上出現了一則為鐘樓城管鳴不平的網帖,網帖直接辱罵記者「不是人」。鐘樓城管執法大隊一副大隊長將其轉到工作群中,號召同事頂貼。6月11日,鐘樓區城管局對當地媒體回應,頂帖情況屬實,也屬正常行為,可以理解。在記者報警後,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什麼叫「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襲擊」?這就是:本來涉事部門已憑著事後應對(包括對事件發生經過進行還原、對執法副中隊長免職),化解了部分因「帶社會人『踹頭執法』」而來的質疑,沒成想,那位副大隊長又用一頓「神操作」--號召頂辱罵記者網帖,引發新一波質疑。

次生輿情往往是輿情應對欠妥的「副產品」。拿該事件來說,涉事城管隊員拆違執法過程中的對錯,在現有的法治框架下和規則參考系中自有公斷。但不管怎麼說,那位副大隊長拉票般組織隊員頂帖,難言妥當--此帖的內容可不只是自我正名,還將矛頭對準媒體並帶有辱罵字眼。這勢必會引來排斥輿論監督的質疑,也容易在身份區隔、立場站隊中製造群體間對立。

拆違有錯嗎?沒錯。執法過程中發生衝突,就必然是城管的「鍋」嗎?未必。依照當地城管的說法,當事業主多次承諾自拆後失信,城管拆違前拒不離開,還在警察當場的情況下,多人持棍棒抗法並打傷城管隊員。由此看,評判是非時,顯然應充分考慮到現場複雜情勢,而不能偏聽單方面的選擇性陳詞。

但從程序上看,拆違遇到暴力抗法,在現場對擂中將矛盾導向「全武行」,並不是化解糾紛的正確方式,而應該是由公安部門將妨礙執法的人員帶離現場。即便在場警察未將人強行帶離,城管隊員也宜將執法行為嚴格限定在「依法行政」的範疇內。

對違建業主踹頭,就跟《城市管理執法辦法》明確的「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要求相悖--雖然踹頭者系城管協管員,可在有正式工在場的背景下,涉事執法隊伍難辭其咎。雖有反制暴力抗法的因素在內,可踹頭也在暴力執法之列。錯就是錯,涉事城管局也用依規問責的「下文」,承接了公眾對於其反思的期許。

遺憾的是,這看似「妥善處理」的結局,卻被涉事城管副大隊長的號召頂帖之舉給攪了。

「頂帖」也是一種立場表達。問責之槌才放下沒多久,就以單位領導的身份在工作群裡就以「為鐘樓城管點讚」的名義,號召隊員對辱罵記者帖「頂起」,難免讓人懷疑其反思態度不夠誠懇。從公職人員職業倫理的層面講,以職務身份帶動下屬去頂含有辱罵詞彙的帖子,就已不合適。更何況,罵的還是基本上已做到兼聽幾方、平衡報導的當地媒體,這未免給人以不肯正視自身問題,反而用「抱團思維」排斥媒體監督的想像。

因執法過程中的「以暴制暴」被媒體聚焦後遭處理,涉事城管隊員感到憋屈,也在情理之中。但就算有異議,也該通過正當的異議申訴渠道去表達,而不宜遷怒於輿論監督本身。對涉事城管部門來說,有必要多些理性和克制,儘量避免將執法方式失當引燃的「輿論之火」引向輿情應對層面。

依法行政,擁抱輿論監督,是公職人員應有的「自我修養」。可涉事城管人員以頂帖回擊的方式,應對媒體對本部門暴力執法的曝光,這無異於錯上加錯,將自身帶進更深的輿論泥沼中也是必然。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焦點透析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題: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焦點透析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朱基釵、孫少龍  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政務處分法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使政務處分匹配黨紀處分、銜接刑事處罰,構築起懲戒公職人員違法行為的嚴密法網。  焦點一:政務處分解決「政紀不適用,黨紀管不了」問題  政務處分是對違法公職人員的懲戒措施。2018年3月施行的監察法首次提出政務處分概念。
  • 對公職人員「監督全覆蓋」是個什麼樣
    焦點2:如何實現監督全覆蓋?監督對象覆蓋公職人員,監督力量整合,監督手段有強制性  監察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督全覆蓋。  浙江省麗水市紀委常委呂曉東認為,原來紀委系統管的是黨員,有部分國家公職人員監督不到,監察部門屬於政府內設機構,對一些不在公職隊伍內、但行使公權力的人員難以監管。改革後實現了全覆蓋,有效避免監察「盲區」存在。  「以村民委員會為例,過去並不在監察範圍之內,監察體制改革把村委會納入監察範圍,人大、政協、醫院、學校等人員都要納入。」
  • 公職人員的隱私在法律上如何界定、公眾對他們的監督是否應該讓位...
    這主要是因為,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主權屬於人民,公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人民有權監督公權力的行使。公職人員的隱私與其職權很難切割,而其職權涉及到公共利益。既然公職人員有接受公眾監督的義務,那麼公職人員的隱私權必須實質性讓位於公眾的監督權。否則,公職人員將不端或者違法行為包裹在個人隱私之內,就可以逃避或者架空公眾的監督權。相對於公職人員的個人隱私權,顯然公眾的監督權更為重要。
  • 公職人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問題研究
    但因監督、約束不到位,美國情報部門對個人信息肆意搜集和窺探,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問題。(二)、相關構想1、多方面的保護①增強公民自我保護意識。公民個人是對其個人信息,特別是個人隱私信息的直接製作者和保存者。
  • 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出臺,生命力在於執行
    眾所周知,此前監察法的頒布實施,是健全黨和國家監督制度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的應有之義。儘管如此,雖然其本身也規定了部分重要制度,但並未也無法詳盡規定所有制度內容,而需要制定配套法律法規。比如監察法規定,「政務處分」是監察機關對違法公職人員給予的懲戒。
  • 一公職人員被舉報酒駕,是熟識的人公開監督?還是一場惡作劇?
    當張先生駕車行駛到一個路口附近時,突然有一個陌生人騎著車子將其車逼停,隨後這位陌生人拿著手機對著張先生開的車拍了幾張照片,扔下一句話:「身為公職人員,你還酒後駕駛,我現在就打電話舉報你」,說完這段話陌生人扭身就走了。這種狀況讓張先生有點懵!
  • 金融行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修養
    第三,加大監督和懲治力度.監督約束機制包括組織監、法制監督和自我約束,目的是防微杜漸,拒腐防變,健全監督制約機制.這就要加強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管理能力,增強預警水平.第五,加強領導幹部的職業道德修養.為人者,德為先;為官者,更應該德為先.領導幹部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如何,不僅直接影響其所在單位甚至整個系統的風氣,也對整個社會風氣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 記者被「移出群聊」 輿情素養應成為地方幹部的必修課
    公職人員應重新認知新聞工作的監督功能,而不是把輿論監督當成「洪水猛獸」。部分媒體報導提到,濟南市公園內部分餐廳收費現狀與11月11日發布的《濟南市公園服務管理規範(試行)》(後簡稱《規範》)規定相悖。齊魯晚報網認為,政策在執行中能否做到不走樣,是市民非常關心的問題,記者對目前存在問題的報導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
  • 記者越調查越糊塗 究竟誰來監督國家公職人員
    在西安彩票案中,作為第三方代表國家進行現場公證的公證人員,又是怎樣履行現場的監督職責呢?  央視記者調查發現,負責抽獎現場公證的西安市新城區公證處公證員存在嚴重失職行為。現場負責監督拍賣的市工商局合同處的兩位同志,從拍賣師處看了看:保留價是1000萬元多一點,成交價未到保留價。吳副局長聽後認為,此價未到保留價,不應成交。  接著,國泰拍賣公司、市產權交易所、市商業集團公司等相關負責人,在工商局同志的主持下,立即到隔壁進行緊急磋商。過了大約40分鐘,有人通知沈先生看保留價,沈先生當即表示疑問並拒絕。
  • 馬懷德教授 | 監察法:新時代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重要規範
    制定《監察法》,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旨在實現黨的監督和國家監督的有機統一、協調匹配。通過建立監察委員會,健全國家監察組織架構,強化反腐敗鬥爭的統一領導,使黨內監督和國家監督機構結合,保證監督力量能延伸和覆蓋到所有公職人員,促進監督體制機制的制度化、規範化。
  • 全面系統規範公職人員懲戒制度——解讀《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在監察法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務處分概念的基礎上,通過立法健全完善政務處分制度,是強化對公職人員監督的需要,也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強化對公職人員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治吏政務處分是對違法公職人員的懲戒措施。
  • 解讀《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全面系統規範公職人員懲戒制度
    在監察法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務處分概念的基礎上,通過立法健全完善政務處分制度,是強化對公職人員監督的需要,也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強化對公職人員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治吏政務處分是對違法公職人員的懲戒措施。公職人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於特殊重要位置。制定政務處分法,有利於強化對公職人員的全面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治吏。
  • 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焦點透析(二)
    焦點二:政務處分對象包括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  政務處分法明確:本法所稱公職人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  依據監察法的規定,公職人員的範圍包括:公務員以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 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六大焦點透析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消息,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點擊查看全文)。政務處分法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使政務處分匹配黨紀處分、銜接刑事處罰,構築起懲戒公職人員違法行為的嚴密法網。焦點一:政務處分解決「政紀不適用,黨紀管不了」問題政務處分是對違法公職人員的懲戒措施。
  • 違紀違法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主動交代問題掃描
    在高壓震懾和政策感召下  ——違紀違法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主動交代問題掃描   「河北省政協原副主席艾文禮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已投案自首,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7月31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的一則消息引發輿論熱議。與以往「打虎」消息相比,此次的「一句話新聞」中,「投案自首」四個字備受關注。
  • 論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的衝突與平衡
    為了防止權力濫用及腐敗滋生,各國在實踐中均適度依賴另一種監督方式,我們稱之為輿論監督。  當今社會,隨著傳媒平臺如電視、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確保了公民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和批評建議權的真正實現,使公民權利的享有從實然性不斷向應然性靠近。從輿論監督的實際作用看,它已成為制約權力、遏制腐敗的有力武器。
  • 織牢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網」——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
    這就確保了對所有違法公職人員的處分無死角,十分嚴密。同時,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第二十七條也規定,已經退休的公職人員退休前或者退休後有違法行為的,不再給予政務處分,但是可以對其立案調查,並依法對其進行相應處理。這也就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政務人員處分體系,確保監督對象無死角、無盲區,釋放出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強烈信號,力求真正發揮出政務處分的懲戒威懾作用。
  • 仝卓成為公職人員學習讀本負面案例,粉絲依舊力挺:輿論斷案
    日前,有熱心網友爆料稱仝卓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藍底黑字,調查公告都在網絡上發布了,都沒聯繫當事人仝卓,這種輿論辦案,藍底黑字能有什麼功效?合理推斷臨汾教育局在處理仝卓往屆改應屆事件上存在嚴重的程序混亂、審核不當、輿論斷案問題。
  • 從事公職就不能想發財 想發財就應辭去公職
    在身有公職與下班後兼職之間,也是如此,要麼是幹好公職,要麼是辭職,兩者不能兼得,一手握權,另一手搞錢,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公職人員下班後為何不可兼職?因為公職人員手中有權,且有權就有錢,這就為權錢交易提供了土壤。公職人員兼職做滴滴、外賣等」,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屁股決定腦袋,身在曹營心在漢,難免分神影響本職工作。
  • ——解讀《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在監察法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務處分概念的基礎上,通過立法健全完善政務處分制度,是強化對公職人員監督的需要,也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  強化對公職人員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治吏  政務處分是對違法公職人員的懲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