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縣大欽島鄉小浩村鄒美華十幾年來一直把駐島戰士當作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地關心著他們的生活和成長 ,被譽為——
駐島戰士們的「兵媽媽」
本報記者 浩洋 志春 通訊員 宋輝 俊英 建新 攝影 王建新 賈繼洋
長島縣大欽島鄉是渤海深處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島,是解放軍戰士駐守祖國東部海域的要塞之一。對於駐島戰士來說,這兒風景美如畫,可再美也美不過他們的兵媽媽———小浩村婦女主任鄒美華。鄒美華做了十幾年的婦女主任,不僅僅是村裡婦女爺們的貼心人,更是駐島戰士們的「兵媽媽」,她用博大寬廣的母愛溫暖著一顆顆遠離親人常年駐守海島戰士們的心。駐守海島的戰士們走了一茬又一茬,可「兵媽媽」的稱呼卻越叫越響,越叫越親切,演繹出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生活上的貼心媽媽
海島素有良好的擁軍傳統,特殊的地理環境凝結了海島軍民唇齒相依、患難與共的深情。「熱愛人民解放軍」的口頭禪一直伴隨著鄒美華成長。當她成為村裡的婦女主任後,那軍帽下一張張稚嫩颯爽的面孔便成了她的心頭肉,沒事上連裡走走、問問這、做做那,成了她和村裡姐妹們的一件大事。尤其是新戰士下連,鄒美華成了連裡連外最忙的人,為連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及時了解進島士兵的籍貫與習慣,將戰士們的特點與需求牢牢記在心裡,用自己的細心和愛心幫助戰士們排解思親之情、思鄉之緒,克服生活上的不適。
鄒美華有個最大的特長——會製作不同地方的特色小吃,這是為了送給新戰士們一份意外驚喜。她從書本上、電視廣播上以及戰士們的言談中不斷收集各地不同特色小吃的製作方法,經過精心加工,送給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戰士們。能在遠離家鄉的千裡之外吃到自家的小吃,戰士們別提有多高興,他們像看到了自己的媽媽一樣,親切地圍著鄒媽媽轉。鄒美華通過這種方法緩解了戰士們在飲食上不適,讓他們感受海島的熱情,與此同時,鄒美華還會帶去長島的特產———新鮮的螃蟹、爬蝦、海螺、海膽;精心醃製的幹海兔、巴蛸、魚片、魚絲;剛出鍋的魚餃子、海菜包子等。讓戰士們在家鄉般的溫馨裡品嘗海島特色食品的同時,逐漸適應並愛上海島的飲食,愛上他們的第二故鄉大欽島。
有一年,駐島的新戰士大部分來自南方,恰逢12月嚴寒冰凍之時,從未見過雪花的南方戰士在驚喜之餘立刻被北方的寒冷所包圍,雖然部隊多加了禦寒的物品,但是新兵們仍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細心的鄒美華很快發現了這個問題,深知保暖先暖腳的鄒媽媽看到有的戰士腳上連套幾雙線襪子也不禦寒,就發動村裡的姐妹們找來了細軟的毛線,挑燈夜戰,熬了整整一宿,每人織出了一雙毛線襪子,送給每位戰士兩雙。穿上厚實輕軟的毛線襪子,戰士們立刻覺得全身上下暖和多了,望著貼心媽媽和她的姐妹們熬紅的雙眼,戰士們心中充滿了溫暖和感激,激動地握著她的雙手久久不肯放下,有的眼裡飽含著淚花,有的甚至放聲大哭,把幾天來的委屈、思鄉、感激之情傾洩而出。
心靈上的知心媽媽
鄒美華不僅在生活上給予戰士們母親般的關懷,更注重在心靈上給予他們鼓勵和扶持。鄒美華知道,那些遠離親人進島保家護國的戰士們大都是十八九歲的青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熟,在家裡還是個孩子,來到小島上一守就是三年五年,沒有親人在身邊,合理的教育與引導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因此,摸清戰士們的心思,指導他們健康成長,成為鄒媽媽的一項重要使命。
於是,和戰士們談談心、說一說悄悄話,成了鄒美華最神聖的職責。在給戰士們縫縫補補、洗洗涮涮的過程中,鄒美華知道了戰士們各自不同的入伍動機;在與戰士們清掃衛生共同勞動中,知道了戰士們的三年打算和未來規劃;在與戰士們的座淡會、茶話會中了解到戰士們遇到了什麼心理困惑和社會問題。鄒美華總是不厭其煩地以一個母親的身份,用最質樸的語言和淺顯易懂的事例向戰士們闡述保家護國的重要性和榮譽感,引導他們認識到部隊才是最好的大學,全身心地投入到連隊建設與訓練中,不僅能培養出一名優秀士兵,還能成為行家裡手,掌握一技之能。有一名來自安徽的戰士,因連續兩次高考失利心灰意冷之際報名參了軍,以此逃避高考的失敗和父母的嘆息。初來的短暫新鮮和好奇之後,他很快便陷入了再度的迷惘之中,厭煩了軍營訓練與軍營生活,整日獨來獨往,精神不振。鄒美華發現問題後,主動接近他,給他講一些島上的趣事,在熟悉之後,慢慢知道了他的傷心事。鄒美華並不急於直面問題,而是一點一點細心地講述軍營成材的例子,拿出一些寫給自己的退伍軍人的來信讓他看。在春風細雨般的關懷開導之中,這名戰士終於一點點抹去了心中的陰影,慢慢開朗起來,「如果真想上大學,為什麼不把軍營三年當做最好的自學時機呢?」鄒美華看到時機已成熟,輕輕一句反問,讓他茅塞頓開。鄒美華幫助他湊齊了學習資料,又與部隊領導取得聯繫,共同全力支持他的自學計劃。在卸去了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之後,這名安徽士兵高興地投入到了軍營生活之中,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和鄒媽媽的關懷鼓勵,他終於如願考上了軍校。
在鄒媽媽的引導下,許多戰士參加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會了駕駛、機械維修、科學種田、海上捕撈等技能。許多戰士在結束了愉快的三年軍旅生活之後,帶著鄒媽媽的鼓勵與囑託,帶著一技之長走上了社會,走向新的人生舞臺。
魚水之情深似海
十幾年如一日,鄒美華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關心著共建單位的士兵們。為豐富戰士們的軍營生活,鄒美華組織村裡的姐妹們經常送文藝進部隊,並且她一改過去姐妹們跳、戰士們瞧的老方式,組織起一支軍民文藝表演隊,共同參與到文藝活動中。她一方面充分調動起部分戰士的文藝特長,和戰士們一起編排新節目;一方面教戰士們跳各種舞蹈。在共同的參與中她教會了戰士們跳海島大秧歌、喊漁家號子,戰士們也向她展示了陝北大秧歌的豪邁、南方小調的優雅,她的這支文藝隊簡直成了地方文藝大薈萃。他們不僅經常自娛自樂,還精心創編了許多好的曲子和舞蹈,參加了縣鄉的文藝匯演,演繹出一臺臺精彩的軍民大合唱。
戰士們的親戚進島探親,鄒美華總是把自家的熱炕頭讓出來,她的家就成了他們溫暖的家。戰士們有個頭痛腦熱的,準會喝到鄒媽媽熬的薑湯和雞湯。有住院的戰士們,鄒媽媽更是白天黑夜地守在病房裡外忙碌。「部隊裡的事就是俺的事,就是俺村裡的事。」每逢過年過節,她總是撇下自家的孩子,和姐妹們來到軍營為戰士們炒菜、包餃子,一陣陣的歡聲笑語衝淡了戰士們的思鄉之情。每一年的第一網大鮁魚,自己沒捨得吃,就先送給了部隊;每一年的端午節她都和姐妹們帶上雞蛋和粽子去慰問戰士們;每一年的戰士復員,她都要親自為戰士們披上大紅花,一一與戰士們告別。
面對鄒媽媽這份深情厚意,戰士們以「愛民情不深,愧為戍邊人」、「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實際行動給予回報,多少年來戰士們在大比武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不勝枚舉;多少次漁船在滔天巨浪的危急時刻,部隊船隻和戰士們挺身而出;多少退伍軍人依然與她保持著書信聯繫,紛紛寄來沂濛的紅棗、安徽的黃山茶葉和一張張成家立業的幸福照片。這些豐厚的回報更加堅定了鄒美華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在鄒美華事跡的感召下,全鄉的雙擁共建工作也搞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故事層出不窮,數不勝數,多次受到相關部門的表揚與表彰。
責任編輯:劉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