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父母就教導孩子應該做一個有主見的人。
現在的社會不再需要聽話的螺絲釘,而是能有自我獨特見解、有創造力的人。
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於「老實」,老是跟在其他小朋友的後面,別人說什麼,孩子做什麼,怕孩子養成這種性格,將來會吃虧。
1.別怕犯錯
這類都是過度保護型父母,讓本該孩子去獨立探索、冒險的事情,父母以安全之名剝奪了孩子的權利。
總是認為孩子太小,無法應急處理遇到的危險,於是乾脆不要做好了,這樣「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都是對孩子不信任造成的。
包括孩子作出的決定,父母總會以你這樣不對、這件對你沒用,你該選擇這個...話來替孩子做選擇,看似為孩子好阻止他犯錯,實際上一次又一次否定了他。
沒有主見,是害怕自己做錯事情,父母會埋怨、責罵,所以大膽讓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獲得成長,也是他成長的必經之路。
2.別用命令式的說話語氣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總是不自覺地用命令式的說話語氣。
孩子長大,漸漸有了自己的獨立主見,父母為了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想法,往往會用命令式的口氣與孩子交流。
結果是孩子內心更加牴觸、逆反心理更嚴重,父母對孩子的耐心也越來越來少最後變成惡性循環。
父母放手讓孩子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總是讓孩子聽從你的想法,往往越喜歡命令式口吻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會導致孩子害怕,有時候會懷疑自己根本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3.自主選擇
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就要把他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尊重孩子的想法與選擇,把他真正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
父母完全可以在生活的小事上大膽放手,吃飯、穿衣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就讓他自己選擇吧。
他選擇吃什麼、穿什麼都是他獨特個性方式的展現,不過多的幹預,讓他體會到能自己做主帶來的成就感,這樣他也就更容易在其他事情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4. 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
既然孩子出生了,那麼他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員,可以試著讓孩子也參與到家庭的建設中來。
父母肯定想「小孩子能懂什麼」,我們不需要讓孩子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只需要把生活中的小事讓他拿最終「決定權」例如兩個同類的商品,讓他選擇買哪個、讓他決定今晚吃什麼、讓他決定買哪樣玩具等等,我們要的是他參與到整件事情中「參與感」。
有主見的孩子也就是有獨立思維的孩子,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父母不要替孩子包辦一切。並給他自由、獨立探索的機會與空間,充分的相信孩子,最終讓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