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通知】臺灣進士:歷史人群與科舉制度

2021-02-06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人類學前沿講座

(二零一八年秋季學期 第四講 總第八十一講)

講題:

臺灣進士:歷史人群與科舉制度》  

 

主講人:

汪毅夫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主持人:


劉謙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與談人:

莊孔韶 雲南大學人類學教授

趙旭東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講座簡介


臺灣進士作為於今不在、今後不再的歷史人群,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本次講座將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和在社會中產生的影響,探討臺灣進士這個群體同制度尤其是同科舉制度的關聯。 

講座人簡介

汪毅夫

 

汪毅夫,男,臺灣省臺南市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退休前有50年工齡,學術著作有《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10餘部,200餘萬字。退休後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時間:12月5日 周三晚19:00 -20:30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 崇德樓西樓 212會議室

 

講座聯繫人:宋欣儀 sociology.cau@gmail.com

 

微信公眾號:zhuhonghui@ruc.edu.cn

 

     

歡迎關注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本期編輯:宋欣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碩士生

*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在臺灣世新大學開展
    北京市臺聯向澎湖蔡廷蘭進士第相關人員贈送科舉史料  近日,由北京市臺聯與臺灣世新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儀式在世新大學舉行。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人才培養和官員選拔的制度,開始於隋唐,完善於宋朝,鼎盛於明清,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存在了1300多年,對中華文明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影響深遠。科舉制度在臺灣實施了200餘年,不僅為臺灣社會培養了大批知識精英,也奠定儒學文化在臺灣的教育基礎。赴京趕考是科舉制度的最重要環節,北京臺灣會館正是當年基於方便臺灣士子進京趕考而設立,後成為在京臺胞的重要活動場所。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高雄開幕
    人民網訊 近日,由北京市臺聯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圖書館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式在該校圖書館舉行。樹德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昭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曾宗德、圖書館館長蘇怡仁等相關院系領導、部分師生出席了開幕式,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一行九人也專程赴臺開展了文化參訪與調研。
  • 歷史同根,文化同行 ——北京市臺聯舉辦網上「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籍進士專題展」
    十年來,臺灣會館憑藉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氛圍,逐漸成為京臺交流的重要平臺和亮麗名片。北京市臺聯從6月至12月將陸續推出一系列專題活動,全面總結回顧北京臺灣會館十年來的成就。「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是北京市臺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
  • 「雲展覽」①科舉制度在臺灣:科舉制度的設立和發展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將科舉制度移植到臺灣;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臺灣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與大陸的教育和科舉制度完全一致,之後陸續有臺灣士子渡海到福州參加鄉試、到京城參加會試。在1890年前後,為方便臺灣省舉人來京趕考,由當年臺灣官員和在京臺灣鄉紳出資購建臺灣會館,臺灣會館自此開始發揮臺灣鄉親聯誼交往作用。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 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科舉制度在臺灣】抗日護臺的臺灣進士:丘逢甲
    「東寧」是臺灣的別稱,「東寧才子」就是「臺灣才子」的意思,從此「東寧才子」丘逢甲的美譽就在臺灣士林學子中傳揚開了。如果丘逢甲生逢盛世,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會像封建時代許多知識分子一樣,通過科舉應試博取功名,躋身仕途,走上為封建統治階級效忠、光宗耀祖的既定道路。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沒看過的小夥伴請點擊: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繁榮這一回,我們來談談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看看一種先進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是如何變得僵化和落後的。最終,這種制度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壽終正寢。我們不妨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連中三元說起。                       一個學子從開始讀書到中進士,到底要經歷哪些考試呢?
  • 臺灣學子福州重走科舉路 探尋科舉歷史與華夏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7月2日電 (鄭江洛 劉可耕)2日,第七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兩岸學子科舉文化交流體驗營暨第二屆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在福州開營。本屆體驗營以「文脈源長·情傳兩岸」為主題,來自臺灣逢甲大學、臺南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淡江大學等16所高校50名臺生和10名大陸學生參與本次活動。
  • 「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在金門大學召開
    (圖片來源:北京市臺聯)  中國臺灣網9月30日金門訊 金門進士知多少?宋、明、清三朝合計,從寬認定,地小人稀的金門島出過50位進士。其進士人數之多、密度之高,讓許多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專家學者都不禁感嘆金門文風鼎盛。
  • 科舉制度略考
    西周的鄉舉裡選、漢代的察舉制度、魏晉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均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選才功能。但都因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而逐漸衍生出弄虛作假、以權謀私、門閥壟斷等弊端。科舉的出現,是選才制度走向公平、公正的歷史必然。到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宋朝對科舉制度進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與其相匹配的防止徇私舞弊制度,考試內容也有較大變化。明清兩朝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清朝開始沿用明朝科舉制度。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
  • 五、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幹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 科舉制度簡介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但是,這些考試與古代那些科舉考試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那麼,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制度呢?他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消亡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科舉在我國歷史悠久,我們所學的歷史中,基本從隋朝開始創立科舉制度,其實遭災隋朝之前,科舉制度已經有了一個雛形,隋朝只是將科舉制度正規化。
  • 科舉制度小常識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由於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稱。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
  •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的科舉真亮眼!
    說到科舉制度,大家肯定不會不熟悉,畢竟狀元、八股文、秀才、連中三元等等詞彙在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常常見到。我們從小接觸的古代名人中沒有參加過科舉的估計只有隋唐之前的人了吧,如果有人說孔子科舉出身,你就打他一耳光。
  • 選賢舉能:朝鮮半島的的科舉制度
    導語: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員的一種重要手段延續了13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1.科舉制度概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
  • 【祠堂文化】科舉中明經、明經進士、拔元、歲進士的區別
    「明經」匾額匾文釋義: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謂之進士,以經義取士謂之明經。到明清時代,明經便作為貢生的別稱。 隋朝於605年首開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和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