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青少年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青春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惑的時期,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範圍和活動內容逐漸複雜化,社會環境要求青少年能夠正確地回答「我是誰」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青少年就不能很好地和他人相處、適應社會。
那麼,如何才能喚醒叛逆少年最純真最柔軟的內心,變成真正的孩子,如何讓一個個已經迷失方向的青少年重新插上夢想的翅膀,蛻變成嶄新的自己?其實已經不在學習狀態的他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教育、一種特別的教育。
我們滿懷激情
在特別教育中堅持「戰鬥」
紅色遠足拉練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我創辦了特別教育學校——宜昌陳鋒專門學校(原宜昌少年西點陽光學校)。特別教育是針對「問題學生」而展開的教育訓練,無論是辦學理念還是教育方法,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鑑,一切需要去摸索和探討。
回顧十幾年建校歷程,我和我的團隊始終以轉變「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陽光少年為根本宗旨,截止目前,在宜昌陳鋒專門學校得到轉變的學生達6000多人,就是這些案例成為了我辦學以來最大的財富。
究竟從宜昌陳鋒專門學校畢業的學生轉變效果如何?學校每年會組織專門的回訪小組,對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跟蹤調研。從回訪的效果看,完全達到了預期效果。結果顯示,僅貴州籍、四川籍、廣東籍、湖北籍等學生,轉變率達90%以上。宜昌陳鋒專門學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遠至香港、臺灣、澳門、新疆、西藏等30多個省市自治區,這裡的學生都是慕名而來。
從事特別教育具有很大的風險,每個「問題學生」的轉變工作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學校就像一所新兵訓練營,採取全封閉的軍事化管理,意在讓學生脫離以前的生活環境,重塑自我。他們在這裡沒有零食,沒有零花錢,不能玩手機,不能上網,不能對外打電話,相比在家裡家長有意無意的嬌縱嬌寵,這裡的生活顯得異常「艱苦」。
我們有一支精悍的教員教師隊伍,他們甘於吃苦、樂於奉獻,24小時和學生在一起,和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訓練、同娛樂。教員對於學生的教育轉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2007年教員會議上我提出「教員強則學生強,教員敬業則學生進步」的要求。
建校以來我提出必須對學生實行兩個第一:安全放在第一、健康放在第一。始終把嚴管和關愛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教員要嚴格管理好每一名學生,又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兄弟姐妹一樣,去關愛每一名學生。每次新來的學生需要教員24小時的陪護,甚至時間更長,有的學生晚上不睡覺,教員就在身邊陪著學生。
每一個「問題學生」的成功轉變都需要一群人的不眠不休,正是有這些敬業的教員和學校完善細緻的管理,才有了宜昌陳鋒專門學校十幾年安全無事故的保證。
訓練
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實踐,我將特別教育定位於一種十分明顯的個性教育,無論是它的教育內容,還是其教育方法,都與一般教育有著明顯區別和不同。根據這種區別與不同我們建立了對「問題學生」的完整教育訓練理論,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訓練項目來轉變學生的思想。
這種「完整教育訓練理論」的基礎是素質教育和紅色教育,表現為思想道德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基本生活技能素質等,具體包括生活能力訓練、行為習慣訓練、意志力的磨練、親情的培養、紅色遠足拉練、《弟子規》背誦學習、小小指揮員自信培養、軍事隊列訓練、紅軍精神的傳承、學生一對一心理溝通等幾十個方面的內容。
在眾多教育訓練項目中,「傳承紅軍精神」是特色訓練科目。「傳承紅軍精神,紅色基因永不褪色」學習紅軍有信仰、艱苦樸素、知難而進、自力更生、勇於擔當、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紅色遠足拉練」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讓學生體驗到行走的力量。在行走的過程中輕則鞋底磨穿、襪子穿洞,重則腳底起泡、精疲力竭。但學生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堅持!追求這種憑藉著信念換來的成功,讓自己在成功中得到快樂。
十幾年來,我校「紅色遠足拉練」的步伐已經穿越了十幾個省市,有革命聖地井岡山、延安、韶山沖、廬山、紅安、洪湖等,累計行程超兩萬五千裡。通過紅色遠足拉練,學生走出了親情、走出了友情、走出了團隊精神、走出了愛心、走出了恆心、走出了自信、走出了健康的身體,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和毅力。
我們滿懷熱血
在默默奉獻中註解人生
學生在勞動
在特別教育中我始終用一種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為了培養出一支優質的教員隊伍,我告誡所有教員:責任勝於能力,我們做每件事對自己、對別人都有益處才是大智慧!現在學校教員隊伍是一支不怕吃苦、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的隊伍,他們24小時和學生在一起,身為教學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深知「安全是天,責任是山」,這份厚重的責任心、永不鬆懈的職業道德水準是他們對做一名合格教員的最好詮釋。
「從事教員這項工作,需要無私奉獻,要具備藝術、技巧、愛心、責任。這是個勇於奉獻的事業。」學生家長、著名作家徐世立先生在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個孩子的戰爭》中這樣評價我校的教員工作。
學校實行小班制,一名教員帶十至十五名學生,對於不配合的學生,教員會通過觀察和分析來針對學生問題而展開教育教學。教員面對沉默的網癮少年,首先是讓他們開「金口」。與孩子交流是進入孩子內心的第一步,站在學生的位置幫他們分析身上存在的某些問題會產生的利害關係,再不斷深化溝通的內容。
第二步通過訓練來充實學生的生活,讓他們沒有時間去瞎想,有時間的時候就讓學生反思、認識到以前種種行為的危害性。
第三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員主要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快速記憶,在反覆的訓練中,他們將閱讀、記憶和書寫進行穿插,自創「重複螺旋式記憶法」。學生在訓練時,教員在一旁用秒表計時,逐個監督,逐個檢查。
除去訓練時間,教員用真情去感染學生,他們身體力行,他們以身示範,他們的耐心與責任心,讓學生折服。
春暖花開,冬雪夏雨,鬥轉星移。十幾年,時間讓我們的教員紮根於「特別教育」事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腳踏實地、他們無怨無悔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十幾年如一日,我們的每一名教員始終牢記我為學生提出的「現在為祖國讀好書,將來為人民做好事」,他們始終身體力行地註解「把事做好,要做好事」的完整內涵,熱情是他們生命長河中最本質的元素,奉獻則是他們實現人生理想的價值航標。
我們滿懷熱忱
在社會認可中不忘初心
由於我校轉變學生的高成功率,得到了社會和廣大家長的廣泛認可,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湖南電視臺、重慶電視臺、湖北電視臺、大公網、澎湃網等幾十家媒體先後對宜昌陳鋒專門學校(原宜昌少年西點陽光學校)進行了報導。學校年年被上級部門評為「先進單位」。
學生參加鳳凰衛視節目
宜昌陳鋒專門學校已走過十五個年頭。十五年,足夠讓一個學生從少年走進大學,足夠讓無數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叛逆少年浪子回頭,擁有自己新的人生。我們不忘初心,我們依舊在努力,我們必須要努力,用我們的智慧、付出和責任將特別教育事業發展的更好。然而,特別教育背後的苦與樂,只有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有體會,當「問題學生」發自內心感悟到自己需要改變時,他們的成長與收穫,讓每一名特別教育工作者吃過的苦、受過的累都化作一縷青煙,隨風散去。
展望未來,我和我的團隊將會更加努力的工作,幫助千萬家庭的「網癮少年」、「學困生」、「問題學生」陶冶靈魂、認知社會、改變思想、樹立目標、重返學習課堂,讓迷途的孩子在這裡重拾信念,插上夢想的翅膀,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來源 | 宜昌陳鋒專門學校官網
編審 | 陳鋒
編輯 | 馮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