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記者講述一張照片引發的抗戰故事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美國《新聞周刊》記者講述一張照片引發的抗戰故事

  【解說】9月2日,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第六場記者會。會上發放了數本記載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有關的國際友人的相關資料。資料上的照片讓一位與會的女記者久久不能移開眼睛。照片勾起了她對父親在抗戰中經歷的回憶。

  美國《新聞周刊》記者講述一張照片引發的抗戰故事

  【解說】9月2日,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第六場記者會。會上發放了數本記載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有關的國際友人的相關資料。資料上的照片讓一位與會的女記者久久不能移開眼睛。照片勾起了她對父親在抗戰中經歷的回憶。

  女記者是來自美國著名雜誌《Newsweek》(新聞周刊)的Melinda liu。照片上穿白衣服的男人是她的父親劉同聲。

  【同期】《Newsweek》記者 Melinda liu

  這個就是我爸爸,他姓劉,叫劉同聲,他是怎麼來的呢,他就是1942年4月一個美國將軍叫杜立特,他帶了80個飛行員去轟炸東京,完了之後他幾乎每個飛機都在中國各式各樣的地方降落了,一個是跑到蘇聯了,因為他們石油不夠,所以他們沒法在機場降落,所以他們有的是跳傘下來了,有的是crashland,有的受傷,有的死了。當時剛好我爸爸是剛從大學畢業,他就碰上第二機組的美國人,他就幫助他們,因為他會英文,所以他就幫助他們,他們的目的是要去重慶,所以他就幫助他們,後來拍了這個照片,是這個故事。

  【解說】1947年,劉同聲前往美國留學。在那裡,他和他曾經幫助過的盟軍飛行員再次相遇了。他們每年都會舉辦聚會,談論當年的回憶。

  【同期】《Newsweek》記者 Melinda liu

  後來1947年他去美國去留學,後來一直在美國,後來他又在那邊找到了那些人。他們就請他參加他們那個組織,在美國,所以他們每一年都聚會。對,我也認識他們,我小的時候都和我爸爸一起去,所以就認識他們。

  【解說】在記者會上,美國飛虎隊員艾倫?拉森被問及「如何看待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拉森的回應是「這樣的閱兵,可以讓人們重新記起並且不會忘記那些參與了戰爭的人,他們的家屬和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對此,作為劉同聲的女兒的Melinda liu也是感同身受。

  【同期】《Newsweek》記者 Melinda liu

  我是同意剛才那個老一輩姓拉森的飛行員的看法,就是說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中國政府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表示他的一個愛和平的看法。

  記者趙安源北京報導

關鍵詞:

分類名稱: 社會

相關焦點

  • 美國《新聞周刊》告別封面 離別亦是開始
    《新聞周刊》最後一期印刷版封面   美國知名雜誌《新聞周刊》最後一期印刷版將於12月31日在各報刊亭正式銷售。當地時間12月23日,該雜誌網站發布了最後一期印刷版封面——一張該雜誌位於美國紐約市辦公大樓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方為該刊發行日期(2012年12月31日),中下部則配以「最後一期印刷版」的字樣,充滿了離愁別緒。而在「最後一期印刷版」字樣的前面使用了「#」字標籤。這不僅意味著《新聞周刊》以詩化的方式向社交媒體致意,且表明社交媒體是導致該雜誌紙質刊物走到盡頭的原因之一。
  • 美國《時代周刊》刊登了一張照片,宋美齡看後無語,蔣介石看後震怒
    《時代周刊》(Time)又稱《時代》,創立於1923年,是半個世紀多以前最先出現的新聞周刊之一,特為新的日益增長的國際讀者群開設一個了解全球新聞的窗口。《時代》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內容廣泛,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對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導。
  • 一張照片的故事:Bruce Gilden與地鐵站聖誕老人
    一張照片的故事:Bruce Gilden與地鐵站聖誕老人 2019-12-26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944年,美國記者拍下一張13歲娃娃兵笑臉照片,現今如何?
    抗戰結束後,有一張12歲娃娃兵的笑臉照片被全國各大報社刊登。照片上的娃娃兵年僅12歲,在那個慘烈的年代,他卻露出一張燦爛的笑臉,仿佛在告訴人們這次抗戰中國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叫陳友禮,當他再次看到自己的這張照片時,已經年過八旬,回想起那時候的時光,他老淚縱橫,稱自己在抗戰時期,並沒能留下一張照片,如今看到了這張彌足珍貴的照片,可以說是留給自己的一份最美好的回憶。陳友禮出生於1931年,10歲時就父母雙亡,後同難民逃到了雲南。12歲時,他被第5軍200師的一個馬夫收留,幫忙放馬,後成為一名連長的通勤兵。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復旦新聞六君子抗戰在抗戰史上寫下激動人心一頁
    今天上午,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圖書館舉辦的「抗戰烽火中的復旦新聞人」座談會上,復旦新聞六君子謝六逸、趙敏恆、程滄波、陳望道、杜紹文、舒宗僑的抗戰故事首次向外界披露,同時展示了他們留下的珍貴抗戰文物。在中國抗戰史上,復旦新聞人曾經寫下了激動人心的一頁。  謝六逸是我國現代新聞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1929年創設復旦大學新聞系並擔任首任系主任。
  • 「好記者講好故事」引領新聞價值觀
    12月18日,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第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演講人在中國記協新聞大廳舉辦首場巡講活動。活動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記者代表向聽眾講述了他們親見、親歷、親為的感人故事。(12月19日《光明日報》)  記者是社會新聞事實的傳聲筒,更是以筆承擔新聞道義的無冕之王。由此記者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卻是無人能夠替代。
  • The Daily之後 《新聞周刊》謝幕
    從1990年代開始,美國報業1/4的工作崗位已慢慢消失。經年累月,記者們要習慣這種可悲又奇怪的雙重身份,他們在不斷報導自己這個行業可怕的新聞,例如《紐約時報》不得不出售返租自己剛建成的豪華大樓,或論壇報業集團的瀕臨破產。「正因為是《新聞周刊》,它才獲得如此之大的關注。其實它的失敗跟其他籍籍無名的媒體的失敗沒什麼兩樣。他們出問題了,嘗試過了,失敗了。就是這樣。」
  • 外報:誰「殺死」了美國《新聞周刊》?
    外報:誰「殺死」了美國《新聞周刊》?   中新網10月26日電 馬來西亞《中國報》26日刊文說,美國《新聞周刊》在3年多之前提醒其它同行要打醒七分精神確保在大變動時代生存下去,為什麼自己沒有續生能力而活不下去。它曾直指只有無能無謀的經營者才是媒體的謀殺兇手。
  • 一張彩虹圖,引發了天王戀情故事連續劇?
    一張照片,變成了滾動的雪球前幾天,周杰倫妻子昆凌和周杰倫前女友侯佩岑發生了尷尬的「彩虹圖撞車事件」,引發多方討論。因為侯佩岑七月份發圖在前,昆凌九月份發圖在後,而且根據侯佩岑後續動態,網友確定這張彩虹圖是侯佩岑自己在家拍的,並非網絡圖片。
  • 美國"新聞周刊"復刊引爭議 僅停刊一年三個月(圖)
    本月上旬,美國老牌新聞類雜誌《新聞周刊》以「比特幣背後的面孔」為封面故事,拉開了其紙質版雜誌「劫後重生」的序幕,也成功造勢,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創辦於1933年,《新聞周刊》是美國著名的時政類雜誌,「江湖地位」曾僅次於《時代周刊》,發行量曾高達330萬冊。近年來,隨著全美雜誌業江河日下,《新聞周刊》廣告收入大跌、發行量直線下降,幾經轉手,仍未擺脫虧損。
  • 我的大舅是「飛虎隊」:印尼僑眷講述華僑的抗戰故事
    我的大舅是「飛虎隊」:印尼僑眷講述華僑的抗戰故事
  • 巧手捏泥人,講述抗戰故事,個個栩栩如生
    26日,記者在這裡看到,各種各樣的泥人,講述著抗戰故事。 這些泥人都是歷下區居民李其仁製作的,因為泥人做得好,他也被稱為「泥人張」。 據歷下創益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裡的泥人還在製作當中,待完成之後,將在這裡展開「爺爺奶奶一堂課」的教育活動,讓爺爺奶奶們給孩子們講述過去的故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
  • 論「好記者講新聞好故事」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政策;細節;技巧 2018年,《今日消費》周刊記者趙涵清參加了河南省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榮獲「最佳選手」稱號,並作為河南省好記者代表參加全國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選拔賽,榮獲「優秀選手」稱號。
  • 美國《新聞周刊》易主
    8月2日,美國傳媒業的旗艦期刊《新聞周刊》易主,這是美國傳媒產業巨大變革及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的又一樁買賣。 美國華盛頓郵報公司2日宣布,與音響器材大亨雪梨·哈曼籤署協議,出售旗下連年虧損的雜誌《新聞周刊》。
  • 大學生走訪南京30位抗戰老兵 拍攝敬軍禮照片(圖)
    尋找記憶抗戰老兵道歉引發大學生關注昨天,揚子晚報記者採訪到了這個「南京財經大學抗戰老兵紀錄片攝製組」的負責人袁啟婓。這名新聞學院大三的學生告訴記者,之所以關注抗戰老兵這個群體,源於寒假時的新聞實習經歷。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美國記者拍攝的大饑荒中的兒童 人們把希望寄託於秋收。可是天公吝嗇,夏天還是滴雨不落。大旱之後,蝗災往往接踵而至。剝樹皮的百姓 河南大饑荒被美國記者白修德(西奧多·H·懷特)披露出去。這在電影中也有所展現。
  • 《新聞周刊》式微昭示新聞生命力所在
    從2013年開始,世界新聞界的知名品牌——美國《新聞周刊》放棄了紙質印刷,只出網絡版,「轉世」到數位化世界謀求新生。   我對《新聞周刊》是有一定感情的。   2000年一到華盛頓工作,我便開始閱讀《新聞周刊》,幾乎每期不落。
  • 講述來自新聞一線的「好」故事,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
    12月21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全國巡講團在甘肅蘭州進行巡講。1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記者與大家分享了一個個優秀新聞背後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充分展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愛崗敬業、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責任擔當和職業風採。
  • 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停紙質版改為電子版
    從2013年起,全世界的讀者再也看不到印刷的紙質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了。這家擁有80年歷史的權威雜誌在今年12月31日推出紙質版的最後一期。從2013年開始,《新聞周刊》將只發行網絡版,改名為《世界新聞周刊》,提供網上付費閱讀。定位讀者群為「渴望深入了解世界新聞的高度電子化的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