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念放下,剎那花開

2020-12-14 卍佛說

我們憤懣、抑鬱、抱憾,原因只是放不下。放不下遠離的人,放不下曾經的事,放不下不屬於自己的一切,放不下成敗,放不下榮辱。

當你很想擁有某人或某物時,就容易失去平常心,當心態沒放好時,往往越想得到越可能失去。但因種種原因卻得不到,於是你的內心便會掙扎,便會特別的痛苦,有時甚至會把這種痛苦轉化為恨。

心如何,人就如何,這個世界就如何,如果你的心是快樂的,那麼,你在哪裡都是快樂的,如果你的心是喜悅的,那麼,你做什麼都是喜悅的。有的人,總步履蹣跚,那是因為他們,心中裝了太多的心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完美無缺的選擇。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擁有碩果和繁花。不可能所有的好處都是你的。你要學會權衡利弊,學會放棄一些什麼,然後才可能得到些什麼。你要學會接受生命的殘缺和不完美,然後,心平氣和。因為,這就是人生。

一點點挫折,就讓你爬不起來,如果一兩句壞話,就讓你不能釋懷,如果動不動就討厭人,那你的胸懷就太小了。

不管你用何種方式生活,沒有人能夠停止向生命的終點行進的步伐。如果感到此時很辛苦,那告訴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請務必要堅持住,因為你正在走上坡路,走過去,你一定會有進步。

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的快,越想擁有的,不屬於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你若放下了熙熙攘攘的身外之物,心境將會豁然開朗,輕鬆自在。

放下執念,並不意味著從此無欲無求,而是卸下心裡過重的負擔和錯誤的執著。倉央嘉措說:「世上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不管遇到了什麼煩心事,都不要自己為難自己,無論發生多麼糟糕的事,都不要對生活失望,因為明天總會到來。

佛說:一念放下,剎那花開!

相關焦點

  • 佛說:嫋嫋塵緣,一切只在剎那間!
    佛說,煩惱即菩提,凡事不必執著妄念,懂得放下,方可釋然。人在旅途,無論處順境或逆境,都要學會冷暖自知,隨遇而安。 心一動,世間萬物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時或了。心一靜,浮蕩人生復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跡。
  • 佛說:活得自在的人,皆是想通了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
    所以佛說:若想活得自在,便要想通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01人生之苦,苦在執著世間事,人間情,最怕的就是人的執念。所以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念起一念滅,一念仙一念魔,一念生一念死,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放下,方得自在。執著是苦海,解脫是仙鄉。人生萬般苦,皆由執著來。世間人迷惑,事事貪著,以為是樂,名之為求,卻不知執念是苦,即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佛說:放下,便是擁有了(句句入心)
    放下,便是開始;捨棄,便是擁有,人生太匆忙,別懂得太晚。佛說:放下,便是擁有了。世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唯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放下,不是放棄,而是放下心中的執念,人,往往是執於一念,困於一念。
  • 學會放下!(好文)
    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的快,越想擁有的,不屬於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你若放下了,熙熙攘攘的身外之物,心境將會豁然開朗,輕鬆自在。放下執念,並不意味著從此無欲無求,而是卸下心裡過重的負擔和錯誤的執著。
  •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自在!
    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念之心能夠放下,萬事就會得到解脫與自在。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一種人生態度。當你緊握雙手時,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時,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時候我們緊握住雙手以為把想要的抓緊了,其實,握的越緊失去的越快。有時候,放下即擁有。
  •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生,一念舍,一念得,放下,便是自在。 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和心頭的惡念,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偏執,生命中,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學會放下。 感情的世界裡,面對一段變質的愛情,放手,轉身離開才是你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
  •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安家》佛系青年徐姑姑就靠它「收買人心」
    「一念之心能夠放下,萬事就會得到解脫與自在。」這就是「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的內涵,也就是說,凡事不糾結,才會快樂。在《安家》中,對這句話最有體會的,無疑要數徐姑姑了。1由羅晉、孫儷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安家》中,羅晉飾演的店長徐文昌人稱「徐姑姑」,是因為他是一個「佛系青年」。劇情剛開始的時候,做事雷厲風行的房似錦很是看不慣「窩窩囊囊」的他。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
    奈何橋怎度奈何一念地獄天堂一念人心惶惶斷腸人愁愁斷腸兩行怨淚淚兩行一念花開花落一念是非對錯我徒步走了十萬裡你卻說佛在心底佛說回頭是岸回頭卻無家可盼世間有浪子千萬誰想與親人分散佛說命由己造卻逃不過這天道生我何用沒能歡笑滅我不減狂傲佛說眾生平等我等了五百年整五百年的風霜雪月五百年的寒冷佛說放下屠刀
  • 為什麼說見佛自在生歡喜有無量功德?
    為什麼說見佛自在生歡喜有無量功德佛並不是傳說中的神靈,他是人生真理的探索者、發現者、傳播者。這個真理是什麼呢?就是心的覺悟。覺悟國土危脆,成住壞空,不可久住;覺悟人身四大苦空,諸行無常,剎那生滅。因為覺悟了,所以才能夠真正看破、放下,身心得大自在。佛是覺悟者,能夠見佛自在而心生歡喜,是迷而不失的初衷,是邁上覺悟的初階,這一念隨喜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因為你已經在福德田中,播下了智慧的種子,三世福基命位,必有靈苗增秀!
  • 佛說阿彌陀經析.170我們存在的狀態剎那剎那在變化,形成相續相
    原創 人間天 幻海迷局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經文:【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一念之間」,玉雕師刀下的善與惡!
    「一念之間」,玉雕師刀下的善與惡!佛祖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後發出的第一個感慨就是,天下眾生皆成佛道。他看到了眾生的本性無二無別。《華嚴經》中佛也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算了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當自己的期待對方不懂時,當你流淚對方不心疼時,當你委屈對方不理解時,當你傷心對方不體諒時,就只能用這三個字凝結的難以言說的心痛了結。我累了,我也懂了,算了吧!不在意你的人,你美若天仙有用嗎?不珍惜你的人,你傾其所有有用嗎?不喜歡你的人,你糾纏再久有用嗎?
  • 佛說:紅塵一夢,何須牽掛?需要看破的僅在一念之間
    人們常說「看破紅塵」,可紅塵一詞又有兩個意思,並不只是單純的用於某一方面。關於紅塵的第一個含義,是指繁華社會,鬧市街道上的飛塵。在東漢文學家班固的《西都賦》中一句「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的詩句,也是說紅塵有飛揚的塵埃之意,鬧市之所以有飛塵,那是因為繁華、熱鬧自然蓋不住。「綠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
  • 一念也無,才會當下,當下念淨,會學般若
    妙華嚴:放下執念,清心寡欲正常生活。不安心人天都做不好,就別想證阿羅漢了小同修:你如果不知道法門就不要亂指點。就說不知道就行了。妙華嚴:成佛也是一念之間的事。一念佛一念魔。覺迷的事情。小同修:你這話你是過來人嗎?就知道巴拉巴拉說。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善惡一念,三思而後行,生而為人,務必良善
    譯為佛說:在三界中修行的眾生,他們的言行身在於一心,從心而有相應的果報,換言之,芸芸眾生去「天堂」還是去「地獄」要看他的身口意行為。善念是天堂,惡念是地獄。這是佛家用來勸善懲惡,規勸修行眾生的佛語。這裡,還有一則佛家故事流傳,據說,一位好鬥的武士向一位禪師詢問天堂與地獄。
  • 佛說,人生有三個境界,放下最難
    若心能不動,則一切痛苦和不順自然消除,佛家說,人生有三個境界,第一、要勘破,第二、要放下,第三、得自在。苦諦揭示了人生一切皆苦的實相。為什麼一切皆苦?因為有無常的存在。所謂勘破我們要明白世事無常,一切皆我所用並非我所有,佛法告訴我們,生命的無常是無法迴避的,我們應該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為什麼一切皆無常?
  • 佛說:放下執念,萬般自在!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娑婆世界即是堪忍,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經歷苦難,不過苦多苦少罷了,依個人因緣福德而定。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放下執念,自會自在於心間。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誰又能幫你解脫呢?佛家言: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若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佛菩薩縱有千般慈悲、萬般神通,也改變不了每個人的因果業力,也無法頂替你去修行。
  • 《金剛經》:一念起,一念滅,緣起緣滅,該放下時就要放下
    一念起,一念滅,緣起緣滅,該放手時就放手,該拿起時就拿起。人的一生要說很長也很長,但是要說很短,真的也很短。但是我認為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沒有多少時間給你浪費,也沒有多少時間給你去後悔。更沒有多少時間讓你帶著執念活下去,所以,放下才是人生輕鬆自在的關鍵,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 佛教:佛前許願,有2不求,很多人不知道
    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學習佛學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佛教有句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不應,必有緣由。」從佛法義理上來講,有求必應的方法很簡單,就一句話,只要業障消除,就有求必應。但是消除業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萬人之中難得有一人,能把業障徹底消除。
  •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下集
    但是眾生為什麼會一再的造業呢?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常住眾生的覺知心中,所以眾生在受業報的過程裡面會不斷的起惑造業,所以就必須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苦。這也就是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