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姜文也坦誠地說:自己其實是一個很不自信的人。
童年時的打壓式教育,會讓孩子自我懷疑;
這樣的影響,也會延伸到長大後的生活中。
比如說,習慣性的自我否定。
我有一些學員,在分析自己的職業規劃的時候,就提到說:「我就是不行。」「我就是沒有辦法做到。」
其實他們本身已經很優秀了,只是因為一直接受到來自父母、老師、同學的多方面的負面評價,打心底裡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
於是,即使是別人的問題,也常常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03
找出了性格背後的原因,我們要做的當然不是繼續指責家庭的影響,把自己現在的不幸都歸結到童年中。
我們希望能夠及時止損。
在接下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去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一個快樂的人。
如何成為一個自信的人呢?
首先,你要意識到,你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你已經脫離了原來的環境。
你應該擁有自己的生活,不要再把自己作為附屬品來看待。
再者說,你現在的身份,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不要讓消極的心態、錯誤的方式繼續延續下去。
第二、人事分離。
當你在面臨否定的時候,比如說發言的觀點不被大家肯定,提出的建議沒有被採納,這時候你不要先懷疑自己,也不要因此覺得尷尬。
你要明白,他們否定的只是想法,而不是你這個人。
第三、認清自己的邊界。
阿德勒曾經給自卑下過這樣的定義: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要對自己過度嚴苛。
面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就去主動解決。
而和自己的目標無關的,自己沒法解決的,不能改變的,處於自己能力邊界外的事,就不過多的關注。
認清自己的邊界,不把情緒耗費在無用功上。
04
不敢大聲說話,是不夠自信的表現。
因為打壓式教育,我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找出原因,及時止損。
做出改變,從自信的開口說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