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米不但需要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很高的靈活性,而且還需要很高的機能穩定性。運動強度大,僅次於短跑,運動持續時間較長,需要3-4分鐘,因此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容易疲勞。
由於內臟機能的生理惰性和大量酸性代謝產物的堆積,跑的過程中往往人體在運動中產生許多難受的感覺,甚至不想繼續運動下去的感覺,這種狀態稱為「極點」。所以,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望而生畏」的極限項目。
不過,在極點產生時調整後堅持繼續運動,這種難受的感覺逐漸減輕乃至消失,這種狀態稱為「第二次呼吸」,800米要快速適應「極點」與「第二次呼吸」的過程。
呼吸節奏是全程的關鍵技術。800和1000米能量消耗大,對氧氣的需求量也大。因此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至關重要。
為了保證機體對氧氣的需求,必須調節好合理的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還必須與跑的節奏相配合,因人而異,一般採用兩步一吸,兩步一呼或者一步一吸,一步一呼或者一步半呼吸等很多種,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呼吸時採用鼻進行吸,呼的時候採用半張開嘴與鼻相結合的的方式。隨著速度的加快和疲勞的出現,呼吸的頻率有所增快。
敲黑板:在每個階段呼吸的方式不同,起跑及起跑後的加速跑、中途跑的前半段採用的是鼻呼吸,中途跑的後程採用口鼻相結合,最後衝刺階段呼吸方式相比來說顯得不重要。
01技術分析
—1. 起跑及起跑後的加速跑 —
①站立式起跑
各就位時,運動員從集合線走到起跑線處,兩腳前後開立,將有力的腿放在前面,前腳尖緊靠起跑線後沿,後腳距前腳一腳半距離左右,兩腳的左右距離自然開立,與肩同寬,上體前傾,兩膝彎曲,前腳大小腿彎曲150度,後腳彎曲130度。兩臂一前一後,身體重心主要落在前腳上,保持穩定姿勢,眼睛盯在起跑線前方2-3米位置,集中注意力聽「開始」的口令。
②起跑後的加速跑
是指起跑線到彎道50-70米的距離。起跑後上體保持前傾,腳尖著地,腿的蹬地和前擺以及兩臂的擺動都應快速積極,因為不分道次,要及時的觀察找到合適的位置切入到最內側道,之後上體逐漸抬起,進入到途中跑。加速段距離的長短和速度,根據個人特點、戰術需求和臨場情況而定。
— 2. 途中跑—
途中跑是指從加速結束後保持這一速度的一段距離,大概600-700米。它包括了直道跑和彎道跑。
①直道跑技術
身體正直微前傾,大概5度-10度,保持高重心,下頜微收,兩眼平視前方,全程保持勻速狀態直到衝刺階段。
②彎道跑技術
彎道跑時要求左腳前腳掌外側,右腳前腳掌內側著地,左腿膝關節外展和右腿膝關節內扣,兩腳平行,跑向彎道的切線方向。身體重心向內傾斜協調用力,速度越快傾斜角度越大,右臂的擺幅稍微大於左臂擺幅。
— 3. 衝刺跑—
衝刺跑是臨近終點前一段距離的加速跑。主要任務是運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克服疲勞,力爭在最後階段跑出好成績。技術特點是加快擺臂速度和加大擺幅的同時配合腿部動作加快頻率。衝刺跑的距離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戰術要求和臨場情況而定。在通過終點時,在接近終點一步前身體軀幹前傾,做出撞線動作。
02訓練方法
1.持續訓練法
主要是運用在「長翼」的訓練上。在運動場或者在公路、野外進行持續跑,本人的中等速度持續10分鐘左右。也可以定距離,比如勻速2000米、3000米等。
2.間歇訓練法
間歇訓練法的通俗說法就是在每一段練習後進行間歇。當然,間歇的方式決定了訓練的走向。比如說400米衝刺跑後進行躺臥等,主要是練習速度。如果選擇減慢速度,同時調整呼吸後繼續衝刺,就是1000/800米所需要的。
3.法特萊克訓練法
法特萊克訓練以同時強調有氧和無氧能量代謝而聞名,它允許任意變化速度,在運動過程中的恢復完全由個體主管感覺來決定,而不是由客觀的數據,比如心率等來決定。它不像間歇訓練那樣嚴格和精確,能夠讓練習者享受整個訓練過程,從而進一步排除了過度訓練的可能性。
因為它不受時間,環境,速度的影響,你可以不斷變換速度來完成跑步,你只需一個特定的距離。比如,你今天的目標跑3公裡,那麼怎麼跑,在哪跑,多長時間完成都沒有要求,這種練習方法使得跑步更有樂趣。
4.重複訓練法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我們中學生,因為學生訓練時間有限,場地有限,直接的方法能最快的提高考試成績,如果在學校放學練習你可以這樣做:※1500米-2000米,每天跑一次。周末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嘗試其他方法。
科學合理的運用營養補給對提高比賽成績與訓練質量有著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