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Macro Letters丨自緩衝機制有機催化製備交替共聚聚酯

2021-02-07 沈勇課題組

1、文章介紹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文章是2017年發表在ACS Macro Letters上的Self-Buffering Organocatalysis Tailoring Alternating Polyester文章,作者利用簡單的磷腈鹼(t-BuP1)催化劑實現了環氧乙烷(EO)和鄰苯二甲酸酐(PA)的交替共聚,有著完美的交替共聚序列,並且具有活性聚合特性。研究了t-BuP1催化聚合機理,提出了自緩衝聚合機制。有著明顯的活性聚合特徵,分子量隨著進料比的增加線性增加並保持較低的分子量分布,可以輕鬆的進行擴鏈,以及利用一鍋法可以製備出結構明確的P(PA-alt-PO)-b-P(PAalt-EO)-b-P(PA-alt-PO)和PLLA-b-P(PAalt-EO)-b-PLLA 聚酯和交變聚酯基聚氨酯,利用季戊四醇引發可以合成出結構明確的四臂星狀P(PA-altEO)聚酯。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趙俊鵬教授。

2、研究背景及方案

聚酯廣泛用於纖維、塑料、工程薄膜、包裝、生物醫學等領域。在工業和基礎研究實驗室中主要利用二元酸和二元醇的逐步聚合(SGP)來合成聚酯,主要是因為單體種類豐富和易於調整的聚合物結構和性能。然而這種方法通常需要苛刻的反應條件來去除小分子副產物。環內酯開環聚合(ROP)具有較好的原子經濟性,以及具有「活性/可控」聚合特徵,但通常環內酯種類有限,特別是在單體轉化率較高時幾乎避免不了酯交換副反應。因此,本文報導了一種利用環氧和酸酐交替共聚(ROAP)來合成聚酯。交替共聚是結合了SGP和ROP兩者的優點,具有單體種類豐富多樣、原子經濟性、可控潛力等。儘管近幾十年來,有機金屬催化劑一直在ROAP中佔據主導地位,但在生物醫藥、微電子、食品包裝等領域的應用時聚酯中金屬殘留問題日益受到關注,這使得過去15年中有機催化聚合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

實驗方案及結果討論:將PA加入帶旋塞的反應瓶中,轉移至真空線上,冷蒸加入少量 THF溶解,接著冷蒸除去THF(共沸除水)。隨後轉移至手套箱內,並依次往反應瓶中加入THF,BA的THF溶液和磷腈鹼t-BuP1。之後將反應瓶轉移回真空線上並冷蒸加入預先乾燥好的 EO([PA]0 = 1.6 M)。擰緊旋塞,將反應瓶加熱到60°C(PA在該溫度下完全溶解)開始反應,48 h後SEC和1H NMR分析表明,該產品具有非常低的ĐM(1.08)以及完美的交替序列,和接近理論值(9.7 Kgmol−1)的Mn,SEC(8.3Kgmol−1)(表 1 BAPAEO1)。通過對低聚合度的聚酯(表 1 BAPAEO2)SEC、1H NMR 、MALDI-TOF MS(Figure 1)分析表明具有完美的交替共聚結構。

表 1 Conditions and Results of t-BuP1-Catalyzed ROAP

圖 1 SEC譜圖BAPAEO1的產物(下)和BAPAEO2(上)。1H NMR (b)和MALDI-TOF MS(c) 分析BAPAEO2產物


當PA反應完全後至少延長反應24h都沒有改變聚合物的特性,尤其是當EO過量時都沒有發生環氧的均聚。因此作者對聚合機理做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過PKa進行對比催化劑和端基結構的鹼性,發現t-BuP1的鹼性介於醇和羧酸之間(圖 2),因此提出自緩衝的聚合機理(圖 3),t-BuP1交替、反覆起激活作用PA端(通過提取質子)和使EO端失活作用(通過返回質子),使羧酸活性位點有足夠的活性與EO反應,以及保持羥基的活性足夠低,即使在PA完全轉化時也避免了副反應。

圖 2 Pka值的對比

圖 3 PA和EO的t- BuP1催化ROAP的可能機理途徑


作者設計10-50段不同的聚合段(表1 BDMPAEO1-1 到BDMPAEO4)發現分子量具有線性增長趨勢並保持較低的分子量分布有著明確的端基結構(圖4b,c)。由於機理提出反應完後會生成t-BuP1,因此進行催化劑以及過量EO的回收實驗,發現催化劑以及EO可以在進行回收使用,可以進行擴鏈實驗(圖 5)。

圖 4 b BDMPAO2產物的MALDI-TOF MS分析c 不同聚合段數的SEC曲線(BDMPAEO -1 -1、-2、-3和-4)


圖 5 (d)SEC曲線分析t-BuP1的可重用性的實驗(BDMPAEO1-1(下)和BDMPAEO2 -2(上))

(e) SEC曲線擴鏈實驗(BDMPAEO7-1和BDMPAEO7-2),以及THF和過量EO的可重用性測試(黑色,BDMPAEO7-3)


最後作者利用t-BuP1的活性聚合特徵合成出了各種新型大分子結構聚合物。

1)利用季戊四醇作為四官能引發劑,得到了結構明確的4臂星狀P(PA-alt-EO)。(表1 PTPAEO)


2)利用一鍋法,PA反應完全後加入異氰酸酯合成出交變聚酯基聚氨酯。(表1 BDMPAEO8-PU)


3)利用一鍋法進料PA、EO、PO由BDM引發實現了合成結構明確的P(PA-alt-PO)-b-P(PAalt-EO)-b-P(PA-alt-PO)。(表1 BDMPAEO9-PO)


4)利用一個鍋法成功進行了,BDM引發PA和EO,並由P(PA-alt-EO)作為大引發劑進行LLA的ROP反應,得到了明確定義的PLLA-b-P(PAalt-EO)-b-PLLA三嵌段三元共聚物。(表1 BDMPAEO10-LLA)


總之,作者發現了一種簡單的磷腈鹼(t-BuP1)催化劑用於PA/EO交替共聚並提出來了自緩衝聚合機理,有著良好的活性聚合特徵。

本文作者使用簡單的有機催化劑實現了環氧和酸酐的活性聚合,並成功製備了具有結構明確的嵌段聚合物,但本催化劑反應活性較低反應周期較長。由於催化劑結構單一所以催化劑活性的可調性較差。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macrolett.7b00654DOI:10.1021/acsmacrolett.7b00654

相關焦點

  • 蘇州瀚海新材料:品質為王服務至上,打造共聚酯行業首選服務商
    2010 年年初,一群年輕人在中科大蘇州研究院內建立了實驗室,專攻高分子量,特種通途共聚酯。 2012 年 8 月,蘇州瀚海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開始建設生產線,成為國內一家集自主研發及生產新材料的基地。  經過幾年的發展,共聚酯新材料市場的大門已然向中國企業打開,結束了多年以來新材料市場沒有中國企業的尷尬局面。
  • ACS Macro Lett. | 立體可控乙烯基單體聚合: 過去、現在和未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三氟甲基苯取代聯萘基膦酸體系, 手性的抗衡離子控制取代了以前的立體選擇性陽離子聚合方法中的常規鏈端立體化學控制, 可以製備多種聚乙烯基醚類的高度等規材料。該體系極大地拓展了底物範圍, 製備的帶有各種側鏈烷基全同立構的聚乙烯基醚(PVE)能夠擁有與商業熱塑性塑料(低密度聚乙烯)相近的熱學與力學性能。
  • ACS Catal.:Fe氧簇MOF催化烷烴氧化
    作者通過Kohn-Sham DFT計算方法測試了Fe(II)催化活性中心的微結構對催化活性的影響,通過對MIL-101(Fe)型MOF中的有機連接取代基進行調控,實現了催化活性調控,這種作用比較像金屬酶催化,能夠對前兩步的能壘進行調控。計算結果顯示,對有機組分調節並沒有對Fe位點的電子效應、第一配位層產生很大影響,但是對活化位點的能壘產生了20 %的影響。
  • ACS ES&T Engineering: 幾分鐘輕鬆製備Pd催化劑,推動水處理還原催化的技術進步
    我們報導了一種非常簡便的方法,不須任何加熱設備和複雜操作,10分鐘制出用活性炭、氧化鋁、二氧化矽負載的Pd催化劑。方法很簡單:先將Na2PdCl4 加入水中讓多孔材料吸附5分鐘,然後常溫常壓通入氫氣5分鐘,Pd催化劑就制好了。與傳統多步操作和高溫還原制出來的Pd催化劑相比,用新方法制出的催化劑在結構和活性上沒有明顯區別。
  • NSC系列10篇,JACS 6篇,催化前沿每周精選丨1021-1027
    ,每周一期,本期精選自2019年10月21日至2019年10月27日。:簡便方法製備的金單原子催化劑,100%選擇性催化甲醇自偶聯成甲酸甲酯為了獲得最大的原子效率,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成為了熱門研究。將有機金屬均相催化劑錨定在表面上會產生聚集和活性降低的問題,而開發用於在氧化物載體上製備原子分散的貴金屬的技術通常很複雜。
  • 【分析】L-Cys-hemin/G-四分體構建新型電化學自催化平臺用於高靈敏生物分析檢測
    最近,西南大學的袁若、卓穎教授通過將底物L-半胱氨酸(L-Cys)和氯化血紅素(hemin)結合,形成L-Cys-hemin/G-四分體自催化複合物,顯著提高了其與底物L-Cys的親和力;同時藉助氫鍵和靜電作用,L-Cys-hemin/G-四分體複合物表面可形成L-Cys雙層,有利於將測試底液中的L-Cys
  • 銀催化活化端炔 •...
    2020, doi.org/10.1021/acs.accounts.9b00623炔烴是基礎的化學化工原料,在有機合成中研究廣泛。但炔烴中sp雜化的碳原子使其反應性較低,因此,如何活化炔烴的C≡C鍵是其合成轉化的關鍵。根據C≡C鍵上的取代基,炔烴可以通過π活化(內炔)或σ活化(端炔)。
  • ACS Macro Letters | 磷酸酯的動態共價網絡
    DOI: 10.1021/acsmacrolett.0c00636Link: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lett.0c00636上一篇
  • 以二硫蘇糖醇為共聚單體,通過硫醇-烯光聚合製備交聯的蔗糖聚合物
    通過DMA對獲得的蔗糖聚硫醚的探針進行的分析表明,共聚單體A2S和DTT的雙官能度導致具有30℃的Tg 和高儲能模量值的柔性材料。蔗糖聚硫醚在強酸性介質中2 h內完全降解。另外,測試了水吸收製備的材料的能力。我們發現它與pH有關,在pH=14時具有最大吸收。生物聚合物顯示出高達230°C的高熱穩定性。近年來,蔗糖被認為是製備生物聚合物的一種可行的起始原料,因為它成本低且可廣泛獲得。
  • ACS Catal. | 礦物塗層協調酶 - 光偶聯催化過程中的電子傳遞和酶保護
    當前,酶-光偶聯催化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1) 光催化劑與酶的相容性,2) 光催化劑與酶之間高效的電子傳遞。針對上述關鍵問題,本研究以氮化碳為光催化劑、醇脫氫酶為酶催化劑,構建酶-光偶聯催化系統。系統以有機金屬配合物和輔酶NADH/NAD+連接光催化劑和酶催化劑,是非常典型且複雜的偶聯繫統。
  • 頂刊日報丨劉雲圻院士、韓布興院士、歐陽明高院士、Sargent院士等成果速遞20210209
    :用於二維材料的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自二維材料問世以來,人們發展了機械剝離、溶液合成和化學氣相沉積(CVD)等合成方法。機械剝離可製備尺寸較小、形狀不規則的材料。溶液合成引入了會降低性能的雜質。化學氣相沉積(CVD)是目前最成功的低成本可擴展製備二維材料的方法。
  • 論文解讀 | ACS ES&T Eng.宏量製備生物質@MOFs衍生C/Co納米纖維用於高級氧化環境修復
    基於硫酸根自由基高級氧化過程(SR-AOPs)降解有機汙染物已經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汙染物去除手段。在非均相催化過程中,鈷基催化劑通常會展現出較強的過硫酸鹽活化能力。然而,納米催化劑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易團聚、難回收、難以大規模製備等特點制約著其更為廣泛的應用。
  • 科學家發展出聚酯的可控聚合和高效解聚新方法
    由內酯單體開環聚合製備的脂肪族聚酯材料(如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聚羥基脂肪酸PHA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且物理機械性能等可與石油基塑料相媲美,因此成為理想的替代材料。同時,為進一步滿足綠色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廢棄聚酯材料的再利用問題也得到廣泛關注。聚酯塑料作為可降解材料,雖然可以自然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但通常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且耗時較長。
  • 天津大學林法偉ES&T:氯苯臭氧/氧氣催化氧化的對比研究及SO2氣氛的影響
    .0c07862),探究了臭氧催化氧化典型含氯揮發性有機汙染物(Cl-VOCs)氯苯CB的優勢。因此,二噁英、氯苯、二氯苯等含氯有機汙染物的脫除是研究熱點。氯苯與二噁英的關聯繫數為0.93,常被用來作為二噁英的指示物開展降解實驗研究。含氯有機物的治理技術包括冷凝、吸收、吸附、膜分離、熱化學法、光催化、生物法、等離子體等技術。相比之下,熱催化氧化法由於其多汙染物的適應性、高轉化率和礦化率等優勢最受關注。
  •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3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UCLA)唐奕課題組合作,解析了高解析度的LepI及其與底物類似物或產物4、5、6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與UCLA的Kendall Houk課題組合作開展理論計算工作,系統地闡釋了LepI催化的分子機制。
  • 萬立駿、夏幼南、李春忠、朱禹潔、劉暢、呂炯、黃偉新、臧宏瑛教授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速覽
    因此,無需額外模板的創新策略製備HCNs是非常可取的,其不僅可以確保對具有指定功能空心結構的關鍵結構參數進行精確控制,而且可以成為適合實際應用的環境友好及可擴展的方法。在本文中,中科院化學所萬立駿院士、曹安民研究員等課題組綜述了該課題組近年來在設計無模板策略製備HCNs方面的研究進展,重點是介紹在沒有額外模板的情況下製備HCNs的造孔機制的力學洞察力。
  • ACS Catal.:OER電催化反應,更準確的描述符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因此,在對OER電催化反應的理論過電勢預測中,誤差達到0.2 V。Xu, Mie Andersen*, and Karsten Reuter, Data-Driven Descriptor Engineering and Refined Scaling Relations for Predicting Transition Metal Oxide Reactivity, ACS Cata. 2021, 11, 734–742DOI: 10.1021/acscatal
  • 【有機】有機光氧化還原催化的羧酸及丙二酸衍生物的脫羧反應
    Nicewicz等人以一元、二元、三元羧酸為底物,在有機光氧化還原催化體系的作用下,直接發生脫羧反應(hydrodecarboxylation)。該催化體系包括Fukuzumi吖啶光氧化劑(Fukuzumi acridinium photooxidant)和二苯二硫醚(phenyldisulfide)作為激活氧化還原反應的助催化劑。Hünig’s base(DIEA)作為鹼促進羧酸酯的生成,三氟乙醇作為溶劑能顯著改善底物的兼容性。
  • 浙大潘鵬舉教授 ACS Macro Letters:自發成核結晶增強的半結晶聚合物網絡的無應力雙向記憶效應
    圖1 本文的聚合物設計和材料製備過程示意圖PCL網絡由PCL預聚物通過和四臂硫醇交聯劑的硫醇-烯的點擊化學反應製備。得到網絡後,將其70℃處理,再冷卻至10℃,消除其熱歷史,使其達到標準結晶態。作者將其稱為原始網絡(I)。
  • 光催化與生物降解直接耦合技術處理廢水的機制、進展和環境應用
    全文速覽這篇綜述總結了ICPB體系的最新進展,首先分別討論了ICPB中的吸附,光催化和生物降解的協同效應,自我調節機制,共同底物與競爭機制。然後總結了ICPB中光催化材料、多孔載體和生物膜的最新進展。接著介紹了光催化循環床生物膜反應器(PCBBR)的發展並總結了不同PCBBR構造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