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3年的年夜飯,退休教師馬婭都是和先生,以及先生的哥哥和弟弟的兩家一起在飯店裡吃的。馬婭的兒子在國外工作,餐桌上會給家人打來視頻電話,送上新年祝福。親人們推杯換盞間,馬婭總會想到過世整3年的婆婆,那時一大家子圍著婆婆熱熱鬧鬧置辦年夜飯的情景。
年夜飯的記憶
婆婆率領兒媳忙年夜飯
1984年,馬婭結婚後,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我的婆婆非常能幹,公公去世後,她一人帶大三個孩子。為了除夕的那頓團圓飯,她早早地就開始置辦東西。」馬婭說,她剛嫁過來時,那時要憑券、憑卡購買肉、魚、紅糖等年貨,她的先生兄弟三人,等券、卡發下來後,一齊交給婆婆,由她統一支配購買。
馬婭是教師,有相對較長的寒假,年貨採購的重任就落在婆婆和她的身上。婆婆會拿出一張紙,把要買的東西逐條寫在上面,然後她帶上一個大籃子,推著自行車跟著她身後,挨個去採購。採購到家,婆婆就會把一些魚、肉、豬爪等先醃製起來,掛在小院裡晾曬。等到除夕前幾天,她會根據兄弟三人、妯娣三人的上班情況,安排活計,「有專門洗菜的,配菜的,還有跑腿買菜的……我屬於上鍋的,直接在婆婆的指揮下烹製菜餚。」
馬婭回憶說,除夕當天,婆婆率領著三個兒子、三個兒媳忙得熱火朝天,三個小孫兒就歡快地跑來跑去。「那樣幸福溫馨的場景,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裡。」
年夜飯的味道
全家人一起做「全家福」
和婆婆共同生活20多年,老人愛吃什麼,愛穿什麼,心裡想的什麼,馬婭都瞭然於心。
婆婆在世時的年夜飯,再如何創新,也不會少了獅子頭、煨雞湯、紅煮魚、大煮乾絲和「全家福」這幾樣,特別是「全家福」裡的配菜,小肉圓、小魚圓等,都是婆婆帶著全家人一起動手做出來的。
「『全家福』又叫燒雜燴,婆婆喜歡燒上一大瓷盆,熱乎乎地端上桌,全家老小都愛吃。」說到婆婆置辦的「全家福」,馬婭如數家珍:主料有整整十樣,有葷有素。葷的是魚圓、肉圓、蝦圓、雞圓、肚片、肉皮;素的是香菇、木耳、金針、冬筍肉皮是油炸的,泡開後切成菱形塊,香菇、木耳、金針泡發洗淨,冬筍切片。燒全家福要高湯,最好是雞湯,筒子骨湯,這樣燒出來味道才鮮美。
馬婭說,年夜飯餐桌,除了老幾樣,妯娣們每次會做一些創新菜,紅燒羊肉、鹽水鵝、火鍋以及大酒店裡的成品菜……「生活條件慢慢好了,再不用憑券和卡去購買年貨,市場上的貨源越來越豐富,年夜飯也越來越豐盛。」
年夜飯的思念
家人團聚時都會想起婆婆
2016年,86歲的婆婆離世,留給兒孫們無盡的悲痛和哀思,一大家子10多口的團圓年夜飯,約在了飯店裡。
「迎接新年,看到每個人都很快樂,相互間也都真心地祝福著,我總會想到婆婆。」馬婭說,年夜飯就像一根長長的紐帶,家人們,無論是誰,無論走得多遠,都永遠被牽繫著,每到這一天,他們心裡裝的都是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
馬婭的兒子劉暢,參加過多次世界級的廚藝大賽,目前在義大利米蘭一家著名的餐廳擔任主廚。今年的年夜飯,他又不能回來與家人共享了。在大洋彼岸的他,會和大家視頻,一一送上新年的祝福。
馬婭說,今年一大家人的年夜飯,還是在飯店吃。「飯菜與平常沒什麼兩樣,或許因為服務跟不上,還會差些,但吃的是年味,感受的是親情!」 記者 張慶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