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修禮育德 和敬傳揚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泰國的慈濟人文教育,除了教導學子生活儀軌之外,更強調保存傳統固有的禮德。上人開示:「古禮,我說不能喪失掉,要好好傳承下去。他們還要『敬師頌』,他們就說一段很長的文,(感恩)他們生命中的三個恩人,那是他們的傳統,他們平常尊師重道是多麼的懇切,這都是他們的禮節。」(攝影者:蕭嘉明)

【證嚴上人11月26日誌工早會開示】

「泰國慈中的孩子們,這一次歸來參與慈濟教育志業二十五周年慶,他們有備而回來的喔!中學的孩子,他們回來展現了教育之美。」

慈濟教育志業二十五周年,於11月22日至24日舉行一系列的校慶慶祝活動,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師生也返臺參與盛會。11月26日的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讚嘆泰國慈濟學校的學生,透過傳統的舞蹈演出,以及延續古禮的敬師活動,表達出慈濟人文教育的成果。

女紅手藝細精巧 泰國教育重文化

「看到了他們準備回來(嘉年華會)義賣的手工藝,好細膩喔!孩子的手工藝、針線實在是好精巧喔!我們臺灣現在的孩子,衣服如果破了要他補一下,已經不會拿針了,可是我們在泰國所教育的,針線那樣的細膩精巧,真的很漂亮。」

泰國慈濟學校孩子所親自縫製的手工藝品,受到大家的喜愛。然而,這麼優質的成品,上人認為應該要與大家一起分享,同時讚揚泰國對於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

「泰國的孩子有這樣的教育,文化的留存,而且,女生的針線,能做得那麼好,應該也是可以影響我們臺灣的孩子。」

想師之情溢言表 感恩扶困助教育

結束慈濟教育志業二十五周年校慶活動,泰國慈濟學校師生於昨日(11/25)前往靜思精舍,與上人分享學習的點滴過程。

「沒有看過師公的,一拿起麥克風,沒有辦法講出話,一直在哭,哭什麼?(他們)盼望有一天這麼近距離的看到師公,而且他就說了,那一天師公走過他們的面前,他們就開始哭了,因為這是他們的期待。」

泰國慈濟學校孩子們對於慈濟的感恩,緣起於1995年慈濟接手中華救助總會的工作,進駐泰北關懷難民同胞,「三年扶困計劃」的第一項重大建設,就是選定最為貧困的村落,將茅草屋改建成堅固的水泥磚房,讓村民得以安身、安居。

「十年的時間,他們都很感恩。慈濟在泰北三年扶困,尤其是有一位女生(艾順琴,家住慈濟第一批援建的回賀村),她也有滿腔的感恩。她小時候,慈濟幫他們蓋房屋,她也是住在慈濟的房屋裡。」

除了援建大愛村,慈濟志工還教導村民做好水土保持,進而種植茶葉、栽種果樹等,以維持經濟生活。考慮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因貧而有所鬆懈,在政府的支持下,慈濟於清邁府芳縣設立慈濟學校,2005年開始招生,採中泰文雙語教學,提供泰籍和華裔中小學生就讀。

「教育很成功,不少孩子紛紛發心立願,有的就是要當老師,好好的學好中文,現在已經回臺灣來,學中文,還有英文。這個孩子,他(慈濟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學生白志達)說去年(2013年)回來穿的是泰北高中的制服,今年已經穿起了慈大的校服囉!」

傳統古禮敬師恩 三恩齊報傳美德

泰國的慈濟人文教育,除了教導學子生活儀軌之外,更強調保存傳統固有的禮德,除了感謝父母恩,每一年的教師節,更不忘感恩師長的教導。

「古禮,我說不能喪失掉,要好好傳承下去。他們還要『敬師頌』,他們就說一段很長的文,(感恩)他們生命中的三個恩人,那是他們的傳統,他們平常尊師重道是多麼的懇切,這都是他們的禮節。」

上人不斷強調「行善、行孝不能等」,「善」與「孝」要同時並行。看到泰國慈濟人文教育的戮力奉行,除了讚嘆泰國慈濟學校實踐展出的成果,同時再次提醒大家尊師重道的重要。

「我們現在應該要跟上『敬師』,敬仰老師、禮敬老師,他們說父恩、母恩,第三個就是師恩,他們敬重三恩。他們自古以來就有敬仰三個人,父、母、老師,這是他們傳統美德,我們學校總是要留住這樣的美德。」

合和互協共成就 教育深耕知禮節

傳統美德不僅要延續流傳,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將美好的道德觀內納於心,外顯於敬,真正將孝敬的態度表露出來。慈濟教育二十五周年校慶,各校將合和互協的成果展露出來,讓慈濟海外姊妹校、希望工程援建學校等校長、老師感到相當震撼。

「讓他們震撼的就是一場典禮,不只是臺上的演繹,臺下千多人,一千七百多人都是動作一致,他們說開了眼界,真的很感恩!幼教、小學、中學、高中、技術學院、大學師生,還有老教授同樣一起,肢體語言都一致,實在是令人感動,教育可以表達出天地之間愛的祥和。」

人文教育在臺灣深耕,並遠播海外各個希望工程學校。中國大陸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後由慈濟所援建的前進小學,校長宋如偉也受邀前來參與教育志業二十五周年盛會,表達他對於慈濟生活教育的景仰與感動。

「他們學校在大陸那麼大喔,都是已經上榜的好學校、典範學校,這都是我們援建的學校。他們的表達是很震撼,他的教育也不亞於在臺灣,孩子小小的住校,有的住在鄉下,校長也讓小學生來住校,起居、規矩教得很好。」

良好的生活教育,教導孩子成為守德有節的好禮之人,同時也給大人起了示範做用,「教育,不只是大人教育人,孩子也可以教育年紀更大的,進出規矩、生活行儀等等,也都是在大陸四川有了慈濟人文。」

入苦知福心大富 時間成就菩薩行

人文教育是課堂裡學習儀軌的過程,更是落實生活的生命教育。位於非洲南部的慈濟志工,從訪貧活動中見苦知福,帶動五國──南非、賴索托、辛巴威、史瓦帝尼、莫三比克的本土志工,翻轉原本不幸福的人生,轉而成為「心富」之人。

「非洲,我們援助第六個國家產生出來了──波扎那,這個國家土地很大(六十萬零四百平方公裡,世界第四十五大國),人口不是很多(一百九十萬人),人民貧窮的也是很多,常常在乾旱,這個國度也是需要我們慈濟人踏進去。」

南非、賴索托共十三位慈濟志工,從最遠的南非德本跨國到波札那,交通路程近一千公裡。已經連續幾個月乾旱的波札那,卻在慈濟志工踏入境內不久,頓時天空烏雲密布、瞬間傾盆大雨,比玻璃彈珠還大的冰雹從天而降……

「他們趕快去躲在樹下,原來都說他們帶來雨水,希望給這個國家甘露,天降甘霖,能讓這個國度好起來。他們馬不停蹄到達了,晚餐過後就開始休息,隔天比我們更早,三點多就起床,整理以後開始要做筆記,昨天寫的日誌開始要整理,五點半就要開始燻法香。」

南非慈濟志工用慈悲啟發愛心,用精進帶動付出。本土志工藉由英文吸收上人的法脈思想、慈濟的志業脈動,再透過相同的語言──祖魯族語,向波札那民眾講述慈濟的故事,介紹慈濟的理念與精神。

「同樣南非的菩薩,人種跟他們一樣,語言都是祖魯族的語言,他會從英文吸收法,變成祖魯語,跟他們互動。看了很感動,不怕辛苦,無怨無悔的付出,真的感動人。這都是叫做人生,人間菩薩。」

上人開示,「普天之下苦難偏多,人間菩薩要做的事更多,我們一定要爭取時間。」

相關焦點

  • 證嚴上人:荒漠湧甘泉
    去年(2013年)海燕風災後,眾多菲律賓慈濟人長時間投入災區,在惡劣環境中推動「以工代賑」,帶動近三十萬人次民眾投入清掃家園,終讓重災區獨魯萬市復甦生機;菲律賓志工感恩全球慈濟人作為後援,讓第一線志工無後顧之憂,現場以法船隊形向上人發願,要成為安邦定國、度化眾生的大法船。 上人以「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勉眾廣度眾生,也要努力聞法,發四弘誓願。
  • 證嚴上人:守住正軌善法滌塵
    上人殷囑,要以佛法淨化人心,必得大家有心;善用此時此世發達的科技,將佛法種子普遍播入人心。(攝影者:塗鳳美) 全臺靜思書軒、靜思小築六十位同仁返回精舍尋根,上人肯定大家用心將法脈精神融入社會人群。「只是聽法,難以全然銘記於心,容易漏失;將法形於文字、編輯成書,再透過有心人推廣,即能廣傳於世。」
  • 鳳凰網佛教赴臺交流:慈悲喜舍,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在座談過程中,證嚴法師一襲灰衣,神態祥和,坐在散發著茶香的大愛廳中,娓娓道出慈濟的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證嚴法師對鳳凰網佛教長期以來持續弘揚慈濟事業表示了感恩與肯定,指出「佛法淨化人間,佛法需要在人間更深地傳播善的種子」,同時,證嚴法師還拿出了由慈濟大愛電視製作的歌仔戲《智者大師》影像產品,強調以大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傳遞慈濟善的理念。
  • 證嚴上人與慈濟事跡編入美、加中學教科書
    由牛津大學加拿大印刷公司發行,名為《世界接觸─ 二十一世紀的地理》(Global Connections ─ Geography For The 21st Century)的新編高中地理學教材,首度將證嚴上人和慈濟基金會的慈善事蹟,列為該教材中唯一收錄的亞洲宗教團體和宗教領袖。
  • 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世界
    證嚴法師強調,慈濟精神,就是由此而生。     而對於熟悉證嚴法師的人,都聽說過「一攤血」的故事,那是追溯慈濟世界以及證嚴法師的慈善之路最早的線索之一。     出生於1937年的證嚴法師,俗名景雲,自幼過繼給叔父為長女,隨家人住在臺中豐原,出家前自號靜思。
  • 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楊曉東的故事:證嚴上人看望曉東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1966年證嚴上人於臺灣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上人一生奉行「自力更生、不受供養」,初期與五位弟子,以縫製嬰兒鞋、從事農作等開展慈善工作,
  • 證嚴上人丨婉如觀世音的比丘尼
    證嚴上人俗名: 王錦雲法名:「證嚴」便割馬齒筧來充飢媽媽和奶奶來探望看到這樣艱苦的生活環境心中不舍,嚎啕大哭1963年皈依印順導師成立了與三十位家庭主婦,從竹筒歲月開始推廣慈善志業為了救拔苦難眾生,再入紅塵這一年,她二十九歲若不是大智大悲和大勇
  • 她成為趙樸初、證嚴上人之後第三人
    1957-1958年間,幼年昭慧法師與父母和大姐在緬甸仰光昭慧法師是當今佛教界深入世間學術最深、最廣的出家人之一,她所研究涉獵的範圍涵蓋了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保育、護生、法律、人權、邏輯、心理、宗教、哲學等等學術領域。
  • 證嚴上人開示|方向能合 互協人和
    證嚴上人開示上人期待,人文志業對於法脈宗門文史的匯整與出版,要有一個合和互協的團隊,負起使命責任統整,不為營利,而是為了傳法入人群,顯明慈濟形象,淨化人心、教育大眾,讓法脈宗門世代流傳。與王端正副總談話,證嚴上人表示,栽培人才是志業傳續的重要方向,需要有積極負責、精神理念精準的人,才能將人才培育做得既精又實;否則培育出來的人才偏離法髓精神,要再調整回來,就必須耗費很大的心力。
  • 證嚴上人:「慧命」才是真實命
    天堂裡沒有「悲田」可耕、沒有「福田」可造,也缺乏學法的動力;上人惕厲眾人:「天堂難造福,又難修慧,『天福』享盡了也會下墮。要知道法的重要性,善用方法帶動人人入法;有堅固的道心,見苦知福更積極造福,即能福慧雙修。」 人人皆珍視生命,但上人強調,慧命才是真實命。「莫以為『時間還很久』,要有無常觀,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 證嚴上人:教富濟貧 和睦自安
    莫三比克、智利慈濟志工將富有的人集合起來為苦難人付出,上人讚嘆:「只要她有一個方向,能啟發他們的愛心,讓人世間能有愛的和睦,哪能不平安呢?」(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證嚴上人9月12日誌工早會開示】 「人世間什麼最大富,能付出的人是最大富,因為他富有餘,所以他願意付出。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就是這樣能付出的人生,才能真的感覺到最快樂。」
  • 證嚴上人:合齊聚福廣施增慧
    (攝影者:丘亭) 【證嚴上人12月1日誌工早會開示】 時序進入寒冬,又到了每年歲末祝福的時候,這也是慈濟每年的一大盛事。12月1日的志工早會後,證嚴上人即將展開第一梯次的歲末祝福行腳。 「歲末祝福就是快要過年、送舊迎新的時刻,我們的志業體裡,大家都很踴躍,用心在製造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醫院院長、副院長及各科室主任,人人都共襄盛舉。
  • 證嚴法師與歐巴馬並列入選時代百大人物 不會去領獎
    對於證嚴法師,《時代》亞洲編輯形容,佛家講輪迴,認為積功德可以修得來生福分,而證嚴法師在今生已是一個聖人。73歲的證嚴法師具有佛家忍受痛苦排除萬難特質,她創辦的慈濟以效率著稱,志工總在重大天災發生後率先趕到災區,把糧食、醫藥、毛毯等送到 災民手中,最近日本大地震就是一例。
  • 證嚴上人:實相說法 淨性琉璃
    上人開示:「菲律賓這幾天在做海燕回顧影像。受大災難時,慈濟人怎麼樣進去,如何跟當地災民互動,那相片都留住很感人的畫面,這叫做人間的歷史、時代的見證。」 【證嚴上人10月22日誌工早會開示】 「時間也是過得真快,很快農曆的九月也快要過去,可是還有一個農曆九月,今年是閏九月。」
  • 證嚴法師簡介 —1966年於花蓮縣創立慈濟功德會
    證嚴法師簡介  釋證嚴(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錦雲,早期法名修參,法名證嚴,法號慧璋,出家前自號靜思,慈濟功德會的會眾多尊稱其為證嚴上人,又因駐錫在花蓮,早期被稱為花蓮師父,又被稱為臺灣的德蕾莎修女。
  • 證嚴上人:初心即動 續願致淨
    (攝影者:林炎煌) 【證嚴上人11月8日誌工早會開示】 「時間過得真快,許許多多的今天,天天都有歷史。」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提及今日是11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有兩個重要的日子,一是慈濟菲律賓分會成立二十周年,另一個是海燕風災周年。
  • 證嚴法師為什麼能建立全球四大非政府組織之一的慈濟?
    2010年,證嚴法師被臺灣民眾推選為「最受信賴的人」。慈濟現在是全球四大非政府組織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從事佛教的人有很多,那證嚴法師為什麼能夠建立合法的全球四大非政府組織之一的慈濟呢?是佛教?當然,她的成就離不開佛教,但是這隻答對了一部分。如果僅僅是佛教,別人也可以啊,為什麼別人不可以開創出類似的佛教組織呢?
  • 證嚴法師:人間正道不滄桑!
    證嚴法師深諳大乘佛法精要,不為自了修阿羅漢,而是想到:「若合眾人之力,那麼陰暗角落苦難的眾生,不就可以獲得救助了嗎?」心之所至,足下立行。人份的蒸飯機,為災民供應熱氣騰騰的鹹粥和綠豆湯,讓人們不再只啃乾糧。
  • 【老人言】《六和敬祈禱文 》
    《六和敬祈禱文 》師父帶領悟道法師、悟行法師、胡小林、蔡禮旭等弟子共修《六和敬祈禱文 》。老法師領眾念誦弟子眾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我等四眾弟子,興起學習六和,以求自度度他,拯救地球,責無旁貸。大心雖發,當知此事,若無三寶加威,祖宗德蔭,云何行成?我等四眾弟子,罪業深重,定慧未修,雖聞正法,尚未落實,今願依佛教法,虔求加佑。
  • 證嚴法師與慈濟論壇參加學者 開展交流
    大公網副總編輯史利偉與證嚴法師交流10月3日,多位的教授與法師前往花蓮與證嚴法師開展交流。法能生無量義,慈濟志工學習了佛陀的教育,在世界各地進行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八法,因地制宜而適切地拔除苦難、疾患,同時也帶動更多人豐富自我的心靈。種種成果,讓海內外許多研究慈濟的學者,不論是從佛學、宗教哲學、管理商學、甚至人類學的專家們,都肯定了慈濟宗門對社會乃至全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