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李尚榮已經六年級了,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小學生究竟怎樣讀書

2020-12-10 慕言談教育

還記得被廣大網友稱為」神童「的小女孩李尚榮嗎?她6歲成名,眾多網友被她小小年紀就這麼博學多才所折服,一時間很多家長也極力培養自己的孩子學習古詩文並以小尚榮為榜樣。李尚榮小朋友現在已經12歲,上六年級了,神童也不是一日煉成的,那麼她是怎麼讀書?廣大小學生們又該怎樣讀書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先介紹一下李尚榮小朋友吧。李尚榮3歲的時候,一次聽到媽媽讀《笠翁對韻》《聲率啟蒙》時就覺得特別好聽,覺得就像聽歌一樣,就讓她媽媽讀給她聽,從此就與讀書結緣。後來又通讀《易經》《論語》《孟子》《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書籍。5歲時就已經認識4000多漢字,可以背誦700多首古詩詞,6歲的時候參加了央視的《向幸福出發》節目,7歲時參加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和那些大學生生們同臺競技也是不落下風,獲得了」詩詞達人「稱號。後來又陸續參加了《唐詩風雲會》《我是大明星》《少年聽你說》等電視欄目,頗受大家的喜愛和關注。

李尚榮現在已經讀六年級了,19年7月份的時候,由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的第二十九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十大讀書人物」,11歲的李尚榮成為榜單中年齡最小的「讀書人物」她在18年和19年年間很少出來參加各種電視節目,怕是耽誤了學習,影響了安心讀書吧。

李尚榮被冠以」神童「的名號,是大家喜愛她的一種稱呼,她也並不是天生的神童,而是在於她的天賦異丙,在於父母的因勢利導,在於對讀書興趣的喜愛和執著。那麼,我們家長怎麼培養孩子讀書,早日讓孩子有博學之才呢?綜合李尚榮媽媽的教育觀點,小編總結出三點。

一、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從讀給他"聽"開始

孩子在5歲之前,家長可以在睡前或者合適的時間,陪伴孩子一起讀書。這個時期的孩子對難易沒有概念,家長給孩子讀一些」之乎者也「的中國古典文學和詩是最好不過了,耳濡目染間孩子就對閱讀產生了興趣。爸媽一定要拿著紙質的書籍讀給孩子聽,激發閱讀興趣,到了一定時期孩子才會看。把書當成一種玩具,或者是一個遊戲,可能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二、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讀書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上天賜給父母的小精靈,都有自己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有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即便是讀書,也會有不同的選擇和傾向。如果家長愛讀書,孩子就會對閱讀產生熱情,把書當成寶貝。

三、父母是老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讀書環境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中國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筆者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就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和禮儀,習慣有飲食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和其他行為習慣,禮儀又包括感恩、尊敬、孝道等。所以,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擔當和責任,可不能單純地認為學校就是育人天堂。讀書就是孩子和家長一起進步唯一途徑,讀中國的古典聖賢之書亦是如此。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忙了一天,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閱讀,可是當我們想成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時,裝著去讀書也會給孩子起到表率的作用。孩子本身是沒有差距的,差距在於環境,而環境在於我們父母。

小尚榮誦讀經典崇尚國學,起到了學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表率作用。不是每位父母都可能成為書香家長,但是小編希望的是每位家長都能培養好孩子的讀書習慣。

相關焦點

  • 我有好課:AE超能力學院-小莫入門到精通 清晰完整
    作為一個深閨女子,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皆精,到底有什麼用?她又不能拿讀書當飯吃,因為她考不了科舉。還是在貴族子弟中博個才女的名聲?   作為嫡女的盛老太太當然會說:陶冶性情,怡心養品,華蓋滿京都,乃家族之光。   可是明蘭不是嫡女呀,也且盛家也不是候府,她根本進不去那種頂級的貴族社交圈。   作為一個深閨女子,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皆精,到底有什麼用?她又不能拿讀書當飯吃,因為她考不了科舉。
  • 6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究竟是神童出世,還是父母包辦鋪路?
    6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幾天完成零基礎入門,輕鬆搞定了普通碩博生十年研究,最後獲得了創新大賽的大獎,實在太讓人震撼了。這個小學生陳同學,僅僅六年級,獲獎的課題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他的成果刊登在創新大賽官網上。
  • 「神童」不斷: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16歲女孩日寫2000首詩?
    前兩天出了一則新聞,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報導,引起了大家的一陣矚目:「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經過調查後,該獎項被撤回。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往下看。
  • 詩詞歌賦,賦是什麼文體,和駢文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常說詩詞歌賦,那麼賦是一種怎樣的一種文體呢?駢文又是什麼文體呢?二者又有怎樣的關係?賦所謂賦,是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既有詩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清新流暢。正如《漢書》言「不歌而誦謂之賦」,詩在當時是可配樂歌唱的,賦與詩接近,卻只用於吟誦,故漢朝將賦視為一種不配樂的詩。劉勰《文心雕龍》: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就是說,賦源於《詩經》,但是在《楚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 安正平:「神童」咋就這麼多
    首先是昆明市一名小學生因研究基因斬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廣為傳播。這名小學生的研究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般人看了「不明覺厲」,有專業人員表示該項目科研難度接近博士研究生水平。  無獨有偶。繼昆明「神童」之後,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的消息也引發廣泛關注。
  • 詩詞歌賦是個什麼玩意兒
    詩詞歌賦,無所不曉;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這句話放在古代,無疑是形容一個人有才的最基本語言。而放在現代,估計是「宿儒」或者「大師」才能全部掌握。其中的琴棋書畫分別指,古琴,圍棋,書法,國畫。圍棋怎麼下,古琴怎麼彈,毛筆怎麼拿,很多人是一問三不知;而詩詞歌賦,每個人在語文課本裡接觸過,但是要問裡面的「歌」是什麼?估計知者應該有數。
  • 中元節的一些詩詞歌賦,用詩詞歌賦來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大家緬懷祖先的前懷依舊不變。在歷史發展的今天,我們既不能忘卻國恥,也不能辱沒先人。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對中元節的一些詩詞歌賦!1: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過一首關於中元節的絕代佳節。
  • 「瀟灑」的"神童"
    但是現在,似乎這個所謂的神童註定失敗的原因恐怕不止這些。試想一下,如果他家不是世代種田為生的話,或者他家的資源能夠不把他自身的天賦急於變現的話,會不會是日後的他可與王安石相提並論了呢?對於王安石,大部分人僅僅對他的印象停留於他的詩詞,亦或是他的變法失敗。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他的個人背景便可很好的理解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神童。
  • 6年級小學生寫出博士生論文,這是一個批發神童的時代
    最近,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三等獎的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火了。其高超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學習能力令無數上網衝浪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讚嘆、汗顏,凡是得知此事的人都會毫不吝嗇地給予他「神童
  • 六年級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得全國大獎,是神童還是有黑幕?
    結直腸癌研究,基因工程試驗,這些在大部分普通人的眼中,絕對是高大上的科學研究,至少也是碩士、博士的項目,但是你可能想像不到,昆明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卻憑著這樣的研究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大獎。他的申報項目名稱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看到這個我連題目都讀不順的項目,不由得感慨真是一個天才啊!
  • 小學六年級的科研成果竟然堪比博士,原來天才也能被「創造」出來
    據悉,雲南省一名六年級小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畢竟,對於年少成名的天才和神童,大部分人都是懷著一種慕名期待的心情來了解的,可不看不知道,一看驚一跳,難道如此高深目測的論文真的是出自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兒童之手嗎?
  • 「都來讀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教授與小學生共讀詩詞哲學
    琅琅書聲,掀開了一場特別的讀書會序幕。12月19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浙江大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小學。5位來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教授,與當地25名小學生同堂共讀人文經典,抖音號@浙江大學 全程直播記錄。
  • 八齡童智力超常要跳六年級 教育局:未達神童水平
    八齡童智力超常要跳六年級 教育局:未達神童水平 事件回放  合肥實驗學校三年級學生轉學到廣州,要求升讀六年級受阻。  8歲小學生智力超常,要求跳升六年級,教育局能否「放行」?
  • ...贊•詩詞歌賦創作」活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會上,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介紹了「中華經典誦讀」和「中華贊•詩詞歌賦徵集」活動的有關情況,播放了活動宣傳片。  王登峰說,今年3月1日至明年1月31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將聯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共同舉辦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等4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誦讀」和「中華贊•詩詞歌賦創作」活動。
  • 孩子怎麼背詩詞受益最大?「神童」奶奶的3條教育方法,值得學習
    絕對不可能,除非是神童。的確,他就是《挑戰不可能》的5歲小神童王恆屹。在節目中,小恆屹與搭檔的8歲小哥哥李泊廷要合力完成飛花令任務:在有限時間內背出30聯帶「明」字的詩句。「飛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遊戲,所選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對參與者的詩詞積累量和臨場反應能力都要求極高!到底有多難?
  • 學習古琴必須要了解中國詩詞歌賦撫琴吟誦
    中國是詩詞歌賦的國度,千百年來從未停止創作和發展。它們同時也是中華文明的精神主體。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篇第八》)劉勰認為:「是以九代詠歌,志合文則。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唐歌在昔,則廣於黃世。虞歌卿雲,則文於唐時;夏歌雕牆,縟於虞代;商周篇什,麗於夏年。至於序志述時,其揆一也。
  • 小學生研究癌症,少女日均作詩2000首,「神童」背後真相太扎心
    最近幾天,有不少小學生在「學術圈」出了名。首先,是雲南昆明的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陳同學,憑藉【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引發爭議的不僅僅是陳同學的年齡,還有他的實驗日記。
  • 聞神童日賦詩兩千有感
    聞神童日賦詩兩千有感網際網路上現神童,演講出書樣樣行。日賦詩詞千百首,才思如湧眾人驚。陸遊聞訊添羞愧,子建得知拜下風。如此包裝成笑柄,浮名泡沫最終空。
  • 神童現在這麼不值錢了麼?寫日記喝茶就能獲國家獎項?
    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就能在短短一星期明白基因突變,完成了至少碩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獨立操作的參賽項目,你說我這不是白活了麼?對,我說的就是這位雲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 小學生開展腫瘤研究,初中生發明DNA印泥,中國後浪之神童當道?
    從古至今,我們華夏大地上就有不少神童,他們從小就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學習能力,可能在我們玩玩具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認識上千的漢字,我們的9年義務教育只為高考奮力一搏的時候,神童早已跨越高考,進入少年班或直接拿到名校offer,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小孩」。最近一則大賽的新聞引發了全網的關注,也把一個專門展示青少年科技領域「神童」的平臺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