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夜話】學會聆聽,別讓你對孩子的愛「跑偏」了
親子溝通,聆聽是基礎,理解是紐帶。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更多時候,我們習慣了用大人的思維去理解孩子,或者用人大人的邏輯去要求孩子理解,因為我們都忘了自己孩童時代是怎麼思考問題的。總覺得,你這孩子怎麼那麼執拗,怎麼那麼不懂事,怎麼那麼說不通,怎麼那麼不可理喻……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最後的結局是大人崩潰發火,孩子被大人恐嚇住,不得不帶著滿腔的委屈和不解屈從於大人的權威。
-
做好父母並不難,學會「接發球」式互動,讓你的親子時間寓教於樂
只有注意孩子的「發球」,我們才能了解孩子的能力、興趣和需要,從而鼓勵孩子去探索,從而加強親子之間的紐帶。、輕柔的話語、安慰與認可……都是讓我們「接球」時無往不勝的「利器」。說出孩子關注的東西在「接球」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出他所看到的事物
-
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要學會放手讓我們的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不僅僅可以讓孩子擁有無比歡樂的童年,還可以讓孩子的未來擁有更多可能。, 父母對孩子所有的希望,可以給予他們的看法,然而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思,準許孩子自己表達,學會傾聽和理解,從而也要慢慢珍惜孩子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過程,孩子是上天送給家長最美好的禮物,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將來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關鍵就取決於家長怎麼樣的教育。
-
「護士節」聆聽愛的寄語
「護士節」聆聽愛的寄語 2020-05-14 0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棉花糖「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共度美好親子時光?
」:過于堅定型、過於溫柔型、溫柔而堅定型。如果父母對於孩子過於嚴厲,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對抗等負面情緒,甚至會學會撒謊,不利於責任感、自律意識的形成。開開老師指出,尊重才是良好親子溝通的核心。開開老師支招:「愛
-
別讓買禮物的好意,成為親子關係的「傷口」
真心換「切心」緣由,可能來自於孩子心底的意見需求沒有被採納。禮輕情意重,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重視。小麗看起來有點悶悶不樂。「怎麼了」我問她。她沒回答我。我注意到她腳上穿著嶄新的鞋子。「欸?你穿新鞋了!」但她的臉上並沒有出現穿新鞋的雀躍或得意,相反地,卻是一抹落寞。
-
「感謝聆聽」英文該怎麼說? 8種用法一次學會
報告完之後,大家都會說「謝謝聆聽」,但英文該怎麼說才正確呢?從高中、大學、甚至到職場上,都不乏有上臺報告的機會,報告完大家總是會說: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但這個說法正確嗎?是最自然的講法嗎?我們來一探究竟。
-
「老司機」開車總跑偏,背後竟是這個原因……
瀋陽的易先生今年 46 歲,是一個有 20 多年駕齡的「老司機」。但他心裡知道自己開車有一個「毛病」,就是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車開跑偏了,讓他一度以為是自己的手出現了問題。
-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棉花糖走進EF英孚春申路校區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希望能用情商傳遞愛,讓自己和孩子們、家長們彼此共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和孩子溝通,周常輝老師創新性地提出了「兩步傾聽法」:用心聆聽孩子的情緒與想法,並通過一系列啟發式的問題
-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青春期下半場的親子轉骨秘笈 孩子不如你的期待,很正常!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炮;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
父母對孩子最深情的愛從聆聽開始
培訓如何無條件的愛孩子。愛因斯坦說,只有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只有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鑄就孩子高水平的自尊和健全的心理人格。而無條件的愛孩子的前提則是學會用心聆聽。
-
孩子老是「有聽沒有到」,試試這一招
不過,她在美國有線電視網( CNN )分享,在一次小夜遊中,找到讓孩子「聽見」的秘密。,打算讓他聽聽夜晚的聲音,透過聲音認識世界,這是國外開始流行的「聆聽散步」( listening walk )。都讓孩子主導,更別像在做學習單一樣,事先規定好一路要聽到什麼「成果」。
-
有「自我」的父母,不會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英國心理學家Silvia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教小寶寶學會獨立,可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了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獨自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若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全世界,當孩子不在身邊了,父母的世界也就跟著全塌了。
-
掌握3個聆聽的步驟,讓孩子理解意思
掌握住這3個積極聆聽的小步驟,讓孩子們理解家長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積極聆聽是建立長久友愛關係的必要技巧。這項技巧要求你要投入溝通過程當中,並且覺察自己的聆聽阻礙(McKay, Davis, and Fanning, 1995)。當你積極聆聽時,你不僅能接收到對方在說的事情,同時也會透過話語、肢體語言和眼神接觸來回應,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
-
讓孩子學會「捍衛」,學會愛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婆婆強迫兒子分享,不正是告訴他:「我是可以隨便被侵犯的……」一想到這,我趕緊上前,撫摸著兒子的頭,對他說:「如果你不願意跟別人分享你的玩具,你可以拒絕!」兒子聽後,像被鼓舞了一樣,自信滿滿地跑過去從小女孩手裡拿回了自己的玩具。
-
答辯結束頁別再寫「謝謝聆聽」了!
其實,「聆聽」這個詞,用、錯、了!所以,「聆聽」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敬辭,演講者自己用「感謝聆聽」,就意味著把自己放在長者、尊者的位置。如果你答辯的時候,導師正好知道這個詞的含義.對著導師說「感謝聆聽」有問題,換成「感謝傾聽」就沒問題了。傾聽,指細心的聽取,一般表示上級聽取下級的意見、報告等。
-
「親子育兒」如何有效地安排親子閱讀時間
孩子看書的時間關於親子閱讀我一直建議將繪本放在家中的每一個房間。繪本中所展現的多彩世界對孩子有著無限的吸引力,讓孩子隨時能看到書,隨時去看書更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要記住,閱讀時間並不是死規定,要根據孩子的專注情況而定,對於愛閱讀的孩子可能一小時都不夠,而對於剛開始親子閱讀的幼兒來說,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繪本的內容,看個2、3分鐘興趣就會轉移,這時候不要強行讓孩子繼續看書,這樣只會讓孩子對閱讀產生牴觸心理,而是要堅持每天的閱讀,讓孩子習慣閱讀增加興趣,從而延長閱讀時間。
-
」給另一半差評,就是在孩子心裡「扎刀子」
她老公看到後,當著女兒的面,皺著眉嘀咕道:「廢物一樣,毛手毛腳的,你可別把孩子也帶成這樣!」餘婧很委屈:「怎麼老說人『廢物』?我又不是故意的。」女兒才7歲,大概是心疼她了,過來抱緊她,眼角紅紅的。媽媽止不住地對孩子抱怨:「你那個臭爸爸怎麼還沒到?」「他辦事也太拖拉了,真是讓人不省心……」 男孩本來就精神不佳,聽到媽媽「夾槍帶棒」地數落著爸爸,沒有搭腔。 後來,男孩爸爸到了,媽媽繼續埋怨爸爸。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沉默,不愛說話,沒有勇氣自我表達,甚至說「我沒有名字」。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嗎?其實孩子想表達是「我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不知道要成為什麼人,可以有什麼目標。孩子,成為了大人實現某種理想的工具。另一種雞娃代表是那些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的父母。尤其是在近期國家發布了新政策之後:繼體育納入中考後,音樂美術也將正式納入中考成績。
-
孩子「叛逆」不服管?一招進階「高段位」父母
」「現在的孩子管不得,一管就跟我反!」這股「起床氣」一併延續到了早餐桌上——小雷一會摔筷子,一會使勁放碗,早飯也沒扒拉幾口。見自己一早辛苦忙活的成果被兒子各種嫌棄、糟蹋,加之小雷時不時做出各種破壞「舉動」,早已令張舒怒火中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