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背景下,老師、學生開始嘗試藉助網際網路的手段布置作業、完成作業。如何通過大數據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痛點和難點?不同學段、學科如何平衡線上線下作業比例?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優勢豐富線上作業形式?
近日,首個研究混合式作業的十三五重點課題開題,其探索成果或許為探索未來個性化教育模式提供思路。
初衷
大數據為「教」與「學」增效
「將學生完成的試卷放在智能閱卷掃描儀上,不到5分鐘,學生們的錯題分布、出錯比例、不同題型的得分情況等數據診斷結果便清晰地呈現出來。」中學高級教師、南開中學數學學科主管林秋莎告訴記者,去年開始,她所在的高中部數學組引入了「智能閱卷機器」,幾分鐘的掃描採集後,就能形成學生的測試報告,這讓她對學生學習情況一目了然,數據揭露的教學問題,也有助於完善教學。而此前,學校要統計考試數據時全靠人工錄入,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成本。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引入網際網路技術輔助教學。以作業為例,除了採取線上布置、批改作業外,也有學校藉助線上題庫出卷,判卷,形成班級、學生個人的學情診斷報告,讓教與學更高效。
去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通過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融合,強化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再加上全國中小學教學改革和教育發展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依靠傳統的作業考核、評定形式已不再現實。
在此背景下,一起作業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開展了混合式作業課題——《基於混合式作業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評價與促進研究》,該課題已被納入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重點課題名錄。
在北師大教育學部教育心理與學校諮詢研究所講師、心理學博士李亦菲看來:混合式作業(blended classwork/homework)是在課改背景下產生的新作業形式,包含線上作業和線下作業。
李亦菲告訴記者:北師大教育學部承擔著該課題的科研任務,重點關注如何進行作業的線上線下結合、學習內容與作業內容的組合搭配、學習數據的採集和評價三方面內容,以課題為抓手,促進核心素養教育。
探索
20所名校示範校參與其中
「在傳統作業基礎上增加線上作業內容,學生豈不是負擔更重?」、「讓老師們接觸網際網路技術,何嘗不是增加老師們的工作量?」針對一系列的疑問,李亦菲表示:對學生而言,線上線下混合作業形式不是在傳統作業上做加法。他舉例,在英語口語學習時,傳統的做法是學生錄好語音,老師要逐個檢查糾正。如果將這部分內容放到線上進行,是否可以直接通過app錄入、識別等功能對學生的發音及時做出評價?既減少了老師的重複勞動,學生也能更快得到反饋,並提高了學習樂趣。
李亦菲認為:不僅是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教育對象所對應的線上線下作業的內容、形式各不相同,如何探索出最優的應對方案,也是課題開展的初衷。
目前,除了理論探究外,為了解一線教學實踐情況,該課題已落地到包括南開中學、武漢小學等在內的全國20所示範學校。
一起作業課題負責人陶華英提到:示範學校主要負責教學實踐數據的採集分析、案例經驗總結等,一起作業與校方建立溝通機制,通過面談、實地調研,了解學校需求、建議。「20所示範校均為當地名校,他們利用一起作業系列產品在教與學上的實踐探索,將有助於一起作業的產品提升和完善。」
據了解,一起作業除了根據採集和積累到的學習行為數據,完善出題組卷、作業布置、作業完成、批改講評,學情分析等產品外,還提供大數據支持,幫助老師能及時發現過去忽略的教學問題,做出提升教學水平的決策。
陶華英希望,藉助提供理論支撐的北師大專家團隊、進行實踐探索的示範學校、完善產品功能的一起作業三方合力,共同探索學校的教、學新模式,讓老師輕鬆教讓學生快樂學。
趨勢
多形式作業讓學習更有趣
最早接觸信息化教學產品的林秋莎告訴記者,她在使用網際網路教育產品時,會有意縮減線上作業的比例。原因是:一方面,學校不建議學生帶手機,即使在家使用,家長也很難進行監管;另一方面,考試仍以紙筆作答為主,如果過多使用線上答題後,她擔心學生不能適應傳統考試。
記者發現,低學段、文科使用線上產品布置作業、修改作業次數較多,高學段、理科類專業使用頻率較低。後者主要通過利用一起作業智能閱卷掃描儀,分析作業數據。
李亦菲認為,作業不等於做題,內容也不必拘泥於課本。線上的優勢為作業形式的多樣化留足了空間,學校可以藉此探索各種學科實踐活動。
李亦菲認為,理想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作業模式應當是充滿趣味的。「一個人一件事情做十次,和他做十件不同的事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混合式作業出發點是幫助學生儘量少地避免重複題型的作業,同時,增加多種作業形態和考核方式,讓做作業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
■ 學校案例
發揮大數據價值 挖掘學生自主探索意識
代表學校:南開中學 老師:林秋莎
一起作業提供的系列信息化教學工具落地南開中學後,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組卷、出題。剛開始接觸時是在暑假,由於空間限制,林秋莎通過一起作業軟體出題。每周五推送一套90分鐘左右的套題給學生,學生需要在設置的答題截止時間前交卷。題目可以來自於系統題庫,也可以提前錄入原創題型,形成校本題庫。
隨著工具的迭代升級,林秋莎開始利用智能閱卷掃描儀輔助閱卷,並採集期中、期末考試等數據,了解每位學生的動態學習進程,包括:答題規範性、板書、錯題分布、薄弱知識點等,作為教學的參考。目前,一起作業系列教學產品已經在南開中學初一、高一至高三四個年級鋪開。
林秋莎希望,第三個階段,產品能夠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滿足每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意識。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