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普法】民法典知識(九):建議收藏!民法典裡各年齡段法律權利...

2021-01-10 澎湃新聞

《民法典》實施後,法律年齡隨之改變,當我們從一個受精卵那天起,按下年齡的計時器,我們的故事就計時開始了。其實,法律也和年齡一樣,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0歲以下

胎兒還不能稱做法律上的「人」,法律只認可其為「胎兒」。儘管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但仍然具有法律意義。

《民法典》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另外,為體現對「胎兒」特別保護,我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孕婦不適用死刑和治安拘留。

0-1歲

0-1歲——父親不能隨便離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二條規定:1周歲以內,嬰兒的父親不得向母親提出離婚,但母親提出離婚或者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父親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1-6歲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一歲以下的小孩為嬰兒,一歲以上不滿六歲的為幼兒,六歲以上不滿十四歲的為兒童。為了嬰兒的利益,哺乳自己不滿一歲的嬰兒的婦女,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不適用治安拘留。

6-7歲

第五條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入學。」由此看來,六歲是一個人開始行使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法定起點時間。

另外,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4條的規定:「學齡前兒童在道路上行走,須有對其負有管理、保護職責的人帶領。」據此,未滿六歲的幼兒,尚不能單獨在街道上或者公路上行走。

8歲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為未成年人,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規定,8歲是一個很重要的年齡分界線,把未成年人分成兩個階段:8歲前為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歲以後,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12歲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滿12歲的人可以合法地騎自行車、三輪車上路了。也就是說,年齡未滿12歲的小孩在道路上騎車是違法的,否則一旦發生事故,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此希望家長要負起監護責任,不要讓未滿12歲的孩子騎車出行。

因此,未滿12周歲,共享單車可不要隨便騎哦!

14-16歲

14歲是一個十分重要也很危險的年齡。因為從這一歲數開始,人們將可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行政法、刑法上的責任。

根據《刑法》第十七條規定,14—16歲屬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4歲也是法律對部分人嚴格保護的一個年齡界限。刑法規定,十四歲以下的女性兒童為幼女,與幼女發生性行為,無論幼女是否同意,均成立姦淫幼女犯罪,應當以強姦論從重處罰;同時無論男女,只要是未滿十四歲均可成為拐騙兒童罪的對象和拐賣兒童罪的對象。由於刑法只規定了拐騙兒童罪、拐賣兒童罪和拐賣婦女罪,所以,拐騙十四歲以上的人或者拐賣十四歲以上的男性人,都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14—16歲的未成年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不執行治安拘留處罰。詢問不滿16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

16-18歲

這個年齡段具有與14—16具有幾乎同等重要的法律意義。

因為從這一年齡開始,人開始有了勞動的權利,法律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

可另外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年滿十六周歲,可以駕駛電動車自行車或殘疾人機動輪椅車上道行駛。

《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已滿16歲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初次違反治安管理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18歲

到了18歲這個年齡,就屬於成年人了。享有廣泛的公民權利: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權參與國家管理,擔任公職和社會職務的資格(包括擔任警察、律師、公務員),辦理公司、企業。於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滿十八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徵集服現役。

《民法典》第十七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20-22歲

根據《民法典》1047條規定,從20歲開始,女性獲得了結婚的權利能力。在婚姻領域,男性比女性要遲兩年到22歲才獲得結婚的權利能力。未達法定婚齡,無論男女,以夫妻名義同居者,無論是還舉辦過婚禮,或者通過弄虛作假騙取了結婚登記,均不能獲得合法婚姻的效力。同時國家鼓勵晚婚,超過法定結婚年齡2年後結婚的屬晚婚。

23歲

如果你事先已從法學院校及其他大學畢業並獲得了相應的學歷,並通過司法資格考試,你可能被任命為法官或者檢察官。當然你還必須同時具備其他條件,如具有中國國籍、擁護中國憲法、身體健康等(見《檢察官法》和《法官法》規定)。

25歲

《公證法》規定,凡具備一定條件,並年滿25歲——65歲的公民可以擔任公證員。

45歲

如果你有志報國、為全國人民效力,並且具備相應的條件,通過法定的程序,此時,你有資格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憲法》第七十九條規定)。

55-60歲

除非另有規定,女性公務員到了這個年齡,就該退休了(《公務員法》規定)。而男性公務員可以比女性多幹五年。

另外,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60歲以上的為老年人,在我們的社會溫暖的大家庭中,應該得到特別優待和尊敬,因為尊敬他們,就是尊敬我們自己,任何人都會老。對老年人各地制定了許多優待措施,如規定老年人可以免費乘坐城市公交車、地鐵,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公園應免費向老年人開放等。

60-75歲

這個年齡若發生交通事故致殘或死亡,殘疾賠償金及死亡賠償金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

60歲以後命越來越不值錢了!!!(這是法律規定的)。

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 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75歲以上發生人身傷害事故致殘或死亡的,相應的賠償金按5年計算。

另外《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對年滿70歲以上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不執行治安拘留處罰。

死亡

財產被繼承

去世以後,生前的財產若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將按照《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按照以下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既沒有第一順位的繼承人,也沒有第二順位的繼承人,財產被宣告為無主財產後,收歸國家或集體所有!

特別注意:在2020年12月31日前侄子、外甥等均不是法定繼承人!!!

(不過!《民法典》實施後,侄子、外甥均可代位繼承!!!)

另外,你若不想讓辛辛苦苦掙來財產死後變成兒子、兒媳婦或女兒、女婿的共有財產,你也得立遺囑,明確所有財產只歸兒子或女兒個人所有,否則繼承後即變為共有財產啦!!!

來源:中國普法、廣東普法

原標題:《【微普法】民法典知識(九):建議收藏!民法典裡各年齡段法律權利義務對照表來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建議收藏!民法典裡各年齡段法律權利義務對照表來了
    《民法典》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另外,為體現對「胎兒」特別保護,我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孕婦不適用死刑和治安拘留。
  • 【微普法】民法典知識(六):超全!民法典頒布後,各個年齡段法律權利...
    0歲以下 胎兒還不能稱做法律上的「人」,法律只認可其為「胎兒」。儘管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但仍然具有法律意義。 《民法典》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 旅遊糾紛怎麼辦,民法典裡找答案。
    10.10民法典旅遊糾紛怎麼辦,民法典裡找答案。民法典對人格權的後一款規定說的就是一般人格權,所謂的這種一般人格權就是現在的現行法律尚未對一些應當保護的人格利益作出規定的時候,當事人就可以適用一般人格權來加以保護。大理店員罵遊客的事情,侵害的就是典型的遊客的人格尊嚴,是一種典型的侵權行為。
  • 【微普法】民法典亮點及解讀(四)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嗎 民法典...
    【微普法】民法典亮點及解讀(四)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嗎 民法典:安排!民法典亮點及解讀(四)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嗎?民法典:安排!你是想「笑死」我然後繼承我的花唄嗎?這本是網絡上的一句玩笑話但現在看來也不完全是調侃,為何?
  • 懷寧縣婦聯邀您走進「微普法小課堂」——民法典篇(五)
    懷寧縣婦聯邀您走進「微普法小課堂」——民法典篇(五) 2020-08-10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利明:民法典開啟權利保護的新時代(附民法典草案全文))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姓「民」,意味著它以民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訴求,最大化地謀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權利,這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可以說,民法典是私權保障的宣言書,其頒布標誌著一個權利保護的嶄新時代的到來。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保障為核心,圍繞著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而展開。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2020-10-15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來了 丨《民法典》對婚內女性權利的保護
    一時間,作為一名已婚女性,如何在婚姻內充分保障自己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幸運的是,《民法典》為我們提供了答案。一方面,《民法典》在總則以及婚姻家庭編中反覆強調了婚姻制度上的男女平等、家庭地位中的夫妻平等。
  • 【綏芬河法院微普法】不盡孝者少分或不分遺產!看看首批民法典司法...
    【綏芬河法院微普法】不盡孝者少分或不分遺產!2021年1月1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已全面完成了591件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修改制定了一批與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釋和規範性文件。
  • 冊亨者樓中學開展民法典知識競答活動
    內容摘要:近日,冊亨縣者樓中學通過微信平臺組織開展了「民法典知識競答」活動,該校全體教師參加了活動。中國黔西南訊 (特約記者 邢祖性) 近日,冊亨縣者樓中學通過微信平臺組織開展了「民法典知識競答」活動,該校全體教師參加了活動。
  • 一部民法典到底有多重要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民法典重在保護公民的私權利益,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商貿合同籤訂、公司設立,小到公民名譽權、借貸糾紛,都能在民法典裡找到處理的法律依據。可以說,一部民法典對於規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促進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一章基本規定,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相較於《民法通則》,民法典將「公民、法人」綜合為「民事主體」,不僅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擴大到非法人組織,而且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的「公民」改為「自然人」。同時將「民事權益」具體為「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
  •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中國民法制度將迎新時代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在即,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中國民法典呼之欲出。我國的民法制度也將迎來民法典時代。一部民法典,提升一個國家的治理水平。中國民法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座「大廈」的重要支柱,必將為法治中國建設築牢根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 王利明:民法典姓「民」
    對於民法數十年來的發展,王利明感嘆:學者研究法律的所有出發點,應是為了實現人文關懷,保障人的自由、平等和尊嚴。「我畢生研究民法,在我看來,民法的終極價值就是對人的關懷。這種終極價值在新誕生的民法典裡顯露無遺。」王利明告訴記者。
  • 民法典小知識
    民法典小知識 2020-10-15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會人員建議正確處理多重關係
    如果說,民法總則作為骨架,是對民事法律制度一般性和共性問題的提取和歸納,那麼,各分編則是血肉,是對民事法律制度各類情況的具體規範。根據我國民法典編纂「兩步走」的工作安排,繼2017年民法總則通過走完「第一步」之後,上月底,民法典編纂「第二步」正式邁開,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共六編,1034條,自9月6日起在中國人大網全文公布。
  • 「旅遊糾紛怎麼辦,民法典裡找答案」景區裡不買東西被店員辱罵,該怎麼維權?
    國慶長假特別節目《旅遊糾紛怎麼辦,民法典裡找答案》,邀請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為您解讀:景區裡不買東西被店員辱罵,該怎麼維權?店員的表態是對遊客人格的一種貶損,按照我們國家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定,民事主體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同時還規定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的人格利益。
  • 法官宣講民法典|仇奎:民法,守護我們一生的法律
    法官宣講民法典編者按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誕生,幾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國民法典」夢想終於實現,這是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民法典,是百姓權利的宣言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規則 權利 守法」富源法院民法典進校園
    民法典進校園|法在心中 「典」亮人生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希望,同時青少年又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加強青少年的民法典教育,是切實實施民法典的重要內容。對於青少年來說,不僅要懂得民法典的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養成法治理念,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實施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實施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2020-09-23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