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最深情的愛從聆聽開始

2020-08-28 i芒果兔子

應邀去朋友家做客,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已經4個多月沒有見面了。

一見面,朋友就向我倒起了苦水。

朋友是長期居家辦公的,這幾個月和孩子每分每秒的同處一室,讓她崩潰到了極點。

家裡每天都是雞飛狗跳,歇斯底裡。甚至有時,動用武行!

孩子越鬧,她就越生氣;她越生氣,孩子就越鬧。已經成了惡性循環。

就在此時,她的女兒在另一間房子裡喊媽媽,朋友不耐煩的回應引來了小女孩暴風式的哭泣。

我很驚訝朋友的反應,因為她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她的狀態,比起上次我來的時候似乎又差了一些。

父母是唯一一個不需要持證上崗的角色,但卻也是最需要培訓的角色。

培訓如何無條件的愛孩子。

愛因斯坦說,只有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

只有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鑄就孩子高水平的自尊和健全的心理人格。

而無條件的愛孩子的前提則是學會用心聆聽。

1.每一個哭鬧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願聆聽的家長

聆聽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都聲稱自己在聆聽。

但實際上他們的注意力分散,根本沒注意聽孩子在說什麼。

還有些父母將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上的不快,將這些「忙」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父母們經常不等孩子說完,就極不耐煩的說出自己過往的經驗和感受,完全不顧孩子內心的想法和訴求,更不知道孩子們的焦慮何在。

家長們要麼敷衍了事,要麼乾脆充耳不聞,不理不睬。尤其是壓力過大的父母。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小孩子不愁吃,不愁喝,哪來的煩惱。

長期拒絕聆聽,會讓孩子認為聆聽不重要,認為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也不重要。

孩子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那些隱藏的情感,無處宣洩內心壓抑的憤怒、悲傷與不安。於是,孩子們只有把這種情緒掩蓋起來,不再交流。

人的內心,一旦封閉,就很難再打開了。

知乎上有個話題---為什麼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聽孩子說話?



下面的回答都是討論孩子們為什麼這麼聒噪,甚至有人說孩子太可怕了。

但是問題真的是出在孩子身上嗎?

明顯不是!

孩子們對著父母的喋喋不休和無數個為什麼,更多的心理原因是因為他打心裡相信和依賴眼前最愛的爸爸媽媽。

但父母的拒絕聆聽,卻讓孩子們慢慢關閉了交流的欲望。當他們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環境當中時,親子關係也會隨著時間逐漸降至冰點。

不要責怪孩子們不聽話,這是因為作為父母的我們從沒有認認真真的聆聽過孩子的語言。

之前看過一個很震撼的新聞。

一個被拋棄的唐氏綜合症孩子,在4歲半之前幾乎不會說話。後來她被一對夫妻收養,在夫妻兩個耐心的陪伴下,4歲半之前還不會說話的她,在半年之內可以聽懂日常的對話,並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

夫妻倆堅持聆聽,不管她表達的如何,都鼓勵她說下去,並積極回應。

終於,她也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樣背起小書包,跟家人擁抱後去上學。

她甚至學起了遊泳,雖然學會每一個動作的時間會比別的孩子久一點。



但這一切對於唐氏綜合症的孩子來說,是多麼驚人的變化。

聆聽,讓小女孩感受到了被愛包圍的感覺。

她開始明白媽媽愛他,在乎她,關心她超過一切。

而這份愛也在歲月中沉澱,成為了孩子最堅硬的護甲。

2.2點做到如何聆聽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父母們在用心聆聽的這條路上也要越挫越勇才對。

讓我們自己充滿耐心吧。

不要讓我們的情緒左右了我們的大腦。

你如何理解、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情必定會影響到你理解孩子的方式。

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到事事聽話呢?

耐心的威力是巨大的,尤其是當孩子們情緒低落的時候。

在《媽媽是超人》裡有一期,任務要求孩子們去義賣玩具。嗯哼對於這個任務及其抗拒,作為媽媽的霍思燕沒有逼著嗯哼做出選擇,而是耐心的聽完嗯哼抗拒任務的理由。

在她明白孩子的想法以及背後的原因後,再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後的結局是嗯哼不僅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也更加信任和愛媽媽。



因為媽媽的耐心,讓他有自己表達想法和決定的機會。

所以耐心是聆聽的第一步和必要條件。

沒有耐心,其他的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接下來,請以理解為目的去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說道,聆聽的能力對於情感引導至關重要。

因為聽得清楚明白,才能給出正確的回應。

史蒂芬柯維的「移情聆聽」理論也說,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從說話者的這個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用情感和理智去理解對方。

孩子們有時會詞不達意,有時會繞著彎說話。仔細聽聽孩子們稚嫩的語言,你會發現童言無忌的孩子們也會有不為人知的小煩惱。

愛他們,就好好聽他們說話!

除了用耳朵去聽,還需要用眼睛去觀察孩子,最好可以蹲下來和他視線齊平,以便可以和孩子進行眼神交流,讓孩子知道此刻你正在專心致志地關注著他。

只有讓孩子們內心的小宇宙豐富明亮,他們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只有讓孩子們知道他們在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他們才會給出同樣溫暖的回饋。


寫在最後:

《少有人有的路》書中說:真正的傾聽,不論時間多麼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他需要傾聽者做到全神貫注。父母應該把別的事放在一邊,真正全心關注孩子說的內容。

育兒是世界上永遠無法辭掉的工作,而孩子正是我們的「工作核心」。

愛一個人的最高表現就是聆聽。

更何況,那個人是你最深愛的孩子。

相關焦點

  •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天生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天生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感情、如何理性地去愛孩子,卻是需要所有的父母學習和重視的。我們對孩子的愛有很多方式,但請記住要表達出來!比如日常生活中,寶爸寶媽們可以通過這些形式,來表達我們的愛,也更能讓孩子深刻感受我們的溫暖,培養出有「愛」的孩子。
  • 父母對孩子的是愛?還是礙?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生活中的重心已開始偏移。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生活中的重心已開始偏移。這時候父母的愛已逐漸開始成為&34;影片《就一次》中,一個小女孩因為想吃冰淇淋,而讓媽媽已手指做為代價。
  • 《愛在最深切的關頭》:不管距離有多遠,父母對孩子的愛總不變
    現在自己做了母親,現在我們在異鄉打拼,再次回憶起外婆數日曆的那個畫面,突然讀懂了那些摺疊頁碼的意義,讀懂了那種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和牽掛的心。共112封,紙短情長,每一封信都飽含著他們對孩子深深的愛,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對信那頭的兒子最深切的關懷,從工作到生活,談藝術到處事,縱然有千裡之隔,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誨卻躍然於信件之中。在那個車慢馬也慢的年代,遠隔重洋,每一筆每一畫的背後承載的是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思念和沉甸甸的愛。
  •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希望,父母對孩子,除了單純的愛護,難免會有其他的表達。比如,孩子驕傲了,我們的愛要告誡他,千萬不要驕傲自滿啊。比如,孩子失敗了,我們的愛總想告訴他,堅強和堅持最重要。比如,孩子沉迷手機了,我們的愛就會警示他,趕快放下手機,這樣對眼睛不好,對學習不好。新聞中,孩子上課看手機,媽媽的愛讓她沒收了幹擾她學習的手機。我想,無容置疑,即使只是隔著屏幕,看到那幾行字,每個做媽媽和爸爸的家長,都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這個孩子媽媽對孩子的愛。這樣的行動,作為成人來說,甚至是非常普通平常的。
  • 這「四種愛」最傷孩子,希望父母對孩子遠離這四種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那麼這樣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真正的愛。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建立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強制性的控制,從而讓孩子順從自己的意見或想法,那麼這樣的愛無疑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因此,很多時候,在父母看來,自己這樣做就是是為了孩子好,卻不沒有想到這樣做會傷害到孩子。
  • 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要學會放手讓我們的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不僅僅可以讓孩子擁有無比歡樂的童年,還可以讓孩子的未來擁有更多可能。父母應給孩子選擇權在你的潛意識裡,對父母的恨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並沒有給你太多的選擇權
  • 對孩子來說,最珍貴的愛是什麼?
    其實,對孩子來說,最深的愛,其中最重要一點的就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每天都能夠聽到父母的聲音、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早上醒過來的時候不孤單、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害怕,在父母的愛的陪伴下成長。,同時,父母還應該關注陪伴中表達愛。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的很多生活習慣和特質,都會在無意之間悄無聲息地去影響孩子,像小孩學習抽菸、穿大人的鞋、化妝等等。所以有人說「孩子是白紙,父母則是第一個作畫的人」,這也凸顯了原生家庭裡面父母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在對孩子進行調查中,問他們最討厭父母什麼,他們說最討厭父母嘮叨。不要成為一個嘮叨的父母是對自己的第一要求。我們常常因為愛孩子,就變得擔心、焦慮。因為害怕孩子做不好,所以一遍一遍地叮囑,只要孩子停下來你就焦慮。其實此時此刻你傳達的不是愛,是一種要求和擔心。
  • 愛孩子?父母要先從這一步開始
    1愛放「狠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這種辱罵、諷刺孩子的「軟暴力」在家庭中很常見,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甚至更嚴重,影響也更深刻。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孩子最先感到的是父母的情緒。當父母有情緒時,理性腦無法工作,說出的話自然是沒有經過思考的。無論家長有多麼深情的良苦用心以及多少育兒的道理,孩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情緒已經擾亂了孩子的心緒。這是由孩子的心智發展特性決定的。
  • 父母對孩子的最壞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心理學大師榮格有句話說得很好: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這句話中的含義很深,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1、父母情感對孩子的未來情感的影響我們常說一個有愛的家庭對孩子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關係
  • 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更無暇
    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偉大,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更無私和純潔,無論你怎麼打他怎麼罵他,他還是會拉著你的手叫媽媽,媽媽,但是大人卻做不到。至於青春期的叛逆和離家出走,也許是他們在從小到大的生活中早已遍體鱗傷,或者是因為經常被父母或者一方打罵,或者是因為事無巨細的嘮叨,或者是青春期無法解開的心結又無人訴說,或者是因為你一直就沒有走進過他的心裡真正了解過她/他......
  • 縱使對孩子有千般的愛,也要用對方式
    每個父母都深愛著孩子,都對孩子寄予最美好的願望,都希望能將最好的事物最好的經驗都教給孩子,幫助他們去開創美好的未來。你若問這個世上有那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有那個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嗎,都愛,是吧,父母愛孩子甚至願意付出一切,可是,遇到孩子不聽話、叛逆、不理解自己等問題時,就難免各種氣氛緊張、矛盾衝突。
  • 女人的愛,哪個年齡段最深情?遇一人就會愛一生
    年齡再大一點以後,開始談婚論嫁,受現實因素影響,女人的愛有了取捨,感情並不純粹。 那女人究竟在哪個年齡段,才最深情呢? 真正深情的愛,必須在現實裡摸爬滾打後,才更堅實,更厚重。
  • 什麼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正如斯科特·派克所說的一樣,我要給兒子無條件又理智的愛。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要父母學會自省,又不能拿權威對孩子施壓。否則,孩子不但不能健康快樂成長,還會適得其反,他會越來越遠離父母的期望。但,嚴慈並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父母又該如何做?在這裡,根據我和兒子的鬥智鬥勇,我總結了兩點。第一,不要帶著情緒教育孩子。
  • 從父母愛的點滴開始,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從小寶寶降臨到這個世界上,對有幸成為其父母的人來說,是上天賜予的厚愛。爸媽們每天都應該,仿佛孩子能聽懂話似的,對著自己的寶寶訴說心聲。 當兒子能夠聽懂話了,我會不厭其煩的告訴他,「你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孩子,你是最棒的!」「你是男孩子,男孩子將來要頂天立地,一定要堅強。」結果這句話在後來孩子打預防針時用上了。。。 記得,在注射前,當護士阿姨用棉籤,擦他的胳膊消毒時,只見我的小兒子,自己閉上眼睛咬著牙,嘴裡還不斷地念叨著:要堅強!要堅強!地鼓勵自己。果然打針時一聲也沒有哭!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而他這樣的行為就如賴佩霞老師說的那樣,滿嘴說愛,卻又面目猙獰。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孩子雖已有十來歲,卻也不敢反抗,因為他知道畢竟是自己有錯在先。父母也沒有完全不允許他玩,只是希望他玩起遊戲來時能有個度,最起碼不能幾天幾夜,不吃不喝的玩。
  • 一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在與一些父母接觸的時候,不少的父母都說到自己的脾氣問題。她們說自己也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然而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內心就像是一個暴躁的野獸,自己完全無法控制自己。她們也想過改,但是就改不了。其實並非是她們改不了,而是因為她們還不夠痛。之前曾看到過一個帖子,講到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
  • 從今天開始,多對孩子說「我愛你」
    所以她成績下降了,開始變成了差生,跟學校外面的小混混在一起。「你知道對於我來說,世界上最難得到的東西是什麼嗎?是媽媽的一句我愛你,我從來沒有從她嘴裡聽到過。」我沉默良久,我也沒有聽媽媽說過我愛你,和她不同的是,我的媽媽在用行動告訴我,她愛我。而她的媽媽找錯了方式去愛她。語言,可以變成一把鋒利的刀,刀刀刺人傷口不能癒合。
  • 父母對孩子說的這三句話,是「最毒的藥」
    一個孩子人生的轉折,或許僅僅是從一句話開始的。即使父母再愛孩子,只要對他們使用了語言虐待,那麼孩子感受到是來自父母的傷害。有智慧的父母,會愛孩子,更加懂得無論如何,都不該對孩子說這3句話。父母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時刻生活在被愛遺棄的恐懼中,無法構建起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也就無法發展出自尊自愛和自信的人格。相反,這有可能會使孩子形成低自尊的性格,對自己、父母和世界都失去信任,開始厭學,甚至自我放棄。
  • 父母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欲與專制權,學會角色互換,孩子更愛父母
    孩子更加容易被父母當成是自己的一種私產,而父母們享受著這種不平等的權利關係。孩子喜歡當父母是想要感受一種控制他人的樂趣。「你不許吃零食!」「你快去睡覺!」這種控制感和支配慾讓孩子很著迷。孩子一直受父母的掌控,當角色互換時,孩子有了更多的主動權。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