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阿則外」,已獲授權
中文的「農民」這個概念,在英語中有兩個說法,一個是farmer,另一個是peasant。
學英語的人,有時會用peasant來描述別人的職業。這樣說是不合適的,因為,peasant帶有明顯的貶義,相當於指責別人沒受過教育、缺少教養禮貌。
字典中farmer的定義是,農場主、農人、農民、農夫。
而peasant則有兩個含義,作為正式用法,指的是歷史上某些國家的農民,或今天貧窮國家的農民,以耕種小塊土地為生。另外,作為非正式的口語用法,peasant還有「土包子、老粗」的意思。
字典中的定義說明了peasant 和farmer的表面區別,但沒有解釋這一區別的根據由來。
英語中這兩種「農民」的本質區別在於:farmer指農民這種「職業」,而peasant則是指農民這種「社會階級」。
職業強調的是工作的內容、謀生的手段,而階級強調的,則是人的出身、身份、等級、權利。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口,都是以農業耕種為生。
在中世紀時,歐洲各國的社會分為3個等級,從上到下依次稱為Oratores、Bellatores、Laboratores。
這3個名詞都是拉丁語,意思分別是「those who pray」,負責向上帝祈禱的人;「those who fight」,負責戰鬥保衛家國安全的人,以及「those who work」,負責工作勞動的人。
其中,第一等級指教士和僧侶,第二等級指武士貴族、包括國王君主,第三個等級人數最多,包含了所有其他人,除了少數的商人、工匠,幾乎都是peasants(農民)。
這張圖片是13世紀時法國手抄經書中的插圖,站在最右面的,就是負責勞作的peasant;可以看到,教士和武士聊得興起,而農民卻只是拄著鐵鍬站在一邊、連話也插不上,地位一目了然。
在中世紀的舊制度下,農民的地位最低,掌握的財產最少,也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按照貴族階層的標準來衡量,農民不但衣著破爛,行為也看起來「粗野、沒規矩」。
因此,在日常語言中,稱呼農民的詞語,都帶有明顯的貶義。
例如,今天講故事時常用的villain(壞蛋、反派角色),原義就是「農民」。
另外,今天用來形容「粗野、沒有禮貌」的boor、boorish、churl、churlish,原義也是「農民」。
今天表示「小丑」「笨蛋」含義的clown,最初也是指「農民」。
16世紀描繪農民跳舞的德國版畫,作者丟勒。畫中的農民雖然衣衫破舊,但腰中掛有一串鑰匙,由此判斷,應該是比較富裕、有些財產的農民。
與peasant相比,farmer的含義更為中性,不涉及社會階層和等級,指的僅僅是擁有農場、經營農場田地、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中文可以稱為農場主、農民、農夫。
在農業時代,貴族和僧侶階層,主要收入也是來源於經營農田,因此,也都可以稱為farmer。事實上也是如此,在當年的貴族階層中,很多人都對農業有濃厚的興趣,除了經營農田、養殖牛羊,還親自從事生產。
18世紀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就是其中之一。喬治三世的在位時間是1760年到1820年,期間,英國與治下的十三個北美殖民地開戰、導致美國獨立建國。
喬治三世年輕時就熱衷農業生產,繼承王位之後,在王宮的花園中親自耕種土地,種植各種糧食、水果、蔬菜,被人稱為Farmer King 。
「農夫」國王喬治三世
英國最先發明了蒸汽機、鐵路、工廠制度,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由於英國是最早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家,因此,英語也是最先把「農民」稱為farmer,而不是peasant的語言。
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世界其他各國的「農民」,也開始逐漸擺脫過去的「階級」身份。今天,這一轉變過程仍然在進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