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剛進入小學時,開始興致很高,但幾天下來慢慢你會發現,由於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學習任務的繁重,許多孩子會出現疲勞、消瘦、害怕學習,拒絕與人交往的現象。
的確,孩子從入學前,到入學初期這段時間的適應期,可能會有些混亂,可能會有些無措,不過這也許就是澆築孩子硬核內芯的一個黃金窗口期,為他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育部明確要求小學入學實施「零起點」教育,本真未來學校一直本著為每位學生負責的原則,貫徹落實「零起點」教育。
但是,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零起點」≠「零準備」,面對如此巨大的變化,「心理準備」毋庸置疑是幼小銜接中首位的準備選項,我們如何幫助孩子科學的做好心理準備,參考北師大錢志亮教授的觀點,大家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親子交流:伺機通過語言、表情、動作、身體接觸等各種途徑向孩子傳達「我很在乎你」、「我愛你」、「你對我來說很重要」等信息。有支持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全面關心:生活健康、思想品德;興趣愛好、情緒行為;夥伴關係,學業狀況。
◎合理期望:太大會崩潰;太小會放任;讓孩子體驗到你對他恰當、真誠的期望。
◎不失時機地鼓勵孩子:「你能行!」、「加油!」、「別灰心!」、「再試一試!」
◎孩子一旦有好的表現就鼓勵他:「你真棒!」「你怎麼這麼能幹?!」等。
◎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及時安慰、幫助他分析原因、鼓勵他繼續努力、相信他能成功!
心情舒暢的孩子能快樂而輕鬆地飛,否則只能痛苦而緩慢地爬。
◎明確上學目的
◎端正入學態度
◎激發孩子上學的動機
◎發揮孩子上學的主觀能動性
◎解決他們心中存在的疑慮,使他們及早就滿懷期待與興奮,而不是焦慮和拒絕。
◎學校與幼兒園的不同,學校是進行教育的場所,在那裡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夠使孩子掌握某些在幼兒園不可能學習到技能和技巧,因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的嚮往,進而培養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培養嚮往之情:上學後學會認更多的字,讀更多的書,學會算題,學會唱許多動聽的歌,畫更多美麗的畫,學會講英語,學會打電腦……在那裡,你會結實許多朋友,新老師,他們都會喜歡你。
◎獨立:孩子應該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合作: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遵守公共秩序。
◎好奇心:努力從所有的學習機會中獲得樂趣。
◎自我約束: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願望與憤怒。
◎關心他人:心中有他人,懂得理解他人感受。
◎情感:興趣、榮譽感、合作社、靈活性
◎內驅力:主動性、好奇心、專注性、堅持性
◎習性:責任感、獨立性、條理性、生活習慣
◎對知識經驗的掌握、智力與能力的發展
◎學習興趣的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方法與策略的掌握
◎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習品質對學業成就的預測功能超過智力條件,而且學習品質的培養在入學前階段最為有效,學習品質在入學準備發展中會起到整體的統領作用。
重要的學習品質之一:自覺性
重要的學習品質之二:堅持性
重要的學習品質之三:自制力
◎為了讀書,必須要學習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學會吃苦,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從身邊的榜樣可以看出,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才有成功的可能。
◎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總是伴隨著曲折,充滿著艱辛,要想有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要努力,要辛苦付出,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成績。
最後,一定要告訴孩子:
◎世界總會以各種形式,善待努力的人,懲罰偷懶的人;
◎人生沒有捷徑,唯有踏實的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家長在孩子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心理準備問題也很重要。
從孩子邁入小學的那一天起,學習環境變了,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許和要求也就立刻變了,開始用小學的標準來嚴格要求孩子。
可是——
在環境的壓力下,有時我們會忘了,昨天他還是那個愛玩愛鬧、活潑可愛的幼兒園大班小朋友,今天邁入學校我們就要求他們立刻認真、嚴肅、有條理、高效地完成小學一切任務。
孩子不是機器人,不能按個按鈕、就立刻調到「小學狀態」檔,他們做不到時,不一定是他們不努力,還有可能是我們的要求太高。
我們都很清楚,小學對孩子的要求比幼兒園要高,當孩子開始去嘗試新的學習生活時,面對新挑戰時,他們需要時間慢慢適應與過渡,而我們,則需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視角,調整我們的心態,幫助孩子完成過渡。
以下幾種情況需要我們儘量避免。
情況一
這麼簡單的內容,怎麼你學著這麼費勁啊?
事實是
孩子面臨的狀況,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困難,他們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幫助。
那些我們覺得簡單得不可思議、孩子卻不知道答案的題目,只是因為我們已經學過、接觸過很多很多遍而已……不信?我們可以看兩個視頻。
有沒有覺得語速很慢,「I’m ……」這個句式不斷重複,小朋友多聽聽應該就能接受,畢竟很簡單嘛。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讓我們來看看同樣這個片段的法語版。
現在感覺如何?有聽出不斷重複的句式嗎?還會覺得多聽聽就能記住嗎?
我們不得不面對,有些時候我們的優越感,來自於我們早已學習、練習並且熟知了,而孩子才剛剛接觸,不會不懂太正常不過,他們需要的,不是我們的苛責,而是我們的理解與幫助,用我們的耐心幫助他們克服困難!
情況二
你都上小學了,怎麼還不知道管理好自己,讓你專心寫作業,這點小事都做不到。
事實是
不是孩子主觀上不想做,而是大腦發育有早晚、有快慢,要給孩子時間慢慢成長。
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並不會因為孩子上小學了,就能一下發育完全,再加上外部環境要求的提高,不是孩子不想做、更不是孩子笨,而是他們的大腦真的還沒有完全準備好。
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孩子「昨天」的表現,一點一點、慢慢提高對孩子的要求,給孩子慢慢成長的環境和空間,而不是根據學校的、環境的需求,一刀切地盲目要求孩子去完成。
情況三
大家都是同齡孩子,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事實是
孩子的發育有早晚快慢,知識儲備水平也有差別。
孩子的發育有早晚快慢,尤其是男孩,從統計學來看,男孩的平均發育水平要比女孩晚一年左右,這些發育快慢上的差異,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被追平,但在剛上小學的初始階段,這樣的發育差異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影響會非常大。
另外,剛上小學時孩子的知識儲備水平也有差別。有的孩子上過幼小銜接課,和剛剛接觸新知識的孩子相比,這些學過的孩子無疑有較大優勢,但這種提前學習的「先發優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所以,保持淡定,以平常心來面對孩子的每次比較,幫助孩子正確理解老師的每次表揚,保持對他的期望,鼓勵孩子在學習馬拉松中越走越好。
任何事情,都有過程和結果,過程是我們可以努力的,而結果卻受我們的主觀努力和客觀環境共同影響。客觀環境,是指那些我們主觀無法改變的因素,比如大腦發育的早晚快慢,再比如天生智商。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可以改變的,只有學習習慣(還要與大腦發育水平相匹配)、對學習的興趣與態度,只要孩子在努力、盡他們的最大可能想要做得更好,那麼不管他們努力的結果如何,我們都要為他們喝彩,因為他們做到了一切可以做到的。
至於結果,如果真的不盡如人意,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一起分析結果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是方法不好?不夠努力?還是真的就是做不好了?畢竟我們小時候也不都是那個一直被表揚的孩子。
調整我們的心態,不要去看別人家孩子,不要只盯著學校的要求,多看看我們孩子的昨天與今天,挖掘出他每天的一點點小進步。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夥伴,不是監工。
我們是孩子的同路人
只有我們,
可以看見,
孩子,
心裡開過的花,
心裡下過的雨。
我們是孩子的同路人,
只有我們,
可以為孩子,
定製專屬的心理澆築,
細細地,
慢慢地,
陪孩子,
跑完成長的終生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