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從人身邊經過,總有像是颳了陣風的感覺;他說話時,語速比較快,總是能切中問題的精髓,開門見山尋求解決方案;他戴著銀色框架眼鏡,時常穿藏藍色的西裝和棕色的皮鞋在北京、蘇州、上海、廣州的機場、火車站出現,趕往一個又一個的會場,出席一場又一場的會議。他做起事來,給人的感覺,總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有使不完的勁兒,帶領著團隊一起往前衝的拼搏力量,他就是中博教育CEO——陳鋒。
圖為中博教育CEO陳鋒
重返財經教育 只為心中那抹情懷
陳鋒與教育是有緣的,他大學畢業後獲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執鞭講臺。1998年,陳鋒從蘇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畢業,就任素有「千年學府」之稱的蘇州中學。由於高中「周而復始」的從新生班到畢業班的循環體制,很容易讓青年教師產生一種蹉跎時光的感覺。在送走了一屆學生之後,陳鋒開始積極準備研究生考試,因為他並不甘於做一輩子的中學老師。蘇州中學校長倪振民對陳鋒的選擇感到十分惋惜,極力挽留說道:「你是自從有蘇州中學這塊牌子以來,第一個主動離開的人」。但倪振民也知道,這位年輕人有著宏遠的理想,敢於砸破「鐵飯碗」的陳鋒反而獲得了校長的欣賞與傾佩。
2002年陳鋒順利通過了研究生考試,並於同年秋天來到中國最頂級的學府——北京大學,就讀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三年的研究生生涯,開闊了陳鋒的視野,同時也令他對教育行業產生反思萌芽。
研究生畢業後,陳鋒再次選擇進入教育行業,與6年前的那次選擇相比,他沒再進入體制內,而是把目光投入了方興未艾的「私立學校」。2005年陳鋒開始籌建東吳學院,並出任執行院長,年過而立的他在教育行業浸潤多年,心中始終有一個不斷探索的夢想。
陳鋒第一次與ACCA結緣始於其創業公司蘇州天元教育和中博教育、蘇州大學的一次親密合作。當時,已是蘇州大學戰略合作夥伴的中博教育在蘇大開設ACCA課程,學生在修滿學分後,可以獲得牛津布魯克大學的學士學位及ACCA資格證書。如此優厚的「條件」吸引了不少學生報名。後來,由於辦學的成功,這種學科創新的模式被蘇大採納,升級為全日制班級。那一屆學生多數擁有良好的前景——有3人去了英國攻讀碩士學位,還有一些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從事財經財會方面的工作。
陳鋒與同事在對接相關工作事項,徵詢項目進程。
也就是在這期間,陳鋒與中博教育產生交集。2006年,創業第2年的毛金明在這一年認識了他。2009年,正在經歷著每一位創業者幾乎都會遭遇「煎熬期」的毛金明獲得了陳鋒的慷慨相助。時至今日,毛金明對陳鋒的那次傾囊相助仍舊念念不忘,而陳鋒並沒有記掛在心。後來,陳鋒去了國內某知名地產公司,負責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直至2014年,經毛金明赴山東「三顧茅廬」,陳鋒才重新回歸教育行業,並於同年加盟中博教育。後來,陳鋒在回憶為什麼在地產行業最為輝煌的年份來到中博教育重執教鞭時表示:「我始終認為我最快樂的時候是在講臺。」陳鋒說出這席話時他並不知道,這種對講臺的依戀是他內心始終割捨不斷的「教育情懷」。
力推「標準化」管理 推進集團「現代化」
陳鋒入職中博教育的時候,是公司歷經發展最為快速的時期。在創業第十年的時候,毛金明發現,一方面奔波於教學講學,一方面還要管理呈幾何倍數模式增長的業務體系,他既喜又憂。陳鋒的到來,無疑是為中博教育添了一員「猛將」。
在陳鋒的帶領下,中博教育推動國內、國際知名企業戰略合作及學術交流日益頻繁。
由於陳鋒有著十分豐富的辦學、教學經驗,他在入職中博教育之初負責公司華東區的高校合作開發工作。那時候,陳鋒從地產行業回歸教育行業不久,一方面有一線教學任務,另一方面還要往返穿梭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諸多高校。也許是從嚴謹繁瑣的地產項目工作中「解脫」出來,陳鋒在高校合作開發方面的工作幹得是「如魚得水」。2014年夏,毛金明在杭州為某銀行做內訓授課,與正在杭州某高校談合作的陳鋒見了一面。陳鋒與毛金明在銀行招待所深度交談了一次,他暢談自己對高校合作開發方面的見解,毛金明談了談人生。毛金明看著比自己小几歲的陳鋒,從言談之間分明感受到他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最重要的是他具有極強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毛金明的目光透過眼鏡,審視著陳鋒,腦子裡蹦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讓陳鋒著手集團大客戶部的管理工作。
大客戶部在中博教育的管理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大客戶部管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公司營收的多少。此時的中博教育從規模上看,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布局數十家分公司,員工近千人,大客戶部管理的成敗也關係到近千員工「吃飯」的大問題。想到這裡,陳鋒倍感責任重大,但同時讓他對這份工作極有信心的是,通過在那家中國頂級地產公司重大項目的歷練,他已是一個擁有高強度執行力的「職場大咖」。
陳鋒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在工作之中,他更多時候是在聽,但是其運算速度極快的大腦卻在梳理著一個又一個的解決方案。
陳鋒通過綿密的觀察與思考,針對本部門業務迅猛發展的態勢,首先釐清的是用人問題。也就是說,什麼人可以做大客戶開發,什麼人不可以做;哪些人有義務做大客戶開發,哪些人可以做但是沒有義務做。通過調研及分析,陳鋒很快把部門界限圈定清楚,然後通過制度,把整個部門內部員工職責加以明確,以此為績效管理的依據,並落實到日常的監管之中。
陳鋒在構建大客戶開發團隊的時候尤其注重人選,同時也把精尖團隊管理工作分析得鞭辟入裡:「因為大客戶部門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這些人的工作靈活性很強。這些員工日常需要與高校談開發、需要與高校領導之間斡旋。這批人優點是很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但是缺點是難管。」
沿著這套管理思路向前推進,自2014年7月至2015年年中,中博教育的大客戶開發取得了顯著成績,與985、211工程高校籤下「ACCA方向班」框架合作協議捷報頻傳。自此,與中博教育達成戰略合作的高校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獲得了質的飛躍,一舉奠定中博教育在行業內地位。沒過多久,董事長毛金明找陳鋒談話,要把他拉進公司的經營班子。毛金明的這個決定既是對陳鋒入職公司近兩年來工作的肯定,又是對他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陳鋒在部門管理及後來經營班子的管理過程中,除了運用於光華管理學院所學的經濟理論外,還把他在地產公司實踐的「標準化管理」引進中博教育。
「標準化管理」是陳鋒執掌中博教育後大力推行的管理制度,他需要用江蘇人的精打細算去規劃公司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流程方面,地產行業有一套很成熟的體系,它可以將一個4、5百天的項目,所有的工作節點細分到每一天。每件事情都有時間節點,每個節點都有相關負責人,崗位薪資和績效掛鈎。」陳鋒介紹道。這套「標準化」管理模式在他日後的管理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場,也為中博教育適應現代化企業生存法則起到了積極作用。
探尋教育本質 踐行人生價值
到了公司層級更高的位置,就要求陳鋒承擔更多的責任,這也是中博教育一貫風格。董事長 「君重民輕」的責任管控理論,在陳鋒2016年進入董事會時,毛金明又強調了一次。
陳鋒在中博教育只用了短短兩三年,從中層管理人員被擢升為董事會分管具體事務董事,職務的提升也反映出其工作能力之強。如果說之前的陳鋒只對具體項目負責,他倒沒感到太多壓力,但是現在中博教育集體所研究、表決的每個決策都事關數萬名學員的學習和千餘名員工的生計,此時他時常會產生一絲絲的焦慮,同時他也感受到中博教育決策層肩上的這份擔子有多重。
2016年,是陳鋒進入職場的第18個年頭。在這18年裡,他的職涯軌跡除了三年地產經歷外,有15年是從事教育工作。現如今,他進入中博教育,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方向回歸」,由此他對這種工作狀態倍加珍惜,他對長期奔波天南海北的生活狀態習以為常,他對不能每天陪伴家人身邊也會感到愧疚,他不是工作狂,他也是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人。
2017年12月10日,中博教育與WILEY在上海聯合舉辦 「金融高端人才峰會」。在峰會上,中博教育CEO陳鋒(左),WILEY戰略與運營總監 Daniel Suen(右)為雙方戰略合作一周年紀念互贈禮品。
基於當前培訓行業面臨的現狀以及「網際網路」的衝襲,如何抵禦風險成為業內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中博是一家由萌生於實體教育而崛起的高端財經教育綜合體,他對有些業者「全盤網際網路化」的做法存保留看法:「如果我們簡單粗暴地把教師授課錄製下來,然後傳到網上變成知識商品進行銷售,對我們來說是極其簡單的事情,而我們不想那樣簡單化操作。」陳鋒在董事會上陳述了「網際網路+」的趨勢及利弊,得出結論是「網際網路+教育」的趨勢不可抗逆,但是中博的目標是「百年中博」,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構建載體,而這個載體必須是偏實體方向的「大學」。
陳鋒的這個想法獲得了董事會高層的共鳴,與眾多隻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注重教育內涵的「教育掘金者」不同,中博教育的這個理想及目標正好可以詮釋毛金明、陳鋒等全體「中博人」孜孜追尋的「教育夢想」。
「中博商學院」的概念一經提出,就有不少業者、投資人、政府人士絡繹拜訪。他們看重的是中博教育在商科、財經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同時也對中博教育的科研創新、中博教育模式飽有信心。對於諳熟東西方教育差異的陳鋒來說:「如果能為中國教育事業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我們的奮鬥也算有意義了。」
在2017年中博教育長沙年終會議上,陳鋒述職的時候表示,對於董事會交給他的工作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對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並不是很滿意。說到這裡,他現場哽咽了,在場的人無不受到感動。
他還是對「三尺講臺」飽含依戀,他還是「教師」這份職業保有敬畏之心,儘管在新的一年,陳鋒在公司再獲榮升,出任中博教育CEO,但他認為還是希望大家叫他「陳老師」。他習慣把他的學生、學員稱之為「孩子們」,他在描述這種複雜的感受時表示:「基於我們這樣一個特徵的教育集團,所考慮的問題不只是經濟利益,而是把關乎學員成長、發展、價值觀等各方面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陳鋒在接受騰訊教育等媒體專訪時闡述道:「一個教育企業,想被社會高度認可,要想走得更長遠,要想成為百年企業,就應當勇於肩負責任,切實為學生的利益考慮,這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