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醫療創新必須走「醫工」結合之路

2020-12-25 人民政協網

大會開幕式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參與主持經皮二尖瓣/三尖瓣修復/經導管心力衰竭專題論壇

 

國內外專家合影

 

  「當前從國家倡導創新的政策理念、市場容量等方面來看,我國的創新醫療迎來了空前機遇,醫生作為醫療創新的『引擎』,在創新的啟動、應用和推廣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6月19~21日於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心血管創新論壇(簡稱CIC-2015)上,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孔祥清教授表示。

  孔祥清發表《醫生在轉化醫學中的角色》主題演講時強調,醫生在醫療創新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及時申請保護智慧財產權外,最重要的是要與進行醫療器械研發的工程師結合,轉化醫學必須有一個真正的醫工結合模式才能實現,否則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轉化」,甚至可以說,從臨床專家、工程師、政府官員、企業家和投資者,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大會主題發言中,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虹教授結合江蘇省人民醫院在醫療創新方面的實踐,帶來《醫療機構在創新中的作用》主題演講。王虹表示,醫院在醫療創新中最重要的就是搭建創業創新、應用轉化的平臺和建立利於醫療工作者創新的機制。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醫療器械技術評審中心史新立處長向大家詳細介紹解讀了我國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法規中關於創新醫療器械評審流程、標準等方面的要點。

  德國法蘭克福心臟中心主任Horst Sievert教授則以幽默風趣的演講形式發表了作為歐洲醫生對中國自主創新醫療器械的看法。他直言中國在醫療器械自主創新方面水平相對歐洲還比較滯後,但也表示對將來中國在醫療創新方面的表現充滿期待。

  以色列希伯萊大學醫學院心臟中心主任Chaim Lotan教授則帶來以《轉化醫學在以色列的經驗》為講課主題,和大家分享以色列在發展轉化醫學方面的寶貴經驗。

  德諾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 Michael Zhao在《中國在全球醫療的創新新角色》主題發言中強調:中國在全球醫療創新中應承擔起重要角色,儘快突破仿製的瓶頸。

  為期兩天的CIC-2015峰會,緊密圍繞當前心血管疾病治療領域的熱點進行專題設置,包括經皮主動脈&肺動脈瓣膜置換,經導管二尖瓣/三尖瓣修復,經導管心力衰竭治療等等。各專題均由中外頂尖專家聯合主持,邀請創新企業工程師與臨床醫生共同就自身的產品設計和臨床實驗情況進行介紹,由國內外專家評審團從臨床技術角度針對各產品或者技術發起討論,分享各自的看法,挑戰傳統理念,開拓新思路,這種辯論及頭腦風暴的形式極大地鼓勵創新、建立共識、明確方向,為病人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案。

  會議期間同期舉辦了第三屆Wall To Wall(從中國長城到耶路撒冷哭牆)峰會,Wall To Wall由中國CIC和以色列ICI(國際心腦血管系統應用及高科技生命科學技術創新大會)輪流在中以兩國舉辦,共同推動兩國創新及轉化醫學項目的合作。霍勇教授、張澍教授、葛均波院士、孔祥清教授、張石江教授、陳明龍教授、Horst Sievert教授、Chaim Lotan教授等出席此次峰會,就世界熱議的醫療創新話題進行意見及經驗交換。

  本次會議由中國心血管創新論壇主辦,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CSC)和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CSPE)提供學術支持,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心血管病轉化醫學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承辦。據CIC主辦方介紹,CIC以為臨床專家、公共衛生政策制定者以及產業和投資界搭建一個緊密溝通探討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各方力量能夠合作研究、開發和轉化基於患者需求的創新治療手段和產品,以造福患者為使命。旨在探索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將中國患者需求與臨床治療理念和產品設計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解決方案以滿足這些需求。作為中國轉化醫學在心血管領域的直接呼應,CIC在心血管領域轉化醫學中所做的打破壁壘、整合資源等方面探索,相信將積極推動「轉化醫學」在心血管領域的落地實施。

 

相關焦點

  • 醫工結合促進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新聞—科學網
    第272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心血管創新醫療器械論壇舉行
  • 【精準醫學】醫工結合創新論壇11月召開,加速推進醫學科技創新
    精準醫療是通過準確的決策和精確應用適宜的方法,實現每個就診病人的醫源性損害最小化,病患獲益最大化。而醫工結合是一個趨勢,是精準醫學重要的方向。為打破醫工結合中的學科壁壘,進一步促進醫工結合創新發展,在2020精準醫學大會舉辦期間,醫工結合創新論壇也將於11月27日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積極推動跨學科、多領域的前沿科技運用到醫療實踐中,更好地造福廣大群眾。
  • 醫工結合讓治療更精準
    日前,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啟動了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即臨床大數據中心、數字醫療與醫療機器人中心、人工心肺中心、智慧健康中心、醫學轉化影像中心、可穿戴/可植入醫療設備中心。  據了解,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於2016年1月成立,旨在推動清華大學臨床醫學與理工學科的交叉融合,構建健康科技創新平臺。此次該研究院啟動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以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為目標,以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為導向,聚焦於健康醫療的核心技術,並確立了6個重點研發方向。每個中心實行雙主任制,由清華大學理工學科領軍學者與臨床醫學院醫學專家共同擔綱。
  • 醫工融合發展開拓醫療創新新局面
    光明網訊 11月21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辦的2020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暨創新醫療峰會在京開幕
  • 醫工結合漫談 | 系列1:醫工結合與「中國製造2025」
    二、醫工結合——多學科的深入融合未來的醫學科學將伴隨醫學與工程技術的結合(即醫工結合)而向前發展。尤其在醫療器械的製造方面,工程技術的發展、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將不斷促進醫學的發展。因此,通過醫工結合,研發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醫療器械重點產品,勢必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迫切任務。
  • 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啟動6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 杜燕)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今天宣布,啟動6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包括臨床大數據中心、數字醫療與醫療機器人中心、人工心肺中心、智慧健康中心、醫學轉化影像中心、可穿戴/可植入醫療設備中心,每個中心實行雙主任制,由清華大學理工學科領軍學者與臨床醫學院醫學專家共同擔綱,開展醫工交叉學科的研究,研發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醫療產品
  • 天津大學醫學部成立 醫工結合探索新醫科發展「天大路線」
    李家俊致辭鍾登華主持李家俊在致辭中細數天津大學八十年興醫之路,他指出醫學部的成立是天津大學123年建設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李家俊表示,科技的發展、國家的需求和人民的企盼,呼喚著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呼喚著醫療科學研究的創新和成果的加速轉化,也呼喚著醫療衛生體制機制的變革和創新。
  • 航空醫學工程中心在京成立 助力「醫工結合」創新發展
    航空工業黨組成員、總會計師李耀在20日舉行的儀式上指出,組建成立航空醫學工程中心,是航空工業立足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標誌著航空工業向「醫工結合」轉型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他表示,中國航空工業已邁入自主創新、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隨著航空裝備向更高、更快、更遠、超機動等方向發展,飛行過程中的高過載、高應激、高速度、低氧、低氣壓和多樣化的任務,都對航空武器研製和體系保障能力,提出更加複雜和全面的保障需求。
  • 天津大學醫工結合基金培訓會順利舉辦
    趙美蓉在致辭中,向市科技局、各附屬醫院和校內科研工作者對天津大學醫工結合基金的支持與付出表示感謝。她指出,醫工結合基金的設立促進了醫科與工理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強化了學校與附屬醫院之間的實質性合作。她表示,希望醫工結合基金的後續開展能夠進一步強化目標導向、完善過程管理、加強校院協同,確保項目保質保量、高效有序的進行,力爭產出高水平成果,積極服務於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等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為建設健康天津和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 上理工與交大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
    「醫」「工」專家攜手 集中「會診」需求難題對接需求一直是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大醫學院在科研之路上攻堅克難的重要內核,如何提高診療效果、緩解病人痛苦、降低治療成本,成為「醫」「工」專家攜手的「必然使命」和「終極目標」。
  • 航空總醫院將成北航附屬醫院 或成「醫工結合」新樣板
    由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下稱北航)確定的學科建設方針中明確提及「優勢醫工」,因此航空總醫院與前者的「醫工結合」未來可期。這個「附屬」不尋常事實上,成為北航的附屬醫院在航空總醫院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根據該院官網的消息,在日前院內的科研教學工作座談會上,黨委書記、院長王文標明確表示,醫院即將成為北航的附屬醫院,「歷史給了大家一個新的舞臺,也必將面對一個全新的挑戰」。航空總醫院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苑,是一家三級綜合醫院,院方確定的重點發展學科為口腔科、婦產科和神經病學科群,現有編制床位1000張。截止目前,航空總醫院仍屬於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 山西醫科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醫工聯合創新研究院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在太原理工大學召開
    太原理工大學李燈熬教授從醫療設備檢測、解析度提高,數據解密的角度進行了交流,並表達了在醫療大數據和醫療設備研發方面的合作意向。我校青年骨幹教師張瑞平教授對醫工結合事宜表現出濃厚興趣。他重點介紹了他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全方位的向各位專家進行了展示,李燈熬教授表現出了濃厚的合作興趣。
  • UDE2020:視聽健康論壇倡導,醫工結合,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目標
    本次「視聽健康產業技術創新發展論壇」緊扣時代脈搏,以醫工多學科交叉為契機,緊緊圍繞「醫工結合,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為導向這一主題,不斷創新醫工結合發展模式。;廣東省電線電纜行業協會8K傳輸技術與標準委員會首席專家溫俊瑋;致晶科技研發副總柏澤龍;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投影機產品經理李鳳;TCL電子(惠州)有限公司電子研發中心季洪雷 ;無錫視美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龍;寧波維真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家亮等嘉賓,全面探討國內外醫工交叉學科創新前沿,共同分享新時代背景下,視覺與聽覺行業的新進展、新趨勢、新經驗,並從生理機制、評價參數體系、評價方法、標準和人因健康與舒適度認證服務等多個方面規範視聽產品的設計
  • 「第三屆北京大學國際腦研究高峰論壇——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
    此次論壇以「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為主題,圍繞航天醫學發展、醫工結合等諸多議題展開研討。航天醫學與醫工結合論壇旨在搭建大健康領域產、學、研各界精英人士的跨界交流和合作平臺。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臨床醫學與理工學科交叉發展,逐漸成為引領未來醫學創新的主導方向。
  • 「新醫科發展與醫工結合」高峰論壇舉行 四川大學與多地達成合作協議
    論壇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9日訊(記者 胡旭陽 實習生劉文玉攝影報導)9月29日,四川大學建校124周年暨華西醫學110年之際,舉行了 「新醫科發展與醫工結合」高峰論壇。論壇邀請了醫工結合領域知名專家學者、領軍人才,圍繞信息化服務衛生健康領域科學決策、醫工交叉創新前沿技術等政府工作重點、社會關注熱點和行業發展關鍵點進行深入探討。在開幕式上多名院士針對醫工結合助推現代醫學發展、從基因組到表型組、疫後醫學發展的思考等主題進行分享。
  • 東北大學加速醫工結合領域研究,與東軟醫療籤訂研究生聯合培養
    #在2020年7月,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和東軟醫療正式籤訂協議,攜手東軟醫療共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在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的建設中,東軟醫療將發揮自身的產品研發優勢,從智能醫學影像設備的生產、設計和研發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為研究生培養基地提供實踐場所、研發平臺、實踐導師和保障條件等全方位支持,與我院共同完成應用型、複合型高層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將研究生培養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研究成果可以應用到實際產業中去,為企業定製培養人才,填補國內醫工結合領域的人才空缺,在醫工結合領域具有深遠意義。
  • 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創市屬醫院「醫工企」 科技創新模式再結碩果
    【環球網報導】12月9日,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第二屆醫工結合科技創新大賽暨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上,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骨科手術機器人」成果轉化協議。協議包括專利轉讓、建立智慧骨科研究基金及共建聯合實驗室,總轉化額達到1.023億元。
  • 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創「醫工企」科技創新模式結碩果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9日電 12月9日,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第二屆醫工結合科技創新大賽暨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上,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骨科手術機器人」成果轉化協議。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潘蘇彥表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屬醫院累計獲批科研項目5868項,在綜合績效評價的基礎上,2019年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專門設立了市屬醫院科技創新專項績效,激勵市屬醫院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面增強市屬醫院科技創新功能、醫療服務水平和產業支撐能力。
  • 2021醫工十大前沿方向發布 全國領軍高校醫院論道醫工交叉
    明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醫工交叉創新創業的機遇與難點等問題,在國家衛健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關村管委會、海澱區人民政府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由中關村智友天使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創新轉化中心、北京康衛醫創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關村「醫工交叉創新創業谷」(下稱「醫工谷」)創新創業論壇於2020
  • 深度探索兩會議題方向,「醫工結合」打開醫療服務新局面!
    「通過網絡視頻,現在北京、上海一些大醫院的專家可以為我們中西部偏遠地區的病人進行診療」,在3月2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就醫改話題獨家回應南都記者時提到,他對「網際網路+醫療」感受比較深。此外,郭衛民表示,現在城鄉的許多醫院開通了預約門診、行動支付、在線查詢等服務,為公眾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