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實證論的精彩和不足——反思和重建經濟學的哲學基礎之十

2020-12-25 第一財經

以《經濟學原理》流芳百世的英國劍橋經濟學派開山大師馬歇爾,被推崇為現代經濟學之父。供給需求、成本效用、部分均衡、長期短期、靜態動態等諸多理念,經過馬歇爾的系統闡釋,成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規範。個人之見,馬歇爾對後世經濟學發展的主要影響,應該是將邏輯實證論的哲學理念引入經濟學,倡導實證經濟方法論。馬歇爾有一段關於經濟方法論的著名論斷,弗裡德曼和張五常等許多大師都曾經反覆引用:

「這些爭議的經驗告訴我們,除非經過理智的考究和闡釋,我們不可能從事實中學得些什麼。這也教訓了我們,使我們知道最魯莽而又最虛偽的,是那些公開聲言讓事實自作解釋的理論家:或者無意識地,自己在幕後操縱事實的選擇與組合,然後提出如下的推論:在這之後,所以這就是原因。」(引自張五常《經濟解釋》卷一《科學說需求》)。

馬歇爾、弗裡德曼和張五常身體力行的實證經濟學和真實世界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傳統最精彩、最重要、最引人入勝和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亦是亞當·斯密傳統的發揚光大。

然而,邏輯實證論的哲學思想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邏輯實證論只承認一種必然性。它只承認邏輯必然性,不承認超越必然性和歷史必然性。易言之,邏輯實證論只承認一種真理,即科學真理。但是,世界上除了邏輯必然性之外,還有超越必然性和歷史必然性,除了邏輯真理或外延真理之外,還有內容真理或超越真理。

依照羅素的劃分和牟宗山的闡釋,真理有兩種類型:外延真理和內容真理。科學真理都是外延真理,它滿足兩個原則:一是外延性原則,一是原子性(個體性)原則。科學知識和科學真理必須滿足這兩個原則。外延性原則就是知識和真理可以脫離我們的主觀態度(subjective attitude)。牟宗山說:「凡是不系屬於主體而可以客觀地肯斷(objectively asserted)的那一種真理,通通都是外延真理。科學真理必須脫離我們主觀的態度。」科學裡面的命題都是外延命題,科學不能有內容真理。依照羅素的定義,所謂內容真理和內容命題通通是系屬於主體,系屬於人的主觀態度。外延真理有普遍性,內容真理亦有普遍性。不過兩個真理的普遍性有重要區別。外延真理的普遍性是抽象的普遍性,內容真理的普遍性則是具體的普遍性。

抽象普遍性的真理,就是可以用概念、範疇和數量將真理和命題準確表達出來。物理學和一切自然科學的命題和真理都建立在各種精確定義的概念、範疇和數量基礎之上。所以霍金給科學真理的定義就是:「科學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連接著模型中的量和我們的觀測的規則。」概念、範疇、數量和命題(規則),共同構成科學真理。

內容真理則不然,它是具體普遍性的真理。依照牟宗山先生的說法,抽象普遍性的真理一經證明和發現,就是一現永現,一成永成,沒有其他花樣,沒有什麼折扣,沒有主體性,沒有主觀性,沒有彈性,放之四海而皆準。

具體普遍性的真理則不同,它呈現具有彈性、具有強度的差別、具有主觀性和主體性,因人而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譬如世界各大宗教所揭示的那些人生真理就是具體普遍性真理。耶穌說「我就是生命,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耶穌所說的真理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真理,而是系屬於主體和主觀性的真理。

內容真理無法以精確的概念、範疇、數量和規則來定義和描述。譬如,我們無法準確定義道德、正義、公平、幸福、愛、仁、義、禮、智、信;我們無法用一個明確的規則和公式,來定義仁、義、善、公平和正義;我們更無法用數量來刻畫和計算正義、公平、幸福、愛、仁、義……除了無法像科學真理那樣準確定義和數量化之外,內容真理的呈現和表現形式與科學真理具有本質不同。誰能夠表現這些真理呢?我們從哪裡能夠看到這些真理的具體表現呢?只能從具體的時代、具體的個人身上才看得出來,有人表現強,有人表現弱,聖人能夠達到圓滿至善境界,惡人則完全沒有表現,這就是內容真理的彈性和強度,表現方式的主觀性、主體性和動態性。

當然,許多人不承認耶穌、孔子、釋迦以及人類無數聖賢哲人所講的那些道理是真理,他們只承認科學真理。邏輯實證論者就只承認科學真理,從不承認內容真理,他們認為耶穌、孔子、釋迦和無數聖賢先哲所講的那些人生道理是「情感語言」和「概念詩歌」。好多偉大科學家亦不承認有科學真理以外的其他真理。人們震撼於科學的偉大成就和巨大實用價值,儘管隱約感覺到耶穌、孔子和釋迦所講的那些人生道理彌足珍貴和不可或缺,卻很難承認或不敢肯定那是另外一種真理,甚至是比科學真理還重要的真理。

大概是深受邏輯實證論者和馬歇爾的影響,弗裡德曼給經濟學的定義就完全局限於科學真理,絲毫不提內容真理。事實上,馬歇爾、弗裡德曼和其他許多經濟學者給經濟學所下的定義,就是直接從邏輯實證論者那裡借用過來的。

一個基本重要的問題是,人類經濟活動所揭示的那些道理、規律、法則是不是都只能歸結為抽象普遍性的科學真理呢?首先,經濟學裡面,確實有一些規律符合科學真理的定義和規範,稱得上是科學真理。描述經濟體系的一些基本恆等式,譬如貨幣數量論恆等式MV=PY、古諾定理、瓦爾拉斯定理、比較優勢原理、斯密定理、科斯定理、租值消散道理等等,從抽象角度看,它們符合科學真理的要求,其概念、範疇、數量和規則,原則上都可以準確定義和量度。

然而,經濟學和社會科學還有大量的道理、規律和法則不符合科學真理的規範,它們屬於內容真理。譬如奈特就曾經寫過一篇有名的文章《競爭的倫理學》,針對經濟學者大談效率,奈特就問:效率究竟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歐美經濟學的基本教義是市場競爭能夠帶來社會福利和價值的最大化,這裡就牽涉到價值和倫理判斷。你說的那個價值和福利最大化,是誰的價值?誰的福利?競爭朝這個方向邁進你認為好,朝另外一個方向你就認為不好,標準是什麼呢? 事實上,經濟學研究的所有問題,都離不開價值判斷,甚至經濟學者選擇研究方向,背後隱含的也是一個價值問題。(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相關焦點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摘要:文章就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展開述評。首先闡釋了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概念,然後對當代哲學觀點做出評述。在此基礎上,對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進行分析。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二章 實在論和教育
    在西方哲學歷史上,與理念論觀點向左的是實在論學派,他們認為本體、知識和價值存在是獨立於人的心靈之外的,也就是說,他們否定理念論者認為的「只有理念是真的」的說法。事實上,他們認為無論人的心靈是否感知到例如棍棒、石頭和樹木等的存在,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物質對於實在論哲學流派的人來說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並不代表著這一流派的很多人都是狂熱的唯物主義分子。
  • 二十世紀的邏輯和哲學
    當其被技巧化地做時,它就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本世紀最好成就相媲美的銳利的概念分析方法。14世紀降臨歐洲的災難,基督教中世紀時代的理智的文化也衰落了。漸漸地,一幅世界和人的地位的新的圖畫成形了。它是建立在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和使用數學工具並對它們進行理論化的基礎之上的。經院哲學名譽掃地,而邏輯則開始了我們前面已提到的500年的沉睡期。19世紀末期邏輯的復興呢?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由於現象學在本質與現象的關係上提出了全然不同於傳統哲學的主張,被視為哲學史上的第三條道路,事實上奠定了質性研究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在現象學哲學的視角下,質性研究追尋的「真」不是客觀外在的唯一,而是寓於現象之中的本質,是當場被構成的;質性研究追尋本質的過程可以通過本質直觀直接實現,不必一定經歷反思或歸納的道路;質性研究在問題的真假、研究的信度、樣本的選擇等方面,均有特定的解釋方式。
  • 朱雲漢 || 歷史政治學的社會科學哲學基礎
    他呼籲我們應該重新建立一個實存主義或實在主義的科學哲學基礎(real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他的這個看法與我相同。他非常反對西方主流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的解釋方式,即回到以個人作為基礎單元和解釋起點的社會科學解釋模式,他說這完全是誤入歧途,因為學者們至今都不敢放棄戰後美國社會科學信奉的邏輯實證論,即便邏輯實證論在科學哲學領域已經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了。
  • 好的會計實證研究的方法基礎: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的融合
    ;國內學術研究資助機構,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委員會等,持之以恆地推進學術研究方法的規範化和國際化,大力倡導以數據為分析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對此,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2001)作出如下精彩的描述——「實證經濟學的結論似乎而且確實與重要的規範問題密切相關,與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才能實現既定目標問題密切相關」,林毅夫教授(1995)也在題為「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的講演稿中提出要推動我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首先必須弄清楚哪些是我們所觀察到的、重要的、錯綜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背後的主要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量,並據此建立一套邏輯體系以說明這些重要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 析實證研究的哲學邏輯
    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時下已成為一種時髦,這可以從國內外各種社會科學方面的雜誌所發表的論文看到。那麼,這種研究方法是否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讓我們來看一看實證研究的哲學邏輯。實證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是實證法,也即所謂的「假說演繹法」。其邏輯是:假定→理論分析或邏輯分析→假設→驗證。
  • 定量與定性之爭:社科方法的認識論反思
    雖然那時的討論對我自己的論文寫作幫助不可謂不大,但是根據我已然模糊的記憶,其實很多反思依然被限制在一種實證主義的視角/思維方式之中,對於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把握研究方法依然還是造成了一些阻礙。我鬥膽把自己最近的一些閱讀和思考給匯總呈現在這裡,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大方之家能夠有發言的對象/目標/靶子,從而幫助更多的人以更加全面和思辨的方式重新理解社會科學的諸種研究方法及其迥異的認識論基礎。
  • 在邏輯和哲學之間
    (2)意義理論,(3)邏輯真理,(4)邏輯悖論,(5)邏輯和本論,(6)形式化的哲學分析,(7)蘊涵的意義,(8)「是」的邏輯哲學分析,(9)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比較。而特殊性論題則包括:(10)非經典邏輯的哲學意義,(11)模態的形上學,(12)時態邏輯和時間哲學,(13)道義邏輯和道德哲學,(14)命題態度和認知邏輯,(15)自然語言邏輯和語言哲學,(16)歸納邏輯的哲學問題。
  • 韓東暉 | 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踐言意義
    對踐言意義的分析不僅能夠凸顯《邏輯哲學論》內在的踐言衝突,而且能夠深入說明這一類哲學活動的闡釋性和規範性特徵,為普遍性的元哲學思考提供有效思路。這種解讀方式要求我們將語義學和語用學更為充分而有效地結合起來,批判性地反思哲學的表達方式,探明意義的界限,防止貌似深刻的「胡說」和囈語。
  • 自然哲學與實證科學
    然而,在希臘自然哲學中,最後一項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不依賴於某個特殊的觀察,而是訴諸我們的一般經驗,合乎一般的原理。其他諸項則是實證的、局部的論證,或者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是些「感覺方面的證據」。 哲學-科學理論把包含在常識中的默會理解加以形式化,形成理論,形成一個命題層面上的一致體系。這類理論來自對常識的反思。藉助這種反思,常識獲得了更好的、更系統的自我理解。
  • ——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實踐哲學的研究界面是社會領域而非自然領域,由於唯物主義抽象的實體性的本體論立場無法處理以人的關係為中心的社會領域中的複雜理論問題,馬克思大規模地吸收了德國唯心主義的哲學成就,對唯物主義進行改造和重建。(同上,第21-22、23、25、28-29、33、41頁)總之,霍克海默這篇文章在非反思的意義上直接規定了唯物主義的政治內涵,這種直接斷言缺乏邏輯上的理據性和必然性:為什麼作為一種哲學的唯物主義會去關注現實的變革?一種致力於變革現實的革命哲學又是什麼樣的?對此顯然沒有令人信服的論證。
  • 經濟學中的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
    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是科學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兩種邏輯思維方法。作為社會科學中最為成熟的學科,經濟學對這兩種邏輯思維方式的應用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說,了解這兩種邏輯思維的方法,是學好經濟學的必備知識。那麼,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是什麼?它們在經濟學中是如何體現的呢?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摘 要:文化哲學一直是當代中國哲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在關於文化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即關於文化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思考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論的設想。文章從文化存在論是文化哲學的基礎理論這一基點出發,探討了文化存在論的觀念、先驗基礎和內在邏輯等三個重要問題。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哲學小課堂開課啦~這一節哲學小課堂硬核滿滿,你,準備好了嘛?!關於「知識論」,哲學史上由「經驗論」和「唯理論」貫穿始終。自此兩條經脈,「知識論」枝枝蔓蔓漫漫滋長。前人以及今人關於此種問題的闡說論證層出不窮莫衷一是,形成了眾多流派。
  • 實證主義哲學:把你講的證明給我看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三十: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引發了實證主義哲學,自然主義指的是一種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的態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相信自然現象,不相信任何理性假設或聖靈的啟示。
  • 經濟學革命|楊虎濤:經濟學多元主義:歷史、主旨和中國意義
    儘管新古典自其取得統治地位以來一直不乏批評之聲,如假設的非現實性,類型論思維方式的局限性等,邏輯實證主義的缺陷和證偽主義運用範圍的有限性也得到了廣泛的討論和反思,但所有這些,都沒有影響新古典的地位。從研究領域看,現代經濟學的主流的確已經不再拘泥在新古典體系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同質性和類型論思維方式的改變,也不意味著數學形式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這類典型特徵的清除。在一個更為龐大和複雜的主流經濟學陣營內,我們依然隱約可見新古典體系的基本框架。曾被寄予厚望的新異端經濟學,或者游離於體系之外,或者被主流經濟學作為一種偶然的意外被輕描淡寫地消解,甚至被容納或成為新的工具。
  • 米塞斯方法論的康德哲學背景
    奧地利學派獨特的方法論立場是它與其他經濟學學派重要的區別之一。其中,由門格爾開創,米塞斯加以繼承、堅持和發揚的經濟學方法論先驗主義是最有特色也最具爭議的方法論主張。 米塞斯的經濟學方法論明顯受到了康德哲學先驗論的影響。康德認為,對我們的理解而言,概念的先驗演繹是最重要的智力運動,它建立在事物的表象和事物自身內在的區分之上。
  • 認識論、研究議題和方法創新:論重建民族學
    認識論、研究議題和方法創新:論重建民族學 何明著 ISBN 978-7-5077-5873-3 作者簡介 何 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