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8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馬正其透露,《關於加快推進"多證合一"改革的指導意見》已於4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將於近期正式印發。根據《意見》,「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將於今年10月底全面鋪開,但具體整合哪幾個證,將由各省(區、市)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從6證到34證,地方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決定
跟此前實施的三證合一、五證合一不同,此次"多證合一"改革沒有具體明確整合的證照項目,"多"到底是幾,"證"是哪幾個證,國家層面不做統一規定,由各省(區、市)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目前普適性的、所有企業都必須辦理的證照基本都已整合到營業執照上;同時,各地產業分布存在較大差異、涉企證照數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證照事項也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具體整合多少證照,國家層面無法做統一要求,由各地依據自身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區域內產業發展的情況來決定。」 據馬正其介紹,《意見》只明確了整合的原則,即對於那些屬於信息採集、記載公示、管理備查類的一般經營項目涉企證照事項,以及企業登記信息能夠滿足政府部門管理需要的證照實行多證合一,使企業在辦理營業執照後即能達到預訂可生產經營狀態。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遼寧省、江蘇省等地的"6證合一"模式、湖北宜昌等地的"7證合一"模式、浙江台州市"11證合一"、 廣東省江門市"15證合一"、 河南開封"22證合一"、廣西防城港市實施的"34證合一"模式以及吉林省擬實施的"32證合一",都是地方根據實際需要自行決定的。
地區、部門協同互認才能 "一照走天下"
不管是"6證合一"還是"34證合一",改革都通過減少證照數量,簡化辦事程序,壓縮了企業進入市場的成本和費用。
但是,各地標準不統一也可能會帶來互認互通的問題,尤其是現代企業大都有跨區域經營的需求,如果一家拿著34證合一的企業到僅實施6證合一的地區開展業務,缺少的20多個證該怎麼辦呢?
對此,馬正其特別強調, "多證合一"不能簡單追求數量上的"多",而要實現協同多、聯繫多,以有效的協同推動更多的減證,確保改革真正取得實效。
「不管是三證合一改革、五證合一改革,還是多證合一改革,其核心都是工商部門辦理註冊登記後,相關部門通過與工商部門共享相關登記信息獲取企業情況、滿足管理需要。」馬正其表示,只有這樣才能使「一照一碼」營業執照成為企業唯一「身份證」,使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成為企業唯一身份代碼,實現企業「一照一碼走天下」。
他也給已經領取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營業執照的企業吃了安心丸,「『多證合一』改革後不需要再換發營業執照,也不需要再辦理被整合證照事項。」
多證合一不會延長審批時間
原先是五證合一,現在辦理9證合一、34證合一,等待審核的時間會不會很長,影響企業早日經營?
「這種情況不會出現。」馬正其表示,多證合一不是並聯審批,無論是辦理三證合一還是34證合一,牽頭的工商部門都實行了「一套材料、一表登記、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工商部門審批,其他涉及的部門獲取後臺數據,不存在延長審批流程的問題。
改革後,真正的考驗是如何在減證的同時加強管理、做好服務。「整合的是證照數量,精簡的是辦事環節、流程、手續和費用,但是證、照整合的背後,政府各個部門要履行的監管職責並沒有減少。」他認為,下一階段有3項工作必須重視:
一是做好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工作。現階段要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推進登記部門、被整合證照核發部門及其他部門之間的信息實時傳遞和無障礙充分交換。
二是做好相關部門的業務協同工作。各相關部門要需要充分利用共享平臺上的企業登記信息,通過主動核對企業信息,完成企業信息更新,滿足管理需要,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腿",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為公眾提供更加節儉、更加便捷的服務。
三是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努力形成各部門的監管合力。真正做到將各部門的信息、服務和監督等編織成網,改變以前企業拿著一疊證照單線程奔走於各個部門的狀態。(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 穎)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