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做過皮試?」「有沒有對哪種藥物過敏?」帶娃去看醫生的寶媽,對這兩句話都不陌生了,醫生總會不厭其煩地問。因為在藥物的各種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是最為常見、危害最大的一種。
一旦發生藥物過敏,輕者可能出現紅斑、丘疹等,嚴重者可能出現全身瀰漫性皮疹,甚至會危及生命。
2016年1月24日,江蘇省丹陽市一 3 歲幼兒,在當地衛生院輸液過程中發生不適,後經搶救無效死亡。初步判斷死因是過敏性休克。據當地衛計委通報,孩子到門診就診,臨床診斷為「支氣管炎」,進行頭孢唑肟皮試陰性後,下午4 時 50 分予以頭孢唑肟靜脈輸液治療。輸液半小時後,患兒出現面色蒼白、嘴唇紫紺情況,值班醫生立即搶救。 6 時 25 分,患兒搶救無效死亡。
看個支氣管炎,孩子就這樣沒了。藥物過敏為什麼這麼可怕?為什麼皮試陰性還會出現嚴重過敏過敏性休克?有什麼更靠譜的辦法可以提前預防?今天白熊醫生和大家聊聊藥物過敏的那些事。
藥物過敏反應(亦稱變態反應)是指:有易感性的個體,在用藥過程中,被某種藥物或其它代謝產物致敏,產生特異性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當再次應用該藥時發生的特異性免疫學反應。過敏反應是人體對藥物的一種特殊反應。
藥物過敏與人的過敏體質密切相關,某些人因遺傳因素或特異體質特別容易發生藥物過敏反應;另外,某些藥物因其中含有的成分或藥物化學結構的特點,在體內成為過敏原,從而導致藥物過敏的發生。
雖然藥物過敏反應的表現形式會在藥物說明書中註明,是可預知的;但具體能否發生在某個孩子身上,與孩子的體質是否過敏有關,不可預知。如果某個人就是對某種藥物過敏,那麼無論這種藥物是口服的、注射的、輸液的、還是外用的,都會引起過敏反應。
一般藥物;如感冒藥、抗過敏藥、化痰止咳藥、平喘藥、改善消化功能的藥物等等。
抗生素類;包括青黴素類抗生素:如口服的阿莫西林,注射的氨苄青黴素等。因為過敏反應嚴重,常常發生過敏性休克,所以用藥前必須做皮試。通過皮試已經避免了絕大多數的過敏反應。
還有最常用的頭孢類抗生素,頭孢類過敏反應不嚴重,所以一般說明書和藥典都沒有規定要做皮試。正因為不用做皮試,所以頭孢類抗生素的過敏反應反而在臨床常見,偶爾遇到嚴重的過敏反應也有危及生命的。
其他抗生素:如阿奇黴素、羅紅黴素、複方新諾明等。
各種疫苗,及中成藥、中草藥引起的藥物過敏反應也逐漸增多。
前面案例中孩子的家長萬萬也沒想到,藥物過敏能在短時間內奪走孩子的生命。過敏性休克,是藥物過敏中最嚴重的類型。其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臨床用藥問答》):
呼吸道阻塞症狀:
由喉頭水腫、氣管和支氣管痙攣及肺水腫引起。表現為胸悶、心悸、喉頭有堵塞感、呼吸困難及臉色漲紅等,伴有瀕危感、口乾、頭昏、面部及四肢麻木。
微循環障礙症狀:
由微血管廣泛擴張所致。表現為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畏寒、冷汗、脈搏微弱及血壓下降等。
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由腦部缺氧所致。表現為意識喪失、昏迷、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
其實,藥物過敏的表現非常多樣,有的表現為過敏性皮疹;有的僅單獨表現為內臟損害;也有兩者都存在。此外還有頭痛、頭昏、發熱、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過敏反應是人體對藥物的一種變態反應。
看過文章開頭的都會問,「為什麼皮試陰性還會過敏?」。這也是很多人對藥物過敏的常見誤解之一。
皮試陰性結果就不會過敏?
其實,皮試結果受到比如年齡、皮試液配置時間、濃度等很多種因素的影響。皮試只能診斷出大部分的過敏者,皮試陰性者不代表絕對不會過敏,如果因為某些特殊因素導致結果不準確,出現「假陰性」,即使抗生素皮試陰性,也有可能會發生過敏反應,甚至像案例中的3歲寶寶一樣,出現過敏性休克。同理,皮試結果也有可能出現「假陽性」。
有藥物過敏都會在當下發生?
不同的人,不同的藥物過敏反應發生的時間也不同,有些藥物過敏會迅速出現;有些在服用1~2天後出現;有些藥物過敏反應可能發生於服藥後1—3周左右。
抗過敏藥就不會過敏?
藥物過敏多與體質有關,所以有些人也可能在服用抗過敏藥後產生藥物過敏。臨床上常用抗過敏藥出現過敏的藥物有非那根、撲爾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
用過的藥就「安全」不會過敏?
即使第一次吃某種藥沒有過敏反應,也不意味著以後再吃不會過敏。因為第一次吃這種藥前,機體沒有對這個「過敏原」產生抗體,如果有了抗體之後,再吃這種藥,就引發過敏反應。而且隨著攝入藥物次數越來越多,產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很多人認為只有西藥才引起藥物過敏,其實很多中藥都有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具體能否發生在某個孩子身上,與孩子的體質是否過敏有關,不可預知。
了解藥物過敏之後,是不是感覺它有點像定時炸彈?不試過這種藥,都不知道會不會過敏。連本來信任的皮試結果,也有可能不準確。那有沒有有效預防藥物過敏的方法呢?
因為如果服用過某種藥發生過敏反應,下次再服用的時候,症狀會更嚴重,所以要記住過敏史,主動告訴醫生孩子的食物過敏史、藥物過敏史、正在服用的藥物等。
做皮試時,儘量避免空腹。
因為注射劑更容易發生過敏性休克,所以儘量口服抗生素治療。
兒童最好儘量少用複方藥,因為藥物的成分越多,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就越大。
醫生開具處方藥物在一定程度上依據的是臨床經驗。而目前用基因檢測方法,可以幫助了解患者的基因型,根據基因多態性選擇藥物和調整劑量,從而達到減少不良反應,療效最好的效果。
2015年7月,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發布了《藥物代謝酶和藥物作用靶點基因檢測技術指南(試行)》通知。
藥物基因組學已成為指導臨床個體化用藥、評估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指導新藥研發和評價新藥的重要工具,部分上市的新藥僅限於特定基因型的適應症患者。
藥物體內代謝、轉運及藥物作用靶點基因的遺傳變異及其表達水平的變化可通過影響藥物的體內濃度和敏感性,導致藥物反應性個體差異。
美國FDA已批准在140餘種藥物的藥品標籤中增加藥物基因組信息(其中有60多種被批准用於兒童使用),涉及的藥物基因組生物標記物42個。此外,部分行業指南也將部分非FDA批准的生物標記物及其特性(如MGMT基因甲基化)的檢測列入疾病的治療指南。藥物反應相關基因及其表達產物的分子檢測是實施個體化藥物治療的前提。
目前美國FDA和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都已批准了一系列的個體化用藥基因診斷試劑盒。這些試劑盒基本都是對人DNA樣本進行基因檢測。目前即將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臨床檢測的基因產品有華法令相關基因檢測、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檢測等。
而當前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的範圍主要集中在解熱鎮痛、抗感染、抗過敏、止咳平喘、腸胃不適、鎮靜安神類的藥物。
通過檢測,可以了解藥物代謝及藥物響應上的個體差異及可能的不良反應,降低不良用藥對兒童的傷害,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針對性檢測,未來將大大提高兒童用藥安全。
非常兒康願天下孩子都非常健康!
更多寶媽在看的熱文(點擊閱讀)↓↓↓
1、孩子因一碗玉米差點要命!吃夠又吃好的標準在哪?
2、3月,警惕傳染性強卻無特效藥的諾如病毒!
3、愛耳日|警惕,九大誤區正毀掉孩子聽力!
-END-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
關於育兒,想要互相交流的朋友,
歡迎加入非常兒康--育兒群
非常兒康助手微信號:fcek555
溫馨提示:
1、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查看往期文章
2、點擊「非常兒康」微信公眾號菜單欄「問診」可馬上提問白熊醫生哦!
白熊醫生 張洪宇
中山大學附屬一院兒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兒童心理健康促進專委會常委
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學組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分會神經學組專家聯盟成員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兒童及青少年分會委員
有20萬兒童病例的臨床經驗,對兒童常見病、多動症、抽動障礙、頭痛頭暈、遺尿症、兒童心理障礙、行為異常有多年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