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省很是出了不少家境普通甚至貧窮的高考狀元。大家在羨慕之餘,難免好奇,都是沒什麼資源的寒門子弟,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就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家庭教育和成績到底成不成正比,還是說這些孩子天生就聰明,所以即便身在貧困的家庭也終能出人頭地呢?
今年湖南的文科狀元何潤琪,考分相當驚人——裸分687,加分20,總分707分。
小夥子看起來也長得非常書生氣,實在很難想像,他的出身相當貧苦。
何潤琪的父親是個普通鋼筋工人,母親在他讀高一的時候意外去世。家裡還有一個生病的奶奶,他還有個哥哥,不過哥哥跟父親一樣,也是鋼筋工人,還有一個沒上學的小侄子要養,嫂子在家帶孩子,沒有工作。
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問:你覺得起跑線重要嗎?
潤琪坦然:別人到達終點的速度可能比我快,但看過的風景不一定有我多。
在看完何潤琪的採訪後,我發現他和2018年的河北文科狀元王心儀在家庭教育上有許多共通之處。這或許並非偶然,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不能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質條件,那麼或許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教育方式。
何潤琪家在農村,他的母親是個農婦,從小就帶著何潤琪在地裡幹活。田裡的活都是母親和年幼的何潤琪一起幹完。母親說:要愛每一份勞作,勞作時,不要首先想到它的痛苦。
何潤琪的母親是個很勤勞的女人,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她也從不抱怨,她總是那麼熱愛生活。在她的培養下,何潤琪也是個做家務的好手,做飯、洗衣、做農活,全都幹得有模有樣。
無獨有偶,王心儀的母親也是個非常能吃苦的女人。她雖然身體不好,卻也極少抱怨,總是默默地勞作。他們家沒什麼錢給孩子們添置新衣,王心儀的媽媽總是將親戚送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的,再給孩子們穿上。有人嘲笑王心儀衣服破,媽媽就說,不用理會他們,踏實做事就好。
王心儀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一直努力地幫母親分擔家務。媽媽生病的時候都是她在一邊端茶遞水,承擔家務,照顧生病的姥爺和弟弟,還要做農活。
點評:現在很多貧困的家庭,為了讀書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往往極不捨得讓孩子幹讀書之外的事,更不用說做農活了。
富有是一種教育資源,貧窮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幹活的同時也培養了他的意志力和時間管理的能力。
另外這兩位母親都有一點非常難能可貴:不抱怨。貧窮和繁重的農活確實很能消磨一個人。不管是否貧窮,我常常見母親把委屈倒給身邊的孩子,埋怨著: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一個樂觀的母親是上天對兒女最大的恩賜。
仔細看王心儀和何潤琪的面相,你會發現在他們的臉上找不到一絲苦難留下的陰霾,樂觀的母親培養出樂觀的孩子。樂觀的孩子才能走得更久,走得更遠。
貧窮不會打倒一個人,但是愁苦可以。
何潤琪的父親為了照顧病重的母親打的是零工,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要出發去工地,晚上七八點才能回來。生活很不寬裕,但是有一點,他從不吝嗇於給兒子買書。
何潤琪說:父親給他買了很多書,包括科普書、歷史書、文學書。不僅買書,還會和兒子一起看,看完後父子倆還會討論書裡的內容。
王心儀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對女兒說:「書籍是一條通往更廣闊世界的路。」她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去鎮上買了教唐詩的書回來教女兒背詩。
長大後,王心儀的班主任張秀英評價說:王心儀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不是傳統意義上只知道學習的學生,她除了喜歡畫畫,演講,平時還會關心時事政治,喜歡閱讀外文書籍。
點評:貧窮確實會限制一個人的眼界,然而書本卻能起到開闊眼界的作用。很可惜,許多父母意識不到這點。
我親眼見過一些月收入不高的家庭,但凡有點餘錢都願意把這錢花到孩子的吃和穿上,甚至還會給孩子買價格不菲的ipad和手機,唯獨不會考慮買書。
在他們看來,吃到肚子裡就成了自己的,穿在身上的漂亮衣服別人看得到,仿佛就能暫時忘記了貧窮。至於手機、ipad,別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孩子怎麼可以沒有?
2019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寫了一本書叫《貧窮的本質》,他們說如果給非洲人一筆額外的補助,他們不會去投資教育,購買種子。總之,凡是不能讓他們立馬看到好處的事情,他們一概不會去做。
他們拿了錢幹嘛呢?買啤酒,換更大屏幕的電視機,買快消產品。
書籍是能真正讓孩子接觸到更寬闊的世界的途徑。它給予孩子的幫助並不僅僅體現在成績上,而是真正能讓窮孩子獲得自信的方法。
我有一個好朋友來自一個偏僻的地區,但你跟他聊天完全感受不到這一點。他說他剛考上大學的時候感到很自卑,因為周圍的人都比他有見識,他連地鐵都沒有坐過。他唯一的依仗是他在高中的時候就把一本很厚的百科全書翻爛了。所以很多別人不知道的冷知識,他都懂。這就是他自信的來源。
也許寒門要出高考狀元不是一件易事。但對於資源有限的父母來說,第一讓孩子多讀書,開闊眼界。其次要讓他們多幹活,腳踏實地。
如果貧窮也是一種資源,那麼這就是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