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坊密碼》:講述湖南故事之湘繡傳奇
專家一致認為,該作品不僅故事情節吸引人,也能讓讀者了解到湘繡的前世今生,是一部頌揚我國民間傳統文化、見證湘繡多舛命運、記錄抗戰光輝歲月的長篇小說。 另據悉,由《芙蓉坊密碼》改編的電影《國禮一號》也將於12月26日在長沙開拍。
-
長篇小說《芙蓉坊密碼》撰寫曲折生動的湘繡故事
新湖南客戶端12月21日訊(記者 陳薇)今天,由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長篇小說《芙蓉坊密碼》研討會」在長沙舉行。 《芙蓉坊密碼》取材於1919年至1945年間發生的湘繡故事,是我國首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湘繡歷史為主線的長篇小說。該書作者曾理出生於長沙的一個湘繡世家,熱愛並長期關注著湘繡這個行業,他以湘繡為題材,撰寫了一段曲折生動、盪氣迴腸的故事,弘揚湘繡文化的同時也深切懷念了崢嶸歲月裡為湘繡事業貢獻一生的人。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書從語言到構架,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格局和氣質。
-
芙蓉坊商業片區要變身啦!
首頁 > 新聞 > 政企快線 > 開發區報導 > 曲江新區 > 正文 芙蓉坊商業片區要變身啦!……簡直就是一個美食新天地為什麼首先選擇芙蓉坊進行整治呢?為了扭轉芙蓉坊的命運曲江新區將「芙蓉坊商業區」列入
-
《臺灣往事》「江口兄弟」上海遇波折,「清新版」抗戰劇呈現新格調
由張克輝同名原著改編、崔亮執導,左小青、劉以豪、張書豪、侯彥西等主演的青年抗戰劇《臺灣往事》正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熱播當中。該劇以三位臺灣青年成長視角切入,講述了在日據時期下的中國臺灣,林清文(劉以豪 飾)、周紹禎(張書豪 飾)、莊是耕(侯彥西 飾)三位青年相繼被迫離開校園,在動蕩的社會中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最終為了理想而毅然選擇投身反壓迫革命的燃情故事。這樣以臺灣歷史為故事背景、充滿少年清新感的新形式「抗戰劇」自開播以來就備受大家好評。
-
莆田江東村這個繡莊老闆不簡單
起初妻子吳金珠並不支持,她認為開店做一些小小生意是更好的選擇,相比之下開一個繡莊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活。剛開始生意不穩定,每個月還要給繡工開工資,一家人溫飽都成了問題,生活舉步維艱。談起創業初期,妻子吳金珠就憤憤不平地說:「有幾次給人家繡好了,他們嫌我們名氣小,故意給這些成品挑刺不付錢」。但憑藉對刺繡的這份熱愛,吳明華還是堅持了下來。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啟動
150餘名正在科技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一起聆聽兩位報告人分別講述的《憶姑爹鄧稼先》和《我的父親朱光亞》,正式拉開了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12月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目錄【回顧】抗戰前後的湖南大學「湖大」抗戰文化活動【親歷】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長衡區受降記【綜述】抗戰中的湖南大學——唯一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的中國大學【尾聲】湖南大學及周邊部分抗戰紀念地名單長沙《抗戰日報》為此寫了社論,發了特寫《太慘了!》湖大還用英、法、德、日四種語言向國外廣播此事,獲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日本侵略軍妄圖毀滅湖南抗戰文化,而「湖大人」仍在廢墟上繼續戰鬥著。1938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周年紀念那天,明日社和軍民俱樂部動員軍官外國語補習學校、戰時幹部訓練班以及附近工農商學群眾共約5000人在湖大操坪舉行紀念大會。
-
蘇州鎮湖:一個"繡"出來的小鎮
繡莊 「前店後坊」式的繡莊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讓刺繡從農民的副業變成了主業 1998年,在「琴芬繡莊」的牌匾出現前,繡莊對鎮湖人來說還是個陌生事物。 這一年,在外學習、參展多年的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倆回到鎮湖,以自己的名字在鎮上開了這家「琴芬繡莊」。
-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啟動
2020年8月19日上午,湖南科技館迎來兩位特殊的客人: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鄧稼先妻侄許進、朱光亞之子朱明遠。上午10時許,B座報告廳內座無虛席。150餘名正在科技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一起聆聽兩位報告人分別講述的《憶姑爹鄧稼先》和《我的父親朱光亞》,正式拉開了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之一。
-
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亮相國博 175件秦簡講述秦朝小城往事
昨天下午,「小城故事——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175件(組)裡耶秦簡,攜手以陽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銅詔版等為代表的35件(套)國博館藏秦代文物,共同講述裡耶古城、裡耶秦簡中的秦朝往事,此次展覽展期一個月。
-
常識積累:中國四大名繡
指的是我國刺繡中的蘇州蘇繡、湖南湘繡、廣東粵繡、四川蜀繡。湘繡的圖案借鑑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繡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湘繡是湖南長沙一帶刺繡產品的總稱。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四大名繡是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湘繡是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繡,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
-
我的大舅是「飛虎隊」:印尼僑眷講述華僑的抗戰故事
我的大舅是「飛虎隊」:印尼僑眷講述華僑的抗戰故事
-
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危亡之際,為保護珍貴國寶,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工作者護送文物,在抗戰烽火中輾轉上萬公裡,寫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
-
長沙威尼斯中英文學校開展系列關愛抗戰老兵活動
陳忠民講述當年抗戰的故事。 華聲在線10月24日訊(實習生 歐陽旭 記者 龍騰) 抗戰老兵陳忠民聲情並茂地在講述他當年抗戰的故事,下面的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這樣的一幕出現在今天下午的碧桂園威尼斯中英文學校的圖書室裡。
-
臺灣大師級匠人林玉泉講述與福州的情緣
來自臺灣的大師級匠人林玉泉向記者講述了其與福州的情緣。78歲的林玉泉是臺灣最著名的匠人之一,曾榮獲臺灣傳統工藝大賽的最高獎,是臺灣著名的「府城光彩繡莊」的創始人。林玉泉16歲開始學藝,其作品曾多次亮相米蘭國際時裝周和紐約國際時裝周,驚豔世界。「我能有今天的一切,要感謝福州!
-
賀龍親密戰友任群去世 系抗戰時首批摩斯密碼翻譯
抗戰大閱兵時,他打著點滴收看閱兵式公開資料顯示,任群是通江縣陳河鄉人,生於1918年。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任群親友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為任群舉行了溫馨簡樸的祝壽活動,相關部門負責人代表縣委、縣政府感謝任群一生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貢獻,向其致以生日的親切問候和真摯祝福,並為其贈送「上壽期頤莊椿不老,君子福履洪範斯陳」的匾額。
-
美國《新聞周刊》記者講述一張照片引發的抗戰故事
美國《新聞周刊》記者講述一張照片引發的抗戰故事 【解說】9月2日,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第六場記者會。會上發放了數本記載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有關的國際友人的相關資料。資料上的照片讓一位與會的女記者久久不能移開眼睛。
-
1207枚湖南抗戰老兵「英雄之手」手印永駐四川建川博物館
8月14日,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王仁祥(右)、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在捐贈清單上簽字。通訊員 皮豔玲 攝 華聲在線8月14日訊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以《停戰詔書》的形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
抗戰中的湖南募捐:人不分老幼,錢無論多少
李龍如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的同時,湖南人民開展了積極的募捐活動,「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成了家喻戶曉的口號;「前方保衛後方,後方支援前方」成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