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乎、關愛的人並不總是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有時他們也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壓抑。掌控欲極強的父母、情緒陰晴不定的伴侶、脾氣暴躁的孩子,可能讓我們終日如履薄冰、感覺生活在沒完沒了的矛盾中。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豆瓣評分8.1,樊登讀書會推薦,播放量超過1193萬,目的是指導人們擺脫來自親人帶來的負能量。
如果你愛的人讓你感到痛苦;你經常因為害怕引起雙方激烈的爭端而壓抑自己的內心的想法;經常被誤解;感到自己被操控;經常在對方兩種極端的狀態下搖擺不定......
那麼你面對的人可能具備了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當然,給所愛的人確診是否患有這種問題並不是本書的目的,指導你如何與具有這類特徵的人相處才是重點。
對比非邊緣性人格,邊緣性人格者的感受更加強烈,行為更加極端,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需要得到自己重視的人無時無刻地關愛;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完美;認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自己無法控制;當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很難面對由此帶來的挫敗感。
當你告訴伴侶自己要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她卻感到了恐懼和背叛,她指責你自私、不懂照顧她的感受。他們會基於自己的感受而非事實地對你加以指責,讓你覺得正是因為自己的不當言行造成了他們的痛苦,從而產生內疚;他們會時而對你崇拜迷戀,時而認為你一文不值,讓你在情感的過山車中茫然不知所措。
你需要知道,這並不是你的錯,他們的行為也不是針對你,這只是他們的行為模式,是他們的自我保護機制。
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也只能去影響他們而非控制他們。
當我們認定自己所愛的人患有邊緣人格障礙時,我們可能想去和他們溝通,讓他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希望他們可以改變。可對方並不一定會認同你的看法,甚至會找出你話語中的漏洞反過來憤怒地指控你。
你努力壓抑自己的憤怒,忽視自己內心的想法與需求,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行為,希望可以拯救患有邊緣性人格特徵的他,卻並不能讓對方感到開心。你也許想成為他生命中的燈塔,可你也只能給他引導方向,並不能讓他朝著你前行。親密關係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維護的,你能做的就只有做好自己的那部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敏感區域,當有人觸碰到這一領域時,你就會感到被侵犯。我們需要給自己設置一個界限,就像是盔甲一樣,把自己保護起來。
朋友約你出去聚會,伴侶希望你留下來陪她,沒有界限時,選擇和朋友吃飯,會讓你陷入自責;選擇留在家裡,會讓你感覺自己被控制,失去自由。提前在心裡設好界限,比如如果這段時間陪伴侶的時間比較少,就選擇留在家裡;否則,就坦然的選擇和朋友去聚會。
給自己設好界限的同時,也需要去識別他人的界限,尤其是對於邊緣性人格者,了解他們的易爆點。與邊緣性人格者交流時要採用平和的交流方式,以傾聽為主,注意對方你的語調、表情、肢體動作,理解他們的言外之意。
以複述關鍵觀點的形式給予反饋,儘量減少解釋與辯解,將自己的觀點以最簡單明了的方式說出來。
界限幫自己與他人進行了區分,尊重自己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界限讓你的生活帶越來越有秩序;界限讓你獲得安全感;界限讓你不在親密關係中彼此羈絆。
認清自己的界限並一直堅持下去,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出改變,通過你能控制的事情,一點點改變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
面對壓抑的親密關係,請記住,你的責任不是說服對方相信自己存在問題,也不是讓自己成為受虐者去滿足對方,而是要照顧好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讓自己成為壓抑親密關係中的受虐者,就是維護親密關係最好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