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網)烏魯木齊市第66中學於2003年底成立,學校在承擔學區內基礎教育任務的同時,還承擔新疆區內初中班的教育教學任務。目前,學校有區內初中班住校生900餘名。
「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開設區內初中班是為了加快新疆人才培養步伐,進一步做好新疆穩定工作,促進全區經濟平衡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是為滿足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的內地高中班輸送優秀生源的需要。」校長孟浪說,「從2004年9月起,學校承擔起了首屆區內初中班的教育教學任務。首屆區內初中班的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人數佔到90%以上。」
是師生,更像親人
66中學內初班在校生50%以上是少數民族學生,且來自不同地區。學生之間,有文化層次的差異,有語言的差異,更有著風俗習慣的差異。為使學生在三年時間裡愉快地完成學業,學校要讓孩子們感到學校就是他們的家,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父愛母愛。
每到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學校都會按照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組織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各族學生一起慶祝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學校會買來活羊,請來維吾爾族師傅按傳統風俗宰羊,給學生做手抓肉。農曆春節來臨之際,學校組織全體教職工給學生包餃子,讓各族學生在除夕夜共同吃頓年夜飯。各民族學生在一起共同歡慶節日,相互問候祝福,其樂融融。
如果說這是一個溫暖、快樂、和睦的大家庭的話,老師們就是這個家庭的爸爸和媽媽。他們細心呵護每一個家庭成員,使他們在這裡健康成長。
2004年秋開學不久,初一語文老師王麗莉發現班上一名叫阿不都·瓦合甫的男生性格孤僻,上課從不舉手發言,下課也獨來獨往。王老師從其他孩子嘴裡得知,阿不都·瓦合甫家境十分貧寒,只有爺爺與他相依為命。
有次上課,王老師要求學生查字典,其他人都在翻字典,惟有他趴在桌上一動不動。細心的王老師什麼也沒說,第二天買了本新字典,送給了阿不都·瓦合甫。冬天來了,王老師發現,阿不都·瓦合甫的手因為天冷裂了不少小口子,就特意買了護手霜和手套送給他。漸漸地,阿不都·瓦合甫臉上有了笑容,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
有一天,阿不都·瓦合甫忽然對王麗莉提出了一個要求:「老師,我可以像擁抱媽媽那樣擁抱你嗎?」師生倆緊緊擁抱在了一起。阿不都·瓦合甫在王麗莉的懷裡,又找到了久違的母親般的溫暖。
內初班的孩子十二三歲離開家,還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戀。校黨總支倡導班主任老師和生活輔導老師「準家長化」。孩子們想家的時候,老師溫暖的肩膀就成了他們思念的依託。孩子們生病時,向醫生準確介紹病情,陪孩子打完最後一滴吊針的都是老師們。
「孩子們」,這是66中各族職工對各族學生習慣性的稱呼。
一天深夜,阿孜古麗同學突發急性闌尾炎,馬建華等老師迅速把孩子送到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校長助理吳雪鵬等也聞訊趕到醫院,與醫生交流,並代替遠在喀什的家長進行手術籤字。孩子因難受,不停地嘔吐,馬老師拿起衛生紙,把孩子衣服上和地上的嘔吐物一把把抓進垃圾桶。隨後,她一邊安慰著孩子,一邊用溫水把孩子的臉和手腳擦洗乾淨,然後協助護士推著手術車,把阿孜古麗送進手術室。同房間的一位病友看到這一切困惑地問:「你是漢族吧,怎麼會有一個維吾爾族女兒呢?」馬老師笑著說:「我的維吾爾族女兒和兒子還多著呢!」
一位畢業班的學生在留言中寫道:「當我想家徹夜未眠時,一位媽媽向我走來,輕輕地擦著我的眼淚;當我生病躺在床上時,又是她為我端水送藥。」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聽到66中老師們親切地把學生稱為「孩子」的時候,深有感觸地說:「老師把學生都稱作孩子,師生感情真是不一般。」
孩子們的樸實也感動著老師們
孩子們的執著樸實、純潔無邪和知書達理,也感動著老師們。
2004年秋季開學,阿不都·瓦合甫同學暑假結束返校時,從喀什帶來了讓爺爺特意為漢族老師王麗莉和回族老師李遠徵煮的玉米棒。到學校後,孩子幾次到辦公室想把玉米送給老師,但出於羞澀,幾次欲送又止,又捨不得把玉米棒吃了,使玉米棒變質了。後來,知道這件事的老師們都感動地流下了熱淚:多麼可愛的孩子呀!
當該校內初班的學生通過電話或書信把學校的生活告訴親人們時,親人們也為這樣的人間真情所感動,他們有打來電話表示感謝的,有寫來感謝信表達心情的,有送來錦旗的。初二(9)班的一位維吾爾族學生家長自己不會說漢語,也不會寫漢字,就請人用漢語為班主任老師寫來了感謝信;來自巴楚縣英吾斯坦鄉初二(3)班尤木肉孜同學的父親為該校送來了繡有「精心培育,共創未來」的錦旗;初三(2)班艾山江·依力哈木及全家送來了繡有「敬業奉獻,愛生如子」的錦旗。
這是各族教師用愛心為該校贏得的信賴,也是師生之間深厚民族情的真實寫照。
各族學生間的情誼
在校園裡,學生們穿著印有66中學標誌的天藍色T恤,藏藍色的褲子,如果你不刻意觀察,很難分辨出哪個是維吾爾族學生,哪個是漢族學生。維吾爾族學生能講流利的漢語,漢族學生也了解了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學會了維吾爾族日常用語,能在悠揚的維吾爾族音樂中翩翩起舞。
各族學生之間,如親兄弟姐妹似的互助互愛。全校學生互相幫助,為各族貧困生捐款捐物累計達8000多元。另外,全校60多名黨員每人幫扶一名學生。這種幫助不僅體現在物質上,也體現在精神上,給遠離家鄉的區內初中班學生送去了溫暖。
初三(9)班的漢族小姑娘唐曉瓊生病住院了,同班的夏米西努爾等兩位維吾爾族同學每人從生活費裡擠出20元錢,捐給唐曉瓊同學治病。在她倆的帶動下,該班人人伸出援助之手,向唐曉瓊同學捐助了200多元錢。錢雖然不多,但凝結著各族同學之間的深情厚誼。
馬虎山是個回族學生,他的維吾爾族同學帕如克因患肌肉無力症而無法行走。從進教室的那天起,他就背著帕如克去實驗室、閱覽室、衛生間,就是在安全演練時,他都沒忘記把帕如克背到安全地帶……在馬虎山的帶動下,同學們都自然而然地照顧著帕如克。
在66中2000多名學生中,內初班的學生有900餘名,由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等多個民族構成。校園處處呈現出各民族師生「歌舞同臺、就寢同舍、進餐同桌、娛樂同享、語言同學、學習同步、節日同慶、校園同護、困難同度」的「九同」和諧共融文化氛圍。
愛國與感恩
在幾年的探索和實踐中,66中在感恩教育上,以「知恩——感恩——謝恩——報恩」「感謝父母——感謝自然——感謝他人——感謝社會——感謝黨和國家」為主線,通過感恩主題班隊會、感恩日記及感恩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培養孩子們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工作永恆的主題。該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積極探索新方法,尋求新途徑,努力嘗試富有時代特徵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和形式。使愛國主義具體化、生活化,讓學生明白在現在的國際環境、國情、社情、區情、鄉情條件下,我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要做什麼。
校長孟浪說:「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為內地高中班培養政治合格、學習過硬、民漢兼通的人才,把學校建成孩子的學習生活樂園,讓他們健康成長,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2006年9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66中,孩子們紛紛向總書記表達自己的心願。在初二(3)班的教室裡,來自莎車縣的古麗努爾同學說:「我會努力學習,考上重點大學,將來回報祖國、回報新疆。」貝麗柯孜表示:「我要考上內高班,將來考醫科大學,做一名好醫生。」阿力普同學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同學們的出色表現讓總書記很滿意。他欣然寫下「培育之恩,終生不忘」八個大字,以勉勵孩子們。
天山雪水澆灌出了66中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精心培育的民族團結之花。
(新疆日報 傅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