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朱慧卿
日前,綠色和平組織發布調查報告稱,其購自同仁堂、雲南白藥、天士力、九芝堂等九家品牌藥店的多種常用中藥材,超過七成被檢測出含有多種農藥殘留。
中藥被檢測出含有多種農藥殘留,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按照時下的管理模式,不出現這種狀況反倒不正常。由於天然中藥材的日益減少加上資本炒作,中藥材的化學生產現象越來越嚴重。再加上中藥材種植的散、亂、小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以及中藥材生產、保證中藥材質量的標準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這讓中藥已經面臨系統性危機。
農藥殘留的問題跟《藥典》相關標準缺乏有關,但這並不是問題的根本。在國際中藥植物市場,日本佔據了國際中草藥市場份額的80%,韓國佔據10%。其所用的中藥材,80%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如果說出口的中藥材能夠達到日本那樣嚴格的標準,說明國內中藥材的質量足以提供保障,相應的監管體系也能發揮作用。真實的原因恐怕在於,如同乳業一樣,對於中藥材的監管實行的是「內外兩張皮」的標準。
時下的中藥發展遇到了很多制約因素,首先是管理體制不適應。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中,發改、科技、衛生、農業、中醫藥、食品藥品監管局等「九龍治水」的局面,導致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其次是中藥發展缺系統性的規劃,行業散亂差現象沒有得到治理,產業機制不健全;再次,中藥材從種植到生產缺乏相應的標準,使之處於自我控制和約束的狀態,過度的採集導致野生中藥材資源面臨枯竭,而人工種植的技術水平相當落後。最後是相關扶持政策落實不力,重視中藥產業的發展還處於口號階段。
解決中藥農藥殘留應從整個體系建設入手,改變依賴化學生產方式,破解農藥殘留之困不過是基礎工作之一。中藥材質量問題要達到標本兼治,就必須從根源入手。一是應構建健全而先進的標準體系,使之達到和超過國際標準,比如農藥的殘留等要力求最低化;二是應構建相應監管法律依據,儘快啟動和促成《中醫藥法》的立法,將中藥監管納入法制化軌道;三是要完善現有的監管體制,變「九龍治水」為「主體責任」,使管理責任能夠真正落實;四是要構建中藥材發展的國家規劃,在做好相關產業研究的基礎上,加大產業布局和實施,將其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