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讀完24史,高中讀萬卷書的他,是如何提高閱讀效率的?

2020-12-27 天山雪蓮ing

文|天山雪蓮

以前在家幫我媽幹活時,我媽經常會讓我拆一些剛買回來的密封包裝袋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包裝袋都是用線縫合的,一開始我總是拿個剪刀一刀一刀的剪,我媽看見我費勁的樣子,然後告訴我說不用這樣,你只要在單行線的那面找到線頭,然後輕輕一拉,線就全開了。我按照我媽說的方法試了一下,果然比我一刀一刀剪快很多,而且一點也不費力,效率真是提高了不少。

由此可見凡事只要找到方法,就能迅速提高效率。工作中我們也會經常發現同樣的事情,別人很快就完成了,早早就下班回家了,而你總是苦幹半天加班到深夜,最後還會被領導甩一句話,要提高工作效率啊。在時間不能改變的時候,想要提高效率就只能找對方法。

其實對於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經常看到有人問,如何提高讀書效率啊?為什麼我總是看不進去書,好不容易看進去了結果合上書就忘了,有什麼方法能讓我記住書中的內容呢?還有人問感覺現在要讀的書越來越多,怎麼選擇合適的書呢?

李源在這本《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中給出了非常清晰和實用的方法,我看完這本書啟發挺多,對自己的閱讀方法和習慣進行了更新完善。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我們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時間卻越來碎片化,因此科學高效的閱讀就變得尤為重要。

作為85後最貴的說書人,李源擅長讀書,知識體系非常豐富,在八零後中非常少見。他的閱讀量驚人:初中讀完24史;高中時期,就已讀破萬卷,被稱為「讀書怪才」和「大佬背後的知識大秘」。在羅輯思維任職期間,策劃了「成大事者不糾結」「讀書人的新活法」等現象級節目。

我想很多人都會好奇李源是如何做到高效閱讀並且又能把書中的內容記住,同時還能把書中的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我們都知道讀書一方面是為了獲得信息,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增加知識,可是看了那麼多學了那麼多,如何把他們納入自己的思維體系和知識體系,是我們最終關注的重點。

李源在《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中通過極簡精讀法、五位一體法以及知識樹原理,從選書到讀書再到知識管理,給出了實用有效的操作方法。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是因為他們不僅知道如何快速高效的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知道如何把他們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1、真正會讀書的人,都懂得精選精讀

觀察那些成功人士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最厲害的不是讀了很多書,而是他們懂得選書。所以我們總能看到他們推薦的書就那麼幾本,而恰巧這幾本書就是改變他們一生的書,這些人並不會把時間花費在一些不知所云的書上。

其實造成我們讀書效率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市面上的書太多了,出書已經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市面上參差不齊的各種書到處都是,讓我們無法從中快速的選出自己想要的書,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人是真的不會選書,不知道如何去辨別一本書的好壞。

那麼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越需要精選精讀。因為對抗知識爆炸的年代,專注和極簡才是法寶,於千萬密林中撥雲見霧。

李源在《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中提出了極簡精讀法,所謂極簡精讀法就是去除冗餘,至繁歸於至簡,理解本質。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多餘沒用的去掉,把那些複雜的簡單化,尋求本質的東西。比如這兩年很流行斷舍離,其實在讀書上我們也應該斷舍離,看看到底哪些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而不是為了獲得心理安慰囤一堆書卻從來不看。

人們在漫無目的獲得一些東西後,反而更容易迷失在一些偽需求中,所以去除冗餘,也許更能看清本質。

2、如何選書?利用五位一體法

想要選出最需要的書,就必須先了解知識的生產方式。

《知識社會史》這本書講到,知識並不是由思想觀念和知識點構成的,知識其實是一個又一個小圈子的人一起「製造」出來的。大家信奉同樣的理念,有很多共同的主張,即使有爭論,但大家還是都在不同的領域向同一個目標努力。也就是說知識並不是由某一個人而產生的,而是以學術共同體的形式產生的。

通過學術共同體這種方式,知識就像一棵大樹一樣,不停地開枝散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所有人的觀點、思想匯聚在一起,同時經過相互的討論、交流、反駁、繼承等多種渠道,形成了這顆知識樹。而我們把這種生產知識的方式就叫做「知識樹原理」。

李源在《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中講到,「知識樹原理」告訴我們,知識樹的節點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識點,所以我們必須留出30%的讀書時間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這樣做可以讓讀書效率提高。

也就是我們在選書的時候首先應該注重的是作者而不是書。那麼如何查找作者的詳細信息,方法就是利用五位一體法。

所謂五位一體法就是找作者的師承關係、個人背景、或者他的隊友、弟子以及對手。然後提煉其核心論點。這個很好理解,說的通俗點就是找他周圍跟他有關係的人,也就是圈子周圍的人,而這些信息一般會在書的序言裡或者參考文獻裡提到。

找完這些信息之外,然後再把作者作品的核心論點提煉出來。每本書都有自己要論證的核心觀點,也就是它的主線,找到他們就掌握了一本書的精華。

雖然說每個人的知識庫都在不斷地更新,但其實你會發現他的核心論點始終是不變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一個作者如果出了好幾本書之後,後面幾本書的核心觀點幾乎沒太大變化,只是換了一種論證思路和案例支持。

也就是說作者的整個作品的邏輯體系和風格是沒有變的,所以很多人說看完很多作者的第一本書就大概能猜到後面幾本書的內容了。

所以讀完一個作者的核心代表作品就可以以點帶面的讀完他的大部分作品,這樣就可以快速的提高讀書效率。因此利用五位一體法可以幫我們快速地篩選出真正的好書,去除掉那些沒有太大價值的書。

除了利用五位一體法選書之外,如果想要快速了解一個陌生領域,我們也可以通過選擇下面三類人的書進行一個全新領域的學習,這三類人分別是開創者、分歧者、綜合者。

開創者:開宗立派,對某個領域有著系統的反思和批判,比如約翰.凱恩斯是宏觀經濟學者的開創者,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創者。

分歧者:打破界限,就是本來不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但是因為比較感興趣,所以就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觀點,分歧者往往能從不同於開創者的新穎角度對某個領域提出一些創新的想法,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跨界發揮。

比如這幾年很熱的一本書《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是個分歧者,這本書是一本講歷史的書,但作者卻是熟知基因學和人種學,他從這個角度去解讀人類歷史,確實給出了不一樣的看待人類歷史的角度。

綜合者:總結歸納,說的通俗點就是懂得很多的博學者,寫的很多東西雖然不是原創但是綜合性很強,能讓人快速了解到很多行業領域的知識,比如想了解社會學可以讀鄭也夫的書,想學管理學的可以讀彼得.德魯克。

總之想要提高閱讀效率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要懂得如何選書,如何辨別哪些是好書需要多讀幾遍,哪些又是無用之書不用花費時間去讀。掌握了以上選書方法和原則,你就不會在選書上面花費大量時間,節省出來的這一部分時間就可以用來讀那些好書。

3、如何快速吃透一本書?利用這兩種精讀方法

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為忙碌的工作、家庭生活以及各種社交信息的侵襲,幾乎沒有整片的時間去讀書。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閱讀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李源在《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中給出了兩個精讀方法,分別是獨木舟精讀法、核潛艇精讀法。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方法具體指的是什麼?

獨木舟精讀法:是從一本書的前面直接讀到後面,就像是乘坐一條獨木舟順流而下。其實就是按照書裡作者的思維和順序,這個閱讀方法可能是大部分人都習慣採用的。

一般我們拿到一本書都是順著作者的思路和框架一章一章讀下去,這樣的讀書方法優點是符合一定的邏輯關係,缺點就是容易在重複和囉嗦的地方花費太多時間,一本書就算再好,也有30%左右的無效內容,比如很多內容可能是你已經熟爛於心,看過很多次的,如果你還是一字一句的讀下去,這些時間花費的可能就沒有價值。

所以如果採用獨木舟精讀法,一定要在讀的過程中利用三步提問法幫助自己提高閱讀效率,

第一,讀完序章和第一章之後,列一串為什麼(啟發思考)

第二,讀到三分之一時,再列幾個為什麼(不要問心裡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要問心裡沒有答案的問題)

第三,讀的過程中隨時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如果換做是你來寫,你會怎麼樣)

利用這三步在閱讀的過程中一邊讀一邊提示自己思考,一本書只有讀完之後有了自己的思考才算是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否則你真的只是把作者的文字讀了一遍而已。

核潛艇精讀法:挑著讀書,就像核潛艇一樣,隨時下潛,又隨時浮出水面,一切行動都由自己把控。這種方法閱讀的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裡,從哪裡開始看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和疑問需求,因為有些書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完全和上下章都沒有關係,跳著讀完全不影響,甚至是有助於自己理解書中內容。

這種讀書方法可能對閱讀者自身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因為可能通過這一章節的閱讀,基本就能猜出上一章或者下一章的內容,這樣的話他們只需要讀自己感興趣和有疑問的章節,其他章節就可以略讀一遍,這樣閱讀速度就能提升很多。

利用這個方法讀需要在一開始先了解整個書的整體框架安排,可以通過瀏覽書的目錄來判斷是否可以跳著讀,我經常在讀一些書時就跳著讀,因為瀏覽完書的目錄我大概就知道這一章節主要講什麼,核心觀點已經獲取到,就無須一字一句的讀。

如果在讀的過程中碰到不理解的地方,我會回翻去尋找答案,整個過程基本都是帶著目的去讀,效率自然會高一些。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最好都是在一開始利用五位一體法進行作者信息的檢索和整理,以確定這是否是一本值得你花費時間讀的書。

閱讀一直以來都是被公認的門檻最低的自我提升途徑,但能做到的人其實很少的,但是對於如今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當你沒有更好的能力和途徑去了解這個世界時,不妨就通過書籍來了解。

吳伯凡老師曾經說過:迎面走過來的那個人,其實不只是個生物體,那是個思維容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有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而每一本書都是你未曾謀面的那個作者帶給你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如果你也想要通過讀書來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自己,可以看看李源這本《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因為這本書裡的方法也許就能幫你在有限的時間內讀更多的好書,同時還將告訴你如何把通過讀書獲取的知識進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嚴父思維」和「慈母思維」去提高讀書效率。

羅振宇曾說過,面朝過去得有個基礎,背朝未來得有份謹慎,然後立足於當下,把當下最該幹的事做好。其實讀書也是一樣的,對讀過的書取其精華,對未讀的懷好奇之心,對正在讀的專注投入。如此你一定能享受到讀書帶給你的樂趣和改變。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懂得閱讀並善於學習的職場人,有多厲害?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懂得閱讀並善於學習的職場人,有多厲害?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古人對於求學之道,認識世界的看法。在職場中行萬裡路恐怕有點難以做到,但是讀萬卷書還是可以一試的。現在更多的是移動電子書的閱讀,既能高效地看完一本書,也能夠節省家中儲物空間的地方。一部手機就可以容納成千上萬本你想要看的書籍。職場人士看職場相關的書,提高自己職場的人際交往能力,看職業相關的書,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看自己感興趣的書,娛樂自己,提升自己的修養。
  • 讀萬卷書,鋪就人生之路
    讀萬卷書 鋪就人生之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曾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此後,歷代以「萬卷」命名的書齋有數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陳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項篤壽、楊儀、範欽等;清代有孫承澤、黃彭年等。可見,「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當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群書的願望。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高中生閱讀什麼樣書可以提高作文寫作水平?
    其實,閱讀是一輩子的事。如果帶著太強的功利心,要想立馬從閱讀中攫取什麼,其實已事先曲解了閱讀本身。你現在是處在高中階段麼?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高中所讀的書。當時我只是以讀書為樂,並沒有太關注如何提高寫作水平等問題上。除了必學的課文外,語文老師每周會為我們推薦很多文學經典。中國古代詩詞文賦以及近當代小說新詩等都是她津津樂道的精神醍醐。
  • 微課堂(視頻)丨王燕紅老師: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暑假如何和孩子一...
    我是來自路橋區新橋鎮初級中學王燕紅,今天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有關《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暑期如何和孩子一起帶著問題去旅行》的話題。旅行,要發揮學習功能最大化,經常和研學相結合,研學旅行是近十年來出現的新詞,由我國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演變發展而來。可追及春秋戰國的「遊學」,多指遠遊異地,從師學習,以所學遊說諸侯,求取官職。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想要提高讀書效率,試試做筆記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讀書記不住的情況,以及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怎麼通過做筆記來記住書中的東西,讓我們的書沒白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奧野宣之,他平時很喜歡通過做筆記來記錄各種事情,比如生活瑣事,又比如讀書學習,被人們稱為「筆記本作家」,他的信息整理術也深受人們的歡迎。那麼我們究竟該怎么正確做筆記,才能記住書中知識,才能讓我們的書沒白讀呢?
  • 一目十行,快速提高孩子閱讀效率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閱讀對人生的影響巨大。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閱讀可以讓孩子更加專注,更善於探究和學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真正熱愛閱讀的孩子是特別專注的。專注到什麼程度呢,在他看書的時候你叫他,是沒有什麼反應的。
  • 如何通過讀英文原版書背單詞?
    :如何利用英語外刊,提高英語水平?第二種方法,我想使用的人相對較少一些,本期以「如何通過讀英語原版書背單詞?」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如何通過讀英語原版書背詞,通常有兩種方法:1.邊讀邊查生詞,直接記憶。2.
  • 重慶永川區作協最小會員劉崢巖只有11歲:立志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給他的頒獎詞這樣寫道:他品學兼優、全面發展、成績優異;他熱愛閱讀、喜歡寫作、擅長演講;他陽光開朗、熱心公益、樂於助人;他10歲完成人生的第一部小說,11歲加入永川區作家協會……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為了拓寬寫作知識面,劉崢巖補習數學、自學物理、看《三體》,勤學且樂此不疲。他說,自己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寫萬字文。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達到有效讀書?
    看一個青年作者說她平均一天一本書,而且看過的書她基本都記得。剛看到時特別疑惑,一天一本書已經很難了,而且還都能記得住是怎麼做到的呢?看到後來作者寫到她讀書都會做筆記,所以基本讀過的書都能記得,並且清楚知道書裡面的內容。起初疑惑我也做筆記呢,為什麼人與人的閱讀效率相差那麼大?
  • 枝子成長:我的閱讀史
    「枝子花開」今天推薦的是2001屆枝江一中校友楊娟娟寫的文章《我的閱讀史》,它既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更是一份可資借鑑的閱讀建議、人生分享。 仔細讀來,這篇內容詳盡、主題集中的個人經歷,讓人深感楊娟娟閱讀之廣闊、精神世界之豐富;她提供的多樣書單,更讓人感覺學習之必要。在此,「枝子花開」特將它作為第二期文章,推薦給校友。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
    許多朋友反映,自己雖然也曾讀了很多書,但總覺得對自己幫助不大,閱讀效果不佳。還有的說,自己讀書效率不高,一本並不很厚的書,卻要好久才能讀完,問我有沒有高效讀書的好辦法。答案是肯定的了。凡事皆有法,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發展規矩的,如何才能高效有用的閱讀,自然是存在著一些方法和技巧的了。
  •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依然沒收穫?——四個步驟,提高閱讀效果
    現在,很多人都體會到了閱讀的好處,都想去多讀書,於是制定了一年讀100本書之類的目標,但是讀了這麼多,卻發現依然沒有任何收穫。每次讀完感覺好像有點用,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完全就沒有感覺了。這是因為閱讀的方法不對。
  • 《36個好習慣》系列1-讀萬卷書,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閱讀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足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性。如果現在還有人認為高考狀元都是只會埋頭學習,做題的「呆子」,那真的是太落伍了。之前有媒體對各省的近百名高考狀元進行了問卷調研。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在快節奏的今天,學生該如何提高單位時間內的閱讀效率呢?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的次數多了,其意思也就自然而然明白了。當然,也更不容易忘記。但是,在這個工作、學習、生活節奏都快得時代,我們不可能靜下心來像古人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即便是學生,他們也很難做到。
  • 讓孩子閱讀更有效,SQ3R閱讀法提高閱讀效率,精細閱讀的殺手鐧
    品書如進食,得其法,營養與美味兼得;不得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養,或傷害身心。古詩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詩聖杜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而可見讀書是多麼的重要。自羅賓遜提出他的SQ3R學習法之後,這種方法迅速風靡了美國的大專院校,為美國學生所青睞。美國出版的許多學習方法指導書都將這種方法加以重點介紹。近年來,這種方法也進入我國,在一些大學生和中學生中加以推廣運用,效果良好。許多同學聽說過這種方法,也想嘗試運用,但對這種方法究竟是什麼,如何具體應用,卻不甚了解。
  • 沒有人要讀的文章,可我偏要寫 | 閱讀史
    實在是沒有什麼書可以看,那些作文大全都被我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就連作者名字我都不放過。很多文章的作者都是「佚名」,我腦子裡忍不住想像,這個「佚名」究竟長什麼樣子?是哪裡的人?怎麼這麼厲害?長大了我要去找他,告訴他,我讀過他的文章,很多很多篇……初中的時候,才知道「佚名」不是個確切的人名。所有找不到作者的文章,都歸到「佚名」之下,原來,「佚名」不是一個人,而是無數個人。
  •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更重要?
    馬謖和諸葛亮在隆中對話的時候,諸葛亮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可造之材。趙括讀了那麼多兵書,卻不會打仗。這是為什麼?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理論知識本身是有缺陷的。寫得再好的書,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窮盡,書中展現出來的,更多的是顯性知識,而那些隱性知識,需要到實踐中去探索和學習。另外一種情況,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今天適用的知識,明天未必適用,而理論知識,往往是滯後的。
  • 想要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嗎?教你如何一天讀完一本書
    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類型的書籍,如何實現多讀首先,我們來談談如何解決閱讀速度緩慢的問題?今天閱讀的書要和昨天的不同,「一天讀完一本書」,能夠加深理解每天都閱讀同一本書,也就意味著止步不前。如果你能做到一天讀完一本書,你就會發現理解一本書並不是那麼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