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 555 篇文章 -
「我們教書,書也在教我們。」今天好師妹就來帶大家看看特級教師王君的語文教學心得吧!
人物介紹
圖為王君
王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廣東清瀾山學校首席語文教師、全國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發展聯盟理事長、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堂教學分會副會長;獲得首屆全國中學語文「十大學術領軍人物」、2015年「全國教育改革先鋒教師」等榮譽稱號;20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專著21部;倡導的「青春語文」在語文教學界有著廣泛影響。
曾有年輕人問我:「王老師,你的語文課獲獎無數,到底誰是你的教學法老師?」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引發了我對自己專業成長的反思。
要說老師,真的很多。其中有一個,很值得說說,那就是「書」。我們教書,書也在教我們。
比如《談生命》裡就有。冰心說生命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像一江春水一樣奔向大海,一路歡歌,一路雀躍,停滯和迂迴也是一種前行;另一種是像一棵樹,長在最初的土地裡,他的遠方是向上向上再向上,迎著陽光和雨露,不移一步,也依舊找到了歸宿。
冰心談生命,也是在談教學法。語文教學,各有各的路子,各有各的門派。有人喜歡激情,有人喜歡青春,有人喜歡本色,有人喜歡詩意,有人喜歡簡約,有人喜歡深度——有多少完整獨立的個體,就有多少種語文樣態。
每個人都成為自己就好,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喜歡的路徑奔向語文的懷抱就好。可以學習,可以模仿,但個體不可以替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語文寵愛的孩子。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裡就有。無論哪種教學法,內核裡都是對學生的愛,都是對學生心智的呵護與成全。「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沒有這樣的一種關懷,「教學法」就不成其為教學法。理解孩子的學習恐懼,並幫助孩子消除這種恐懼,是所有教學法的共同特點。而「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的階梯意識,更是田野課堂一線教法必備的要素。
任何「法」,其本質都是「一對一」的幫助提攜。要對得上這個「一」,咱這個「一」就得研究學生的那一個「一」。用這種思想來建設教學法,「法」才能真正被課堂所用,而不是懸在空中落不了地的理論。
還比如,《社戲》裡就有。《社戲》中的那個小雙喜,可是個好老師。在他的幫助下,迅哥兒成功看上了戲,還看得很開心。這個過程,全是教學法。平橋村中的孩子們都很有同理心,迅哥兒沒船看不成戲,悲哀得不得了,大傢伙兒都跟著「嘆息且同情」。只有這個雙喜,除了跟著「嘆息且同情」外,還能跳出這「嘆息且同情」,琢磨船的問題。他一琢磨,問題就出現了轉機。
所以,這個孩子,是個不沉溺於問題、不被問題淹沒,而能夠站在高處俯瞰問題的小傢伙。這就是我們面對文本的態度——既要能夠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又要能夠跳出文本,居高臨下俯瞰文本。這樣看文本,一定能夠看出東西來。
而後來,雙喜的表現,更加處處是教學法:為了讓母親放心,他分析「可以去看戲」的三大理由,你看那先後順序的安排,看那邏輯,是不是很嚴謹,一環扣一環,各種預設,各種預案,步步為營。
我們研究教法,研究如何幫助學生,也是這樣的思路。小雙喜後來和六一公公對質,那心理學原理應用得好哇,六一這樣的老傢伙根本不是小傢伙的對手。教學法也是這樣,沒有心理學的支撐,是很難見「法力無邊」的。
雙喜最可愛的是一方面特別懂事機靈,另一方面也還是個「孩子」,跟著大傢伙兒「破口喃喃地罵」那老旦,罵那戲不好看。雙喜要不罵,這個形象就沒有那麼跳脫了。我們做老師呢,教學法的最高之法也不是哪一種具體的技巧,而是到時候了,自己也能變成那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跟著他們一起鬧,一起瘋。
「教」「學」合一,就意味著天人合一,「合」上了,這課堂,就「活」了。而課堂最不好的狀態,一定是「隔」的狀態,教師和學生分離,心意無法溝通,再好的教學內容,也都白搭了。
《社戲》裡不僅有教學原理,還有教學心境的指導。我一直覺得,教學法絕不僅僅是些具體的方法,還應該有一部分,就是「教學心法」,教老師如何打理自己的教學心情——我們活,不就是活個心情嗎?
教,其實也是教個心情。心情好,什麼都值,再累也是幸福。心情不好,學生考出來的成績再看,也沒什麼意思。
《社戲》裡邊到處都是心理學。比如那戲好看嗎?不好看,難看!豆好吃嗎?一般般,普通得很。為什麼最後一律都成了「最好看最好吃」的呢?原因就在文本裡: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你看,這就是人的心情。再糟糕的經歷,一旦離開了,一回望,「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了,那「戲臺」,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了,生活又像「橫笛」一樣悠揚了,主人公們呢,又想「再回去」了。這就是生活,「一切逝去了的,都將成為美好的懷戀」。魯迅寫得是不是極富禪意?這是生命的心境,也可以成為教學的心境。
教學現場其實都是生命現場,沒有都順利、都美好的。處於這個現場中的我們,焦慮是難免的,甚至打退堂鼓的時候都有。但實在難熬的時候看看《社戲》,你就釋然了。
我們對未來一定要有一種「信」,我們所經歷的,好與不好,最後都將被「紅霞」罩住,都將成為「最好看最好吃」恨不得「再回去看看」的傳奇。
所以,活在當下,教在當下,歡天喜地地享受當下的一切,這就是活法,這就是教法。
語文教學應追求「空明之境」
要說最值得一提的教學法老師,我覺得,非蘇軾莫屬。
人過「不惑」,但「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比如關於「思想」的問題。有一段時間,我總覺得自己不夠深刻;又比如關於「節奏」的問題。我這激情派上課,課堂常常如野馬脫韁;又比如語文教學的許多「經典糾紛」也常常將我裹挾。人文性工具性之爭,一度讓我不知所措……
結果,蘇軾一篇《記承天寺夜遊》,把所有的「惑」全解了。解惑之藥就在文中的兩個字:空明。
何為空明?
空明首先就是要會「為樂」。解衣欲睡之時,月亮來訪。既然客人來了,那就開門迎客。於是欣欣然穿衣出行。還嫌一個人不夠熱鬧,再抓一個去,而且心中有譜,哪個人是值得去「抓」的。蘇軾之可愛,首先在於他會玩兒。管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天氣,都能玩得很嗨。
空明就是那點兒「閒」。不太滿,不著急。月亮在頭頂上照著,天寬地闊,月色無限。深冬的夜裡,時間好像也變慢了,日子變長了,只適合「步」了。「有什麼歇不得處」?歇了就是。
空明就是那份「欣然」。見了月亮,「欣然」起行。朋友沒有睡,也欣然。步於中庭,欣然。覺得月亮好看,欣然。自我表揚一番,欣然。欣然不是大樂,是內心深處的一份淡淡的喜悅。
空明就是「蓋」的味道——原來是這樣啊!對生命的極微小之美,也永遠充滿驚嘆!
……
這裡邊,全是教學法。
要「為樂」:課堂要帶給孩子們快樂,課堂上要和孩子們一起「作樂」。
要有一點兒「閒」:課不能上得太滿太急。
要有一點兒「欣然」:課堂的氣氛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都要有「欣然」的衝動,而不是被壓迫被催促。
要有「蓋」味兒:一定要給學生一點兒驚喜。好的語文老師要懂得抖包袱,賣關子。
要如「積水空明」:摒除雜念,靈魂安寧。所以課堂上枝蔓不要太多,目標不要太雜,返璞歸真、化繁為簡是必由之路。
人空明,課才能空明。
惑就這麼解了:
做小溪流,也挺好,只要不是爛泥潭。不用羨慕人家的「厚重」,真正的厚重不是掄起重劍駭人,而是拈花摘葉均能為劍。有的人能把簡單表述得很複雜,有的人能把複雜表述得很簡單。我們要努力做後一種人。
所有的糾纏都是無意義的,不必爭。語文也如一輪皓月,夜晚的時候,安靜的時間,它才有光、有色、有形。心中空明之人才能欣賞到它的好。摒棄複雜,回歸本源,語文人做好語文人的事,就好。
語文的狀態,最好的是蘇軾賞月的狀態:空明之境,空明之友,空明之眼,空明之心……慢慢地穩穩地,中庭信步,深夜不倦、不惑。
這便是蘇軾教我的:課,一清如水;人,明心見性。
作者 | 王君
本文原載於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2日第11版 版名:課程周刊
責任編輯 | 李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