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與內心的恐懼對話》:如何在壓抑的親密關係中生存

2020-09-16 書讀陶陶

我們在乎、關愛的人並不總是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有時他們也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壓抑。掌控欲極強的父母、情緒陰晴不定的伴侶、脾氣暴躁的孩子,可能讓我們終日如履薄冰、感覺生活在沒完沒了的矛盾中。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豆瓣評分8.1,樊登讀書會推薦,播放量超過1193萬,目的是指導人們擺脫來自親人帶來的負能量。

如果你愛的人讓你感到痛苦;你經常因為害怕引起雙方激烈的爭端而壓抑自己的內心的想法;經常被誤解;感到自己被操控;經常在對方兩種極端的狀態下搖擺不定......

那麼你面對的人可能具備了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當然,給所愛的人確診是否患有這種問題並不是本書的目的,指導你如何與具有這類特徵的人相處才是重點。

不是你的錯

對比非邊緣性人格,邊緣性人格者的感受更加強烈,行為更加極端,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需要得到自己重視的人無時無刻地關愛;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完美;認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自己無法控制;當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很難面對由此帶來的挫敗感。

當你告訴伴侶自己要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她卻感到了恐懼和背叛,她指責你自私、不懂照顧她的感受。他們會基於自己的感受而非事實地對你加以指責,讓你覺得正是因為自己的不當言行造成了他們的痛苦,從而產生內疚;他們會時而對你崇拜迷戀,時而認為你一文不值,讓你在情感的過山車中茫然不知所措。

你需要知道,這並不是你的錯,他們的行為也不是針對你,這只是他們的行為模式,是他們的自我保護機制。


不要做救世主

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也只能去影響他們而非控制他們。

當我們認定自己所愛的人患有邊緣人格障礙時,我們可能想去和他們溝通,讓他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希望他們可以改變。可對方並不一定會認同你的看法,甚至會找出你話語中的漏洞反過來憤怒地指控你。

你努力壓抑自己的憤怒,忽視自己內心的想法與需求,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行為,希望可以拯救患有邊緣性人格特徵的他,卻並不能讓對方感到開心。你也許想成為他生命中的燈塔,可你也只能給他引導方向,並不能讓他朝著你前行。親密關係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維護的,你能做的就只有做好自己的那部分。


設置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敏感區域,當有人觸碰到這一領域時,你就會感到被侵犯。我們需要給自己設置一個界限,就像是盔甲一樣,把自己保護起來。

朋友約你出去聚會,伴侶希望你留下來陪她,沒有界限時,選擇和朋友吃飯,會讓你陷入自責;選擇留在家裡,會讓你感覺自己被控制,失去自由。提前在心裡設好界限,比如如果這段時間陪伴侶的時間比較少,就選擇留在家裡;否則,就坦然的選擇和朋友去聚會。

給自己設好界限的同時,也需要去識別他人的界限,尤其是對於邊緣性人格者,了解他們的易爆點。與邊緣性人格者交流時要採用平和的交流方式,以傾聽為主,注意對方你的語調、表情、肢體動作,理解他們的言外之意。

以複述關鍵觀點的形式給予反饋,儘量減少解釋與辯解,將自己的觀點以最簡單明了的方式說出來。

界限幫自己與他人進行了區分,尊重自己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界限讓你的生活帶越來越有秩序;界限讓你獲得安全感;界限讓你不在親密關係中彼此羈絆。

認清自己的界限並一直堅持下去,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出改變,通過你能控制的事情,一點點改變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



結語

面對壓抑的親密關係,請記住,你的責任不是說服對方相信自己存在問題,也不是讓自己成為受虐者去滿足對方,而是要照顧好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讓自己成為壓抑親密關係中的受虐者,就是維護親密關係最好的態度。

相關焦點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拒絕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越來越恐懼親密的關係。孤獨的最高級別通過心理學研究顯示,單身的群體中,總有一部分這樣的人,在外人眼裡感覺他們很享受單身生活,但實際情況是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也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內心打開,然而在戀愛中的人們,也有一部分人是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情感,並且會疏遠對方、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這些都親密恐懼的狀態。
  • 渴望著「情」,內心卻恐懼著,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就我來說,我是個喜歡旅遊的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完全應對自如,不會太害羞緊張,日常中的人際關係和交友也不會有很多困難,但我唯獨不知道怎麼把一個「普通朋友」變成「好朋友」或「戀人」。但只要對方和我的關係再進展,逼近親密這個程度的時候,我會特別緊張,像變了人一樣,跟對方說話手都不知道該怎麼放。 因此多年來不敢和另一個人單獨相處,儘量把交際局限在「團體玩樂,酒肉朋友」裡。並且我極度害怕別人的摟抱,我會感覺自己承受不了,且不知道如何回應,親密恐懼對我來說就是這麼恐怖。人有兩種本能:愛和恐懼。親密恐懼讓我愛的本能至今無法舒展,病根在哪?
  • 幸福愛情系列: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全解析
    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尋求的是個人的滿足和期望。人們常說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現在這種類型。4、恐懼型(高迴避、高焦慮)內心期待親密關係,但因害怕受傷,而表現出猶豫和抗拒。既想依賴又希望獨立。這種對依賴的牴觸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 因親密關係恐懼產生抑鬱症,找到引發恐懼背後的原因,減輕抑鬱症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種希望,每個人都需要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就是來自於對自身的要求。每一種要求都會被我們所看到,每一種要求都會被我們所感觸到。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人是需要一種親密關係的存在,這種親密關係是一種內心需求的被需要,也是自我內心安定的必需品。
  • 怎樣的才是假性親密關係呢?
    但是,這種看似一切都在掌控中的關係並非看上去那麼「安全」。假性親密關係事實上是不健康的,在這種關係中的人,可能會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自我認知被規則所限制、害怕展示真正的自己,因而無法和他人建立真正接納和理解的深度關係。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看似兩個人已經親密無間的相處了很多年,但在日常溝通中仍有無數的雷區,一觸即發,究竟是為什麼讓兩個人看似親密卻無法真正懂得彼此的內心呢? 這時兩人的假性親密關係已經代替了真正的親密關係。 真正的親密,是由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情感的聯絡、溝通的深度以及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來決定的。
  • 明明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給恐懼親密的你
    其實,不少人對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有恐懼的。今天,我和你來談談「親密恐懼症」(philophobia),即害怕談戀愛、害怕維繫親密關係,對承諾感到恐懼和焦慮。這種情緒會影響著親密關係和生活質量,使之更遠離關係和承諾,選擇獨身一人。
  • 怎麼樣克服對親密關係的恐懼這種心理?
    【原創】大家知道,孩子早年與父母的關係模式決定了長大以後對這個世界的相處模式。成長過程中,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無時不在影響著對親密關係的認知和理解。如果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這個孩子就會覺得夫妻關係就應該是比較恩愛甜蜜的。是未來可期待的。而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大聲的爭吵,甚至有過激肢體的暴力行為,並且有語言的惡意攻擊,或長期的冷戰沉默,都在孩子心裡留下了陰影。
  • 《親密關係》: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
    近三十年來他研究的領域著重於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的動力。《親密關係》: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係》是本書作者克裡斯多福孟繼《找回你的生命禮物》後,又一力作。
  • 《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 說說如何打破無效的親子關係
    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青春期的到來,親子關係陷入無效的越來越多。最近有幸拜讀了周衛慧的《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讀完之後心中頓時豁然開朗。周衛慧認為孩子排在家庭系統的最末端,孩子的問題往往如同一個鏡像,直接照射出兩點:一是父母的關係好不好;二是父母的自我修養與人格成熟度如何。那如何從這兩點出發,找到有效的方法,打破無效的親子關係,讓愛能夠在孩子和家長之間良性的流動起來呢?
  • 在親密關係中焦慮型依戀,該怎麼辦?
    閱讀《假性親密關係》,分享作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心理學觀點,幫助你滋養親密關係。今天閱讀的部分是,親密關係中的焦慮型依戀。焦慮型依戀是指用焦慮掩飾對被拋棄的恐懼。焦慮型依戀的人因為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回應方式不及時、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壞,所以長期處於被忽略或被拋棄的恐懼當中。
  • 如何擺脫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感?看完你就明白了!
    不得不說不安全感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麼對於我們所謂的不安全感,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甚至如何擺脫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1.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在心理學上,「安全感」來源就是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 《後來的我們》:親密關係中,我們該如何去愛一個人
    這是他們之間親密關係中開始。②日久生情,兩人如膠似漆,親密無間林見清和方小曉兩人,都懷揣著在北京打拼幹出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林見清決心遊戲創業,幹出一番事業來。方小曉打算交一個事業有成、有存款、有車、有房的北京男友。
  • 壓抑作為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探究內心壓抑的真相
    壓抑作為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探究內心壓抑的真相 一個致力於解決您最迫切需求的心理工作者,喜歡就關注我吧!情感是由感受和想法構成的,壓抑是無意識下產生的,是將情感的思維內容無意識化。你並不知道你在壓抑一些事情。如果你刻意去忘記一些事情,那麼這就是在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
  • 親密關係 | 成人在戀愛中的四種依戀類型:看看你是哪一種?
    但一方面你又害怕和人過分親近,你擔心這會把你置於某種危險中。一方面你擔心依賴別人會損害到你的自由,一方面你也擔心依賴別人會被拒絕,被傷害,會因此變脆弱。你對自由和自主的態度是不那麼堅決的,你既需要自主自由,也渴望放棄自主自由。你不是不害怕分手,但一旦關係受到威脅,你就假裝你從來沒有依戀的需求,而且把你自己的感受埋藏起來。你會壓抑它們,有時候甚至自己都感受不到它們。
  • 孩子無法與他人親密?4種情感解析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但實際上,有一部分人需要愛卻無法因為愛而與他人產生親密關係。於是,本應給人帶來甜蜜、美好、回味、纏綿的親密關係,卻給當事人帶來失望、痛苦,甚至膽怯和怨恨。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往往是因為內心住著一個被嫌棄的自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類情感的心理原理。人最初的情感通常產生於原生家庭。
  • 如何讓一段愛情保持長久——讀書《親密關係》有感
    在親密關係中,女生的情緒直接體現就是感性。因此日常交流時,不要過分的強調孰是孰非,不要一直用理性思維跟她講道理。其實在親密關係中,女生最需要對方給予的是理解,安慰,呵護,和疼愛。很多時候她並不在乎,事情的本身是怎樣的,卻在乎你對他的態度,以及你的反應,確定她在你心中的地位如何?一、一段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的平衡,是綜合的平衡狀態。打個比方說,你們雙方的匹配度一定要高。
  • 《親密關係》:為愛讓步,修復親密關係
    面對這些逐漸凸顯的衝突,夫妻雙方如何正確解決呢?是依仗著對伴侶脆弱一面的了解,不斷地傷害對方;還是閉口不談,默默地積累那些未表達的不滿。爭吵或壓抑,是大多數夫妻的做法,在諸多的實踐中,無疑,這兩條路都不可能通向我們心目中的愛情。
  • 控制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情緒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應該意識到:你的伴侶不應該是愛與幸福的唯一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討你開心並不是他們的職責。如果沒法把這點作為基本架設,親密關係就很難長久維護,從而產生爭執與憤怒。那如何控制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情緒呢
  •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 你以為很近,其實你們很遠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關係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你與另一個人之間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應的聯結。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情侶之間都真的有這樣的感受和聯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