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哲學:把你講的證明給我看

2020-12-25 柴巍老師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三十: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引發了實證主義哲學,自然主義指的是一種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的態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相信自然現象,不相信任何理性假設或聖靈的啟示。

實證主義哲學相信推理和觀察發現的實際規律,一切社會現象都服從自然規律。就如馬克思指出人類的意識形態是社會基礎的產物,達爾文則證明人類是生物逐漸演化的結果,而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研究則發現人們的行動多半是受到動物本能驅使的結果。

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猶太人,他特別強調把歷史推向前進的不是黑格爾所講的世界精神,其實是社會的經濟力量。他將物質、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條件稱為社會的基礎,並將社會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規章、宗教、道德、藝術、哲學和科學等稱為社會的上層構造。

馬克思

馬克思相信物質條件支持著一個社會裡的每一種思想和看法,事實上一個社會的上層結構正好反映了那個社會的基礎,社會的基礎與它的上層結構之間有一種互動的辯證關係。

記得上大學時學過《政治經濟學》,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說物質的豐富程度決定了意識的狀態。

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也講滿足了生理需求才會引發後面更高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層次就會產生不同的個人狀態,雖然有失偏頗,但物質需求的確是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基礎,缺乏了這個基礎,意識形態就會發聲改變。

無產階級追求的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消滅貧富差距,這裡的無產階級指的是勞動階級,因為馬克思講勞動創造世界,而不是懶漢創造世界。他說當我們能夠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時,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他說社會的是非標準是統治階級決定的,因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剩餘價值所導致的剝削和階級之間的鬥爭是馬克思的主要觀點。溫和革命派又被稱為修正主義,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為道德標準,漸進式的促進社會主義發展;革命派主張以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並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來建立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看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總結出了剩餘價值和剝削,資本主義者也會看馬克思的《資本論》,儘量的避免無產階級革命,當代的資本主義已經漸進的修正了過往的偏差,完善了醫療、教育、職業保障等等一系列制度的改變,使社會更加人性化,減輕了階級間的矛盾,弱化了階級鬥爭。

胡塞爾

胡塞爾(1859年至1938年),猶太人,奧地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老師,現象學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我們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只能去探究事物展現出的現象,現象就是人類的理性。

他強調對現象的還原,他的目標是要使哲學建立在嚴密科學的基礎上,即哲學必須放棄一切未經證明的前提以求其徹底性,其概念和論證必須明晰可證,以求其嚴密性。

他認為哲學必須超越心理主義,把對意義的描述分析引導到一個更純粹的、邏輯的現象學的層面上,企圖把邏輯問題歸結為心理問題的觀點忽視了邏輯規律與心理規律之間十分重要的差別。

邏輯規律講究明確性、一貫性、矛盾性和排他性,而心理規律則是模糊性、跳躍性、波動性和偏好性。

心理學並不是十分精確的科學,雖然它講究從實驗事實中總結規律性的東西,但所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所以心理學所揭示的思想規律的有效性,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成立,並不是完全普遍有效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心理測評並非那麼準確的原因,首先測評的原模(採集原始數據的群體)是一些特定人群,不能拿測試客服人員的題目來測試銷售人員,他們的群體特質原本就不同;其次測評者會自我加工,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答題,而每個人對問題的認識不同、定義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再次測評者會自我掩飾,給出的答案並非是自身的真實狀況,有時甚至是虛假的回答。

胡塞爾認為人的認識對象和認識的可能性都有現成的答案和前提,人的認識和思考從一開始就已經處在某種前提規定的框架之內,而缺少一種體驗的和反思的徹底性,人的認識不是一個真正的起點,也缺少一個內在嚴格的構成機制。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和經歷都會形成一些固有的認識,這就像一個原本就帶著有色眼鏡的人來看其它的顏色一樣,因為他早就被限定在某個顏色中,所以很難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

人不是標準件,每個人的構成機制都不同,不同的人看待一個問題時會產生不同的認識,而且很難完全統一。例如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非常配合他人了,而實際情況則並非如此,這只是他自己的認識。

胡塞爾說哲學必須徹底,而且不要任何前提條件,他主張洞察和直觀。現象學不是關於客觀現象的哲學,而是把客觀現象內在化和觀念化的哲學。

現象研究的對象不是純粹的感官,而是是意識和精神,即由現象引發的一系列的意識活動和精神活動,包括與主客體相關聯的整個意識結構的分析。

例如心理學中的意向分析,就是根據個案對某個事件的講述,分析出個案的觀念、認知、心理活動、價值觀、行為特點、情緒模式、思維模式、關係狀態、過往事件的影響等等方面,發現其中的關聯性問題,協助個案更好的明晰自身。意向分析要釐清活動的主體是什麼,活動的內容是什麼,活動的對象是什麼,得到的結果是什麼。

胡塞爾認為經驗並非科學,數學才是他真正推崇的部分。他認為感知沒有意義,意向的行為才有意義。所謂的意義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意向,它獨立的存在,無論它感知的對象是知覺還是幻覺,也無論意向的對象存在與否,你都可以通過覺知來使它顯現出來,讓它來君臨一切。感謝您耐心的閱讀,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實證會計理論則是一套關於會計「是什麼」的系統知識體系,旨在揭示出會計現象層面的規律,從而為解釋現行會計實務和預測未來會計實務提供理論依據。  二、當代哲學觀點的評述  1.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19世紀20年代末,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孔德提出了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打起了「科學的哲學」這個旗幟。
  • 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不可不知的歷史模樣
    對三個階段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特徵的梳理、分析和概括,有助於深入把握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實質,進而透徹理解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實證主義是科學主義在哲學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實證主義反對形上學,認為現象界是人類知識的唯一合法領域,主張實證科學知識就是關於現象的知識。實證主義的始創者孔德認為社會研究應該向自然科學研究看齊。
  • 自然哲學與實證科學
    你要讀懂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就像你要讀懂他的政治學或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一樣,也許很費思量,但無需任何特殊學科的技術準備和專門的數學訓練。今天的物理學學生會想:沒有數學還算什麼物理學? 前面的「經驗與實驗」一章裡指出,自然哲學較多依賴一般經驗與觀察,而近代科學更多依賴藉助儀器進行的觀察和通過實驗產生的事實。
  • 科學與信仰系列第11章 | 科學的研究範圍和極限--實證主義哲學(下)
    上世紀以來,實證哲學已經成為今天西方所有各科學哲學流派共同的基礎。既然感覺經驗是科學知識的唯一來源,下一步就是該如何看待這些感覺材料。面對同一種現象,人們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假設,往往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解釋,那麼,哪一種解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呢。馬赫認為,能最適用於最廣闊領域的假說,就是最科學的。
  • 王旭:中國憲法學中的法實證主義命題及理論反思
    第二,與傳統強調法律淵源層級結構的社會事實命題不同,系統論認為法律是一種「作為結構與交往媒介」的網狀事實,它的效力不是被某個淵源先定與固化的,而是回溯式的,需要不斷促進系統之間的耦合來事後證明,也就是德萊爾所講的「實踐檢測」作為法效力的判斷依據。「法律自己產生法律」的「套套邏輯」充分證明了法是一種社會產物,但這個產生過程不是被(立法/司法)決定生產的,而是偶在和可變的。
  • 弗雷德裡克森|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後實證主義方法:以行政倫理學為例
    本文將重點放在行政倫理學研究的後實證主義方法上。 行政倫理學研究的後實證主義方法比實證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的方法既更古老又更新近。這兩種方法也有不同的哲學基礎。在哈蒙和邁耶(1986)之後,這兩種不同的社會科學思想是「客觀主義的」與「主觀主義的」。行政倫理研究的實證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的方法是客觀主義的。
  • 哲學入門·孔德:實證哲學之父,人類三階段與科學分類法(09/05)
    可幸的是,因在大學教學的關係,孔德在十二年間陸續出版他的巨著《實證哲學教程》(Courses of Positive Philosophy),為他龐大的體系奠基。英國的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讀過孔德的早期作品,非常欣賞,主動寫信給孔德,想要結交這位思想盟友。
  • 第四十六講 惡法亦法
    先哲們一直在努力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似乎都不是很成功。當然證明上帝不存在的先哲們也不是很成功。既然不能證明上帝其存在,也不能證明其不存在,那麼這個問題只能留給信仰。人類的認識是有邊界的,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不能為人類理性所認識的事物,只能留給信仰。信仰有時是荒謬的,但德爾圖良說,正因為荒謬我才信仰。康德說:懸置知識,為信仰留有餘地。信仰不屬於科學研究的對象。
  • 法窗夜話|憲法的法律實證主義命運
    王旭教授從介紹法律實證主義與實證主義的聯繫與區別開始,簡要地梳理了法律實證主義的源起流變,並從法律實證主義的三個基本命題和三個理論維度介紹了憲法的法律實證主義命運,使同學們對憲法與法律實證主義的關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 分析哲學(五)邏輯實證主義
    從不終止對異乎尋常之事去經驗,去看、去聽、去懷疑、去希望和夢想,這個人就是哲學家。——尼採    邏輯實證主義代表人物有石裡克、卡爾納普(維也納學派)、賴欣巴哈(柏林學派)、盧卡西維茨、塔爾斯基(華沙學派)、艾耶爾等。
  • 析實證研究的哲學邏輯
    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時下已成為一種時髦,這可以從國內外各種社會科學方面的雜誌所發表的論文看到。那麼,這種研究方法是否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讓我們來看一看實證研究的哲學邏輯。實證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是實證法,也即所謂的「假說演繹法」。其邏輯是:假定→理論分析或邏輯分析→假設→驗證。
  • 「人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哲學思潮」隨想錄
    但是當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用Anthropology來表徵他們用生物學的、自然主義的觀點所闡發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時,其含義顯然比一般所謂的人類學要廣泛得多;中國學術界將其譯為「人本學」或「人本主義」。由此,這個詞係指一種特定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潮。
  • 邏輯實證論的精彩和不足——反思和重建經濟學的哲學基礎之十
    個人之見,馬歇爾對後世經濟學發展的主要影響,應該是將邏輯實證論的哲學理念引入經濟學,倡導實證經濟方法論。馬歇爾有一段關於經濟方法論的著名論斷,弗裡德曼和張五常等許多大師都曾經反覆引用:「這些爭議的經驗告訴我們,除非經過理智的考究和闡釋,我們不可能從事實中學得些什麼。
  • 一個刁鑽的問題:實用主義哲學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
    大部分沒有了解過哲學的人會認為有哲學無用論的偏見並不奇怪,但是很多從事哲學研究多年的專家教授們也有不少人持哲學無用論的觀點,說哲學是無用之用。那麼一個看似自相矛盾的刁鑽問題就出現了,哲學中的實用主義哲學到底有用還是無用?假如不從實用主義哲學的內涵來看,單從字面看「實用主義哲學到底有用還是無用?」
  • 你了解神秘主義哲學嗎?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十六: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在基督教一統西方的時代,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新柏拉圖派哲學,出現在公元三至六世紀之間,他們認為萬物一體,人分為物質與靈魂,宇宙的光芒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他們追求靈魂與宇宙和而為一的體驗,也就是後來的神秘主義哲學。
  • 人文醫學研究中的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通常情況下,非實證方法中的思辨方法是哲學研究的標誌;非實證方法中邏輯方法與實證方法的綜合運用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實證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常態。人文醫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構成要素中的社會人文因素的反映。
  • 經院哲學:神秘主義和泛神論
    這一年也被確定為公元紀年,在哲學史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羅馬帝國的消滅,古希臘哲學也壽終正寢。中世紀哲學誕生。經院哲學在經院哲學中有神秘主義和泛神論,神秘主義是指通過沉思可以與上帝溝通,信仰耶穌最終進入天堂,基督教與神秘主義是分不開的。
  • 存在主義哲學及其形成背景
    存在主義哲學及其形成背景引言:存在主義是20世紀哲學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流派,因為它是一個直面人的生存的哲學,對人類存在的各種不幸狀況進行了全面的掃描。在當代諸多的哲學流派中,誰最關心人的「存在」?無疑是存在主義哲學。有人認為,存在主義哲學實際上是對哲學的正本清源,如中國著名學者周國平在他的《詩人哲學家》的前言中就說:「以哲學為暫時棲身之地的學科都已經或終將從哲學中分離出去,從而證明哲學終究是對人生的形上學沉思」;也如同加繆在《西緒福斯的神話》中所言:「只有一個哲學問題是真正嚴肅的,那就是自殺。
  • 什麼是實用主義哲學?
    我是子曰千年今天我們聊一下哲學史當中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經驗主義、功利主義和笛卡爾理性哲學、康德、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之間,前者認為人和世界只是一個機械的和生物的過程的一步分;後者認為則認為以人為中心。從而經驗主義者和科學家們對理性主義和衛星主義哲學幾乎持否定態度,認為他們缺乏客觀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