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加強美育」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號召,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幼兒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院)「藝趣童生」民間藝術調研實踐隊木藝小隊來到東陽,於7月3至6日先後參觀東陽木雕博物館、木雕小鎮,並拜訪了陳一中老師,探尋東陽木雕的古老魅力與現代活力。
東陽木雕,以其保留平面、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而因色澤清淡,保留了原木天然的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其始於唐,盛於明清,歷經錘鍊,傳承千年,品類多樣,飽含神韻,技藝成熟,孕育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工匠精神。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作為「浙江三雕」之一的東陽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為東陽木雕 餘海琴供圖
「東陽木雕最大的特點是『以平面為主』,在製作木雕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設計』,並將設計轉化為多張圖紙,以促成最終作品的層次感。」從事木雕工作三十餘年的陳一中老師如是說到。木雕的圖案不局限於花鳥魚蟲,更包括人物故事。陳一中老師認為,要表現人物木雕的神情、賦予木雕靈魂,更不是一件易事。一件優秀的木雕作品,必然需要雕刻者數年的歷練和對作品深刻的理解。
陳一中老師說,最初自己因受長輩影響,而接觸到東陽木雕,又因興趣使然,堅持至今。但學習木雕的時間長,學習過程中幾乎沒有收入來源,也越來越少有年輕人願意跟隨老師傅傳承這門手藝。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現代生活節奏逐漸加快,木製品機械化程度高,傳統技藝的傳承卻慢了下來,甚至有停滯的趨勢。如何讓古老的木雕走進現代生活,成為了當下不可避免的話題。
圖為陳一中老師正接受採訪 許朵供圖
東陽木雕博物館內陳列著古今聞名的木雕藝術品,其中也不乏與時代接軌的作品。活動當日,實踐隊在探訪以東陽木雕為代表的木雕文化的同時,有幸參觀《中國夢》、《世博盛會》等現代化作品,更了解到館內面向青少年設計的50~60個互動項目,並觀看了適合幼兒理解的動畫。作為首個國字號博物館,東陽木雕博物館顯然做到了面向大眾,雅俗共賞,歷史與藝術並重;繼往開來,傳統與現代結合,展現了木雕文化的包容和開放,表達東陽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而在木雕小鎮等地,木雕仍是許多手藝人賴以生存的方式。作為省級特色小鎮,木雕小鎮不拘泥於保護本地文化遺產,而保留了鎮內諸多店鋪,匠人們在此或經營木雕生意,或售賣雕刻工具,讓遊客們近距離感受木雕從圖紙到成品的蛻變。由此依託木雕產業優勢,融合媒體,加深品牌建設、旅遊文創建設,帶動農家遊產業發展,將小鎮打造成極具東陽特色的綜合性休閒旅遊帶,真正實現小鎮生產、生活功能的優化組合,為賦予東陽木雕新時代意義樹立了優秀標杆。
陳一中老師表示,東陽木雕的傳承少不了政府、工匠、公眾三方合力。正如木雕小鎮較為成熟的研學基地,以簡單的雕刻課程、富有童趣的手工作品,吸引眾多遊客前往體驗,不失為一種發展契機。
圖為木雕小鎮中的匠人正在雕刻 餘海琴供圖
古今更替,時代變遷,東陽木雕作為中華文明中的璀璨明珠,蘊藏著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與文化素養,代表著中華人民專注、辛勤的優秀美德,在世界民間雕刻史上獨樹一幟。因此讓東陽木雕進入大眾的視野刻不容緩。
實踐隊在學習東陽木雕知識之餘,希望利用專業所長,將東陽木雕帶進學前兒童的生活。隊員們回收利用木屑,讓兒童充分發揮想像力,製作立體或平面的創意品,意在設計生態、藝術結合的教育環節,一定程度上普及木雕的相關知識,帶去東陽木雕的傳奇故事,豐富兒童教育課程,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體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訊員:馬詩琦、餘海琴、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