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西北13年,在新疆5年,想起30年前與林則徐夜談,他心裡覺得。自己的責任不止保衛邊疆,建設好邊疆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歷史責任,也是林公事業託孤的大願。左宗棠有空就抓緊搞建設。甘肅呢織總局就是他在任期間創辦的新興企業之一。
1877年,他將在福建辦福州船政局的經驗帶進甘肅,創辦了甘肅呢織總局。這是甘肅省第一家大型輕工業企業,也是第一家引進德國先進技術的大型經濟體。
甘肅織呢總局當時不僅在西北是獨家首創,在中國機器毛紡織業上也是開歷史先河,在近代中國紡織業史上更是肇始啟後。
像到陝甘後發現農民種桑養蠶是因地制宜,可以讓當地脫貧致富一樣,左宗棠創辦甘肅織呢總局,基於西北地理條件下,盛產的羊毛是一座埋藏的富礦。
左宗棠自述:「隴中空苦荒儉,地方數千裡,不及東南一富郡。」在這個窮得讓口袋發愁的地方叫苦,就像躺在金礦上喊窮一樣無知,因為這裡羊毛之多,冠蓋全國,「但取以織褐織毛毯,價不甚高,業之者少。羊毛每斤值銀一錢幾分,每年可剪兩次,民間畜牧之利,以毛為上。」
但真要將甘肅織呢總局從構想變成現實,是一件耗費心血的事。
左宗棠每次辦事雖然出手大氣、豪爽,但調查時總是格外細心、謹慎。 1877年冬天,他嘗試安排蘭州製造局製造委員賴長自製水輪機,用羊毛織成一段呢片看樣品,拿來棉布織品一比較,無論是手感、舒適度還是質量,羊毛呢片都好到哪裡去了。
他決定正式創甘肅建織呢總局。統帥做事,第一重要的能力是拍板。但定下來後,第二重要的能力在用人。會辦這事的人不用找,手頭就有。誰?胡雪巖。
1878年,左宗棠寫信給胡雪巖,要他想方設法幫自己買來織呢的機器,運到蘭州。胡雪巖當時在上海擔任採運局補用道,對國際採購業務了如指掌,
他取得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同意後,聘請德國技師前蘭州設廠,另外通過德國亞享地區織呢技師石德洛末,一口氣從德國買來各種機器60多架。其中, 24匹馬力、 32匹馬力的蒸汽機各1架,織機20架,其他大小配件,數以千計。
這些大大小小的機器裝了4000箱,通過海上航道,從德國運到中國。這倒還容易。但在海港卸下機器後,通過中國內河,只能運到湖北漢口。從漢口到蘭州,不繞這一點彎,也有1700多公裡,全是荒山陸路。這些龐大生沉的鐵器,轉運變得異常艱難,費工費時。
這4000箱機器怎麼運到?左宗棠安排人想盡了辦法:小部件機器,就幾箱直接堆放在小船上,再由幾個人用肩膀抬著船,一路跋山涉水,扛到蘭州府;大部件的機器,就先拆成零件,再打包裝箱,按小部件機器的方法運。但碰上特別長的機器零件,經過狹窄的山路時就犯難了,卡住了,過不去。於是又派人先去將山路鑿開闊,將兩旁的樹枝砍掉,再幾個人抬過去。
人工抬與扛,這樣霸蠻苦幹,經過1年多時間,到1880年4月,所有機器硬是被左宗棠安排全部運到了蘭州。
那邊運來機器的同時,蘭州這邊也沒閒著。左宗棠委派賴長主持廠務,將廠址選在蘭州通遠門外前路後營基址,廠房分東廠、中廠和西廠三部分。
德國人造的機器,中國沒人會操作,怎麼辦?左宗棠採用福州船政局同樣的辦法,高薪聘請德國員工來,籤訂合同規定:德國員工一方面是織呢局的員工,同時也是中國工人的師傅,負責把整套技術傳授給中國工人,但他們與織呢局,是只有合同時限的純粹僱傭關係。
籌建工作全部到位後, 1880年9月16日,甘肅織呢總局正式開工生產。機器一天轟隆隆幹下來,可以產呢8匹。每匹長50尺、寬5尺,合40丈。投資生產後,核算成本,購置機器、運費、建造廠房、員工薪資全部加在一起,花費白銀超過1百萬兩。
左宗棠費盡心血建成的甘肅織呢總局,引領了中國西北辦洋務的潮流。在中國工業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對中國機器紡織業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