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刷新認知:寶寶開口早,原來早期更關鍵

2021-01-10 小皮育兒經

2018年英國BBC拍攝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叫《北鼻的異想世界》 ,邀請了世界各個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和200多名嬰幼兒走進專門設計的實驗室,來探索研究嬰兒的各種行為。

其中在第一集中有一項很著名的實驗:嬰兒早期語言發展。

實驗表現:孩子在嬰兒期聽到更多的詞彙,就更容易在之後獲得更多的詞彙量,語言表達能力會更好。也就是說,嬰兒在早期(0—6個月)接觸到語言數量越多越有利於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

因此,家長們在孩子0—6個月需要對孩子做的就是多說,讓孩子在聽你說的過程中為以後更好的表達做好準備。

0—6個月的孩子語言有什麼特點?

0—3月:哭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餓了會哭、困了會哭、不舒服也會哭。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會表達各種各樣的哭以外,還會在嘴巴裡面嘟囔一些東西,會把頭轉到有聲音的方向,並會安靜下來微笑回應等。

3—6月:可以咿咿呀呀的發出輔音,通過發出聲音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如何對0—6個月的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說:語言潛質是人類遺傳的結果,但是語言發展的原材料需要環境來提供,提供多少語言刺激形式的原材料也會在語言獲得的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記錄孩子的語言,給孩子正確的回應,儘量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1、多對孩子說,讓孩子多聽

時刻和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信息,給孩子餵奶時可以說:「寶寶,咱們來吃奶哦!」,給孩子換尿片時可以說:「寶寶,乖乖不動,媽媽給你換尿片。」孩子哭泣時可以說:「寶寶乖,媽媽馬上來了哦!」媽媽的回應不但可以給孩子營造語言環境,還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2、逗孩子笑

一般滿月以後的孩子就會笑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經常逗孩子,比如衝孩子笑、躲貓貓、搖手鈴都可以讓孩子發出笑聲。

3、附和孩子的發音

當三四個月的孩子發出喃語聲時,媽媽可以學著寶寶發出同樣的聲音。當孩子發出「媽」的音節時,我們可以附和孩子發出「媽媽、媽媽」的音節,也可以發出其他音節讓孩子模仿。

4、對孩子說「嬰語」

所謂「嬰語」就是把看到的事物說成疊音詞,比如看到貓指著說那是「喵喵」,看到狗指著說那是「旺旺」,看到飯指著說那是「飯飯」等。這樣可以讓孩子理解大人的語言,懂大人的意思。

5、陪孩子讀繪本

不要覺得這種「對牛彈琴」的方法沒有效果,其實在你讀繪本的過程中,孩子也在接受不同的、大量的詞彙,為他以後的說話儲備更多的詞彙量。

結語:

孩子的每一個生長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語言的敏感期家長要不斷的和孩子多說、互動,讓孩子多聽,讓孩子掌握足夠的詞彙量,為以後的張口說話打下基礎。

相關焦點

  • 豆瓣高分BBC紀錄片:0-2歲寶寶的《北鼻異想世界》刷新父母教育觀
    英國BBC在2018年出品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實驗了解寶寶大腦的發育、社交技能的建立、獨立性的發展。《北鼻異想世界》在記錄片中,每一個主題都會有不同的專家或教授藉助新技術和手段對0-2歲的寶寶進行實驗,有些結果很有趣也令人意想不到,有些則是發人深省。
  • 想知道2歲前的寶寶想什麼,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可以看看
    這些讓很多家長疑惑的問題,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 200 多位嬰兒,進行了一場最有開創性的嬰兒腦科學研究。BBC 並將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北鼻異想世界》在寶寶兩歲前會發生哪些不可思議的變化?
  • 想知道2歲前的寶寶想什麼,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可以看看
    這些讓很多家長疑惑的問題,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 200 多位嬰兒,進行了一場最有開創性的嬰兒腦科學研究。BBC 並將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 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
  • 豆瓣8.4《北鼻異想世界》:0-2歲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
    如果我們能提前了解寶寶的變化,心裡有預期,那麼應對起來就能更從容一些。育兒書雖然也會介紹得很全面,如果你一邊帶娃一邊工作,實在沒有時間看大部頭的書,那麼這部BBC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就很值得你看一看。
  • 寶寶的世界居然這麼神奇
    如果父母或主要帶養人能夠了解寶寶在0-3歲的成長發育特點,就可以減少養育過程中的磕絆和阻礙,營造更有利於寶寶成長的環境。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BBC嬰幼兒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幫助寶爸寶媽們解讀「嬰語」,一起探索寶寶們的異想世界。影片共3集,挑選了其中一些有趣的實驗和結果,與各位寶爸寶媽們分享。觀影連結見文末。
  • 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另一部紀錄片則給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這就是來自BBC的《北鼻的異想世界》。這部紀錄片拍攝了英國200多個家庭和他們寶寶們的日常生活,由世界各地兒童研究專家設計各種不同實驗,試圖揭示嬰兒各個方面的發展。其中,紀錄片包含了人類發展初期個性的形成,情緒的發展,語言發展,大動作發展,合作獨立等各個方面。
  • 後悔寶寶照鏡子的好處沒早知道
    《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心理學家Chiara Bulgarelli 認為,當嬰兒能從鏡子裡認出自己時,就開始有自我意識。圖片來源:《北鼻的異想世界》截圖雖然這些寶寶只相差幾個月,但卻表現出大腦發育的巨大差異
  • 6個方法幫助寶寶「早說話」,不用刻意教,寶寶主動開口喊媽媽
    當寶寶到了應該說話的年齡,家長們都非常期待,也經常充滿幻想「寶寶第一次開口說話是不是會先叫媽媽呢」?寶寶說話也是他們成長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但是有些家長會發現,很多同齡的其他寶寶都會說話了,自家的寶寶卻遲遲不開口,怎麼教也沒用,只能在旁邊干著急,還懷疑自家寶貝是不是比較笨。
  • 新生寶寶在想什麼?這部BBC紀錄片顛覆你的認知
    BBC將這些研究拍成了3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這是與記憶力相關的大腦區域,它改變了寶寶看待世界的方式。研究表明,早期語言越多,未來學業表現更好,更有利於個性的塑造。有心的父母,總是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早期語言「環境」。而你,還會不以為然,相信「貴人語遲」嗎?多和寶寶說話,就管用嗎?
  • BBC的研究刷新我們的認知!
    我們喜歡看到孩子看書,因為書本中承載了很多知識,但換個角度看,電子產品又何嘗不是一個內容的載體,只不過相比於書本,它承載的內容更多,形式更多樣化,展現方式也更加吸引人。
  • 8個月寶寶頻繁扔東西?別責怪孩子,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早期智商
    而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自於自身的經驗和探索。換句話說,在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獲取經驗。孩子的探索行為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在英國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設計了一個一米四高的高臺,這個高臺中間有一部分是用玻璃相連的,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從一邊爬向另一邊的時候,他們需要經過這個玻璃製造出的「懸崖」。
  • BBC紀錄片:孩子性格乃天生,嬰兒階段父母就要做好以下準備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評論,網友提到的「這些」便是BBC的一檔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看名字也知道,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只不過與家長想像的不同,作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歐美國家,BBC提出的育兒主張是從嬰兒階段開始。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中國嬰兒在表情方面大多較西方嬰兒表情呆滯,這並非是智力不如人的表現,而是中國父母忽視了嬰兒階段的重要性。
  • 兒童早教 | 寶寶早期語言的差距是什麼時候拉開的?
    BBC3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對孩子得語言發育做了研究。寶寶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會經歷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今後的語言能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詞彙量大的孩子,和詞彙量小的孩子,出現了劇烈的分化。
  • BBC上周發布最新紀錄片,刷新人們對0-2歲嬰幼兒的認知
    BBC最新製作了一部三集紀錄片,叫做《寶貝:神奇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上周剛更新完畢。
  • 這才是英語啟蒙的關鍵環節!
    英語啟蒙或者學習的關鍵,真正說起來就兩個字 :聽、說。寶寶從出生開始,最初扮演的角色就是聽眾,無論是英語的習得還是母語的習得,都是在不斷地聽中一點一滴獲得的。孩子大腦中存儲了大量正確的英語語音,以後再聽到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接受和識別。這種接受和識別的能力,就是聽音辨音能力。
  • BBC紀錄片曝:「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寶寶早期爬行有多重要?BBC關於兒童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研究者們再次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他們搭建了一個視覺上的「懸崖」,類似於旅遊景點的玻璃景觀臺和玻璃棧道一樣。實驗開始了,第一個是剛學會爬的寶寶。面對前方媽媽的召喚,他毫不猶豫就爬了過去,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懸崖」可能會帶給自己「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