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基因編輯」:社會文化的技術隱喻

2020-12-12 騰訊研究院

編者按:技術平民化趨勢降低了技術應用的門檻,但同樣帶來許多問題。2019年基因編輯技術引發廣泛爭論,讓我們認識到技術濫用的風險。對基因編輯的擔憂和恐懼,一方面是因為技術本身的不成熟與危險性,亦是因為整個社會對於基因問題的態度尚處於一個模糊地帶。如本文作者所說,當我們在討論技術倫理的時候,所涉及的並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技術被打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也只有將其放進社會文化的語境中才能理解。

這是「2020大哉問」系列文章的第1篇

作者 | 李子 喬治亞理工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博士候選人

2018年底,「瘋狂科學家」賀建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類胚胎並讓兩個嬰兒得以出生一事,使許多人陷入了震驚。業內人士對這場疑點重重的實驗大加批判,認為其極大違背了當下的科研倫理,各個環節的執行均有巨大的問題。而在2019年6月,俄羅斯科學家丹尼斯·雷布裡科夫也宣布了他的「基因編輯嬰兒」計劃,同樣震驚了世界。圍繞這兩次事件的爭論,讓「基因編輯」——特指 CRISPR 這個在生物工程領域前途無量的技術——走入了大眾輿論場。

何為「基因編輯」?它編輯的究竟是什麼?它是不是所謂的「人造人」或是「設計嬰兒」(designer baby)?以後人們是否可以按照自我意願,選擇並改變基因,製造出「超級人類」?如果是這樣的話,它無疑挑戰了許多人的倫理底線,成為了一個危險的「黑科技」。但另一方面,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和流行,又能從根源上排除基因風險、攻克遺傳病,也是未來醫療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景。

在一些人看來,解決方式似乎很簡單:鼓勵好的用途,禁止壞的用途,不就可以了?

實際上,問題遠不止那麼容易。隨著技術的加速發展,以及醫療產業與資本的關注,我們終將迎來基因編輯技術走向「大眾化」的一天。而大眾對於「好壞」的判斷,根植於社會文化中,並會作用於技術的發展。我們討論技術倫理的時候,所涉及的遠不僅僅是技術本身。

倫理的技術,還是技術的倫理?

一個技術誕生在實驗室的時候,是無法預料其處於社會環境中的「倫理」的。例如,「基因測序」在誕生之時,還是一種造價昂貴的技術,研究人員耗費數十億美元,才破譯了人類基因圖譜的「天書」。而不到20年的時間,測序晶片更新換代,成本已經大大降低,全基因組測序已經降到了1千美元以內。

圖片來源:豆瓣 《普羅米修斯 》劇照

讀懂人類的基因,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從健康層面上,人類的確更加了解自己了,諸如癌症治療、風險篩查乃至病毒識別等領域,測序技術已經無處不在。但是,基因測序技術在「平民化」、消費級的市場端,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面貌。市面上流行的消費級基因組測序,只測人們「最關心」的少量位點,價格僅在幾百元人民幣不等。在美國,對於自己「祖源」的追溯成為了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中的一個大潮流。一個人面對測序的態度,從最初的好奇開始(「我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發展到對自己身份的拷問(「我居然有10%的非裔美國人血統?」),這些話題,在美國「人種大熔爐」的語境裡,引發了一場族群認同和種族間關係的探討。

另外一個問題也值得玩味:基因測序的服務,會將自己和親屬聯繫起來。這原本是一個促銷的手段,鼓勵大家去「安利」自己的親友做測序。然而,這個技術設計,卻無意間揭開了許多家庭原本潛藏著的秘密——孩子是收養的,私生的,捐精或者代孕的……「平民化」之後的測序技術,無意間撼動了這些家庭建立在生物血緣關係上的倫理基礎,對於每個家庭,也無異於一場風暴。

這些社會和倫理的後果,或許不是技術本身能夠左右的。而技術的倫理,亦需要放到社會的語境中去消化。

荷蘭技術哲學家保羅·維爾比克(Paul Verbeek)曾經用超聲影像技術做例子,闡述了技術所帶來的倫理爭論。這一技術可以在出生以前就讓人們看到胎兒的樣子,也能讓醫務工作者提前判斷胎兒是否有畸形或者先天缺陷。這讓母親能夠決定,將有缺陷的胎兒在足月前終止妊娠(即墮胎),或者利用超聲充分判斷墮胎的風險並實施。

那麼,超聲影像技術是否促進了墮胎行為的推廣呢?它是否會因為這個倫理爭議而被保守勢力所反對呢?恰恰相反,保守勢力認為,父母在提前「看」到了胎兒之後,更能夠將胎兒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類」來看待,或者發展出母親和胎兒之間的感知與聯繫。事實也證明,有一些母親原本選擇墮胎,卻在看到超聲影像之後放棄了墮胎的念想。維爾比克認為,談論技術的倫理並不是技術本身的倫理,而是技術的發展為倫理判斷打開了新的空間,讓人們不得不在新的「現實」中面對倫理的抉擇。超聲技術本身並不承擔倫理的判斷,而是它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群體中,刻畫了被這些文化和社會所詮釋的現實,而這些現實,才是倫理需要爭辯的地帶。

同樣的,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能被判定為善抑或是惡。這並不等於簡單的技術中立論,也並不是將技術僅僅視為工具看待。技術的倫理,需要將技術放進它所依賴而生的社會環境中,去分析技術的形態,以及技術如何「指向」(intentionality)人們的道德與倫理判斷。

基因編輯的優生學隱喻

我們可以做一個思維遊戲:假如基因編輯技術誕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納粹德國,會呈現怎樣的面貌、產生怎樣的社會後果?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之下,這個技術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它和納粹德國治下的生物學、醫學、社會學等學科,會如何相互形塑?

這並不是說「技術無辜」、一切都只取決於使用者自身的善惡;而是人之善惡,會直接作用於技術的發展,以及技術發展之下的倫理抉擇。在一個強調「優生學」的社會,基因的「優劣」必然會被提升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基因檢測和編輯的技術,會成為一個判定並篩選「優劣」的技術;人的基因被編輯的技術所「翻譯」出來的內容,必定會是一系列有著層級、高低並且藐視多樣性的詞彙,因而也必然會讓人們做出所謂「優勝劣汰」的道德選擇。

圖片來源:豆瓣 《普羅米修斯 》劇照

任何一個技術,都帶著這個社會文化的烙印。在一個基因決定論的文化環境下,你沒辦法說類似於基因編輯的某項技術是中立的、僅僅是用來治病的。因為它身上將會不可避免地印上決定論的印記,並被駛向對基因的「優化」之上——就像你很難在一個崇尚暴力的社會裡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辯護一般。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於基因編輯的恐懼與懷疑,相比起一神的宗教社會對於「創造」的違背,更多是對於人人「生而平等」信條的違背。究其原因,這種矛盾依舊是某種「基因決定論」支配下對於天賦的推崇與重視。太多東西被我們視作是由基因決定的——個性、智力、樣貌、健康程度甚至道德,生而賦予的「基因」成為了我們個人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任何對基因的「篡改」,究竟是為了提升健康福祉還是消除疾病隱患,抑或是為了修改自身變得「強大」,這其間的界限是相當模糊的。

你「願意」被編輯麼?

不過,「基因決定論」也僅僅是社會文化中的一個位面。已經有相當多的人拋棄了決定論的觀念,也有技術倫理學家認為,基因和環境對於人的生存發展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一個基因再「優秀」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養,依然有可能一事無成。而現有的神經科學研究也支持,人的大腦可塑性十分強大,後天的環境會對腦神經元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甚至會反映到生理層面上。例如,若是從小處在高壓環境下,成年後精神疾病的風險會大大提高。

那麼,我們能夠將基因編輯和後天環境的改變(如教育等手段)等同嗎?這會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在出生之前就被「編輯」了基因,那麼這個人對這件事情是毫無自主權力的;而教育和家庭的作用,孩子是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多多少少參與進其中。如果一對父母決定編輯掉自己孩子(當然,在基因編輯的語境下應該還是胚胎)的基因,那麼這個孩子相當於在出生前就受到了「掌控」。這件事情,在倫理道德上是正確的嗎?它是否和後天的幹涉存在本質區別?

正如前文所說,基因編輯技術本身的存在,並不涉及到倫理判斷,而是技術為相應的倫理判斷創造了條件,讓人們將技術拿到某一個社會文化中進行裁決。基因編輯技術,將未來小孩的「自主性」(agency)擺到案板之上,任由父母進行選擇,而選擇行為是否存在倫理問題,也遠不是非黑即白的。

例如,現有的試管嬰兒技術(IVF)允許父母從數個受精卵裡面「選擇」質量比較好的一個進行移植。這種選擇是否算是「對自主性的裁決」?甚至說女性根據自己的意願,在精子庫裡選擇未來孩子父親的身體特徵(例如頭髮顏色、眼睛顏色、身高等等),這算不算是「人工選擇」?這些選擇和基因編輯當中的「選擇」,是否可以同日而語?如果是的話,分界線應該劃在哪裡?

在不同的文化中,對於一個人「自主性」的裁量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在一個家長制佔主導的文化中,父母會更加願意操縱自己小孩的命運,為她/他決定人生的前途,他們或許也會更加接受自己小孩的基因可以在出生之前就被操控。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基因的「選擇」與「優化」或許會被抬高到一定地步,擁有更加廣泛的市場——也更加存在被濫用的可能。

因此,審視基因編輯技術,除了審視技術本身的倫理後果之外,也需要審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會有怎樣的倫理判斷——比起技術本身,技術被詮釋的面貌或許更加耐人尋味。

我們應該透過技術看見什麼?

同樣的,透過技術的隱喻,我們勢必要看到技術之下的真實,以及被技術所左右的個體。在技術樂觀主義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忽略任何一個具體的技術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忽略真實的個體在技術車輪下的命運。

實際上,CRISPR 技術目前仍然處於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它相當於是把細菌的「免疫系統」當做「剪刀」,剪斷外源DNA的特定片段;而這把剪刀目前的精度和可操控性是十分局限的。就好比一把不趁手的刀,拿去剪什麼、剪哪裡,目前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剪到手——這或許是當下的倫理最需要考慮的事情。無論如何,被賀建奎們所「編輯」的嬰兒是無辜的。在他們手中的技術,並不是倫理道德的選擇,而是名利和冒險的驅使。或者說,在一個畸形的學術環境中誕生的技術,社會與文化上的考量通常會屈居於具體的利益,毫無疑問,這必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倫理問題。這種尚不成熟的技術,在技術樂觀主義的驅使下,必然會使更多的個體淪為受害者。

技術帶來的倫理判斷,並不能和技術本身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的位置分開。社會文化會左右一項技術的發展,而社會文化帶來的對技術的隱喻,自然而然地會放大一些問題,掩蓋另一些問題。我們對於技術的判斷,對於技術前景的分析,必須要釐清其發展的節理,並思考「我們需要從技術中獲取怎樣的社會」。我們想要一個以基因判定優劣的社會,還是一個尊重多樣性、尊重個人發展、重視後天環境的社會?我們想要一個技術與社會協同發展的社會,還是被技術及其背後的權力和資本所驅動、無所不用其極的社會?

畢竟,在未來,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與技術更加深入地結合,我們的生命亦將會與技術相互嵌入。我們會依賴於各種各樣的技術,去延伸我們的感官,去為我們詮釋這個世界,並讓我們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在拷問一個技術是否道德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自我審問,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中對於技術的理解——基因編輯,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怎麼看待基因?怎麼看待人和基因之間的關係?只有釐清了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正視技術真正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與「後人類」時代被技術所形塑的自我相處。

相關焦點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多代效應」是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和應用面臨的一大技術難題和潛在技術風險,也是基因編輯技術倫理爭論的焦點之一。基因編輯技術是一項通過改變基因排列來改變基因遺傳性徵的技術。反對者認為,遵循生物進化的客觀規律是生命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而基因編輯尤其是胚胎基因編輯,屬於破壞生物進化客觀規律和突破技術倫理原則底線的行為。從事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尤其是胚胎基因編輯),將從技術層面為「技術人」的「誕生」提供可能性。
  • 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多強大?
    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多強大?、研究員張學勇表示,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前景廣闊,與物理或化學誘變育種相比.中山大學黃軍就博士和廣州醫科大學範勇博士的兩個團隊首次將CRISPR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探索疾病的基因治療途徑。
  • 基因編輯技術會帶來三大危害
    其實轉基因也是基因編輯,你去華大基因食堂吃的都是基因編輯技術培養出來的蔬菜。當轉基因食品和反轉基因打嘴仗的時候,偶爾我們也插個嘴:「世界都基因編輯時代了,談上世紀的技術有意義嗎?」然而,出人意料的,有人直接跨越植物和動物到人類胚胎,人體基因編輯技術迅速從科幻變為現實。
  • 文化隱喻:重構語文教育
    、更加豐富,它猶如基因會進入學生的血脈,會幫助學生打開宇宙之門,以獨有的方式聯繫整個世界,乃至會在實踐中逐步構建起語文的文化哲學。  我認為他的「意義」在於,一是要保持客觀化的距離,進行客觀的觀察、審視與評價,不必帶著意義去談論意義;二是意義不應是被賦予的,而應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此,語文、語文教育應當著力於語言文字及內容的開發,讓學生從中發現意義,創造精彩觀念。在這樣的過程中,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其三,意義的建構中,語文、語文教育必須進行反思。這是一個文化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時代,又是一個文化面臨新挑戰的時代。
  • 白春禮代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不能因噎廢食
    (原標題:白春禮代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不能因噎廢食)
  • Science重磅: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能瞬間實現精準基因編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光敏核苷酸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加速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過程,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整個實驗過程及其這種新方法的精準性;在Science雜誌同一期的一篇展望文章中
  • Science大片:一種基因編輯技術
    國際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在國際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科學家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通過研究並使用光敏核苷酸,開發出新方法新方法來加速CRISPR-Cas9基因編輯基因編輯CRISPR-Cas9基因編輯文章文章中的Cas9基因編輯,研究人員描述了整個實驗過程及其新方法新方法介質斯隆癌症中心的科學家也概述了
  • 倫理| 美國「放開」基因編輯技術!「設計嬰兒」將產生?
    北京時間2月14號晚,美國國家科學院與美國國家醫學院下屬的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表示在嚴格的監管和風險評估下,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於對人類卵子、精子或胚胎的編輯,但僅限於雙方均患有嚴重遺傳疾病的父母,想要健康的孩子卻別無選擇時。
  • 什麼是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她們「研發了一種基因編輯方法」,重寫了「生命密碼」。這種技術工具名為CRISPR/Cas9。但它到底是什麼?有何潛力?是誰為它奠定了基礎?據埃菲社馬德裡10月7日報導,它是一種生物學工具,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來編輯基因組,而且比以前的其他任何方法都更簡便、成本更低。
  • 【案例分析14】-基因編輯事件
    但在某些方面譬如克隆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又引發了一些倫理問題。如何加強倫理道德對技術的規範作用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對與生物基因工程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建立一個全面、科學、嚴謹的政策以及法律、倫理道德的要求和機制,以促進技術的發展,並使其發揮積極的作用。 基因編輯是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的一項技術,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或加入等。
  • 基因編輯技術 是科技進步,還是瘋狂行為?
    今天的朋友圈,被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刷屏了。幾乎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這究竟是值得國人驕傲的科技進步,還是個別科學家不顧倫理與法律法規約束的瘋狂行為?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對胚胎的改造、設計不再是科學幻想。但各國對涉及人類胚胎操作的科學研究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我國也是如此。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
  • 基因編輯技術:生物黑客的「魔盒」?
    CRISPR以其簡便和用途廣泛為人稱道,採用它科學家能更輕鬆地對基因序列進行特定的修改。然而,這把為基因編輯技術帶來革命的「剪刀」,被業餘生物愛好者拿在手裡會發生什麼事情?與其他基因編輯技術不同,CRISPR廉價、迅速且便於操作,因此它迅速席捲了全世界的實驗室。研究者們希望用它來改造人類基因並剔除疾病,培育更強壯的植物,消滅病原體,以及實現更多其他目的。  然而,一些科學家仍舊擔憂,該領域的突飛猛進沒給我們足夠時間去探討這類實驗可能引起的倫理問題和安全隱患。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以「基因編輯嬰兒」為例,陳頎首先指出了學界譴責的核心:將尚未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投入臨床是對參與者不負責任。那麼,如果能夠保證技術的安全性,我們禁止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的倫理和法律正當性是什麼?陳頎說,這些爭論所錨定的關鍵是基因編輯要服務於何種目的,是治療還是改進。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兩位科學家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基於此技術,研究人員能夠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對於生命科學研究產生突破性影響,並有望帶來醫學領域的重要突破。那麼,基因編輯技術究竟是什麼,將給醫學領域帶來哪些突破,基因編輯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投資機會又如何呢?
  • 一文讀懂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
    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通過使用靶序列特異性工程核酸酶來操縱真核基因組的新興治療手段,包括模型細胞系的開發、疾病機理的發現、疾病靶標的確定、轉基因動植物的開發和轉錄調節。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促進基因組中序列的正確校正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優勢,基於基因編輯的療法正被積極地開發為治療多種疾病的下一代治療方法。
  • 中國基因編輯技術或超越美國(海外聲音)
    圖為中國柯頓實驗室技術人員對癌症患者血液進行提取操作。來源: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中國無疑是第一個將新穎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用於人體試驗的國家。中國醫學實驗室利用基因編輯工具,通過刪除一段幹擾免疫系統抗癌能力的基因,從而改進抗病細胞,然後將這些細胞注回到患者體內,希望重新編程的DNA能消滅癌症。相比之下,中國以外的首例基因編輯技術人體試驗還沒開始。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資料庫中記錄了中國基因編輯技術的9次試驗,至少有86名中國患者接受了基因編輯。
  • 日本批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什麼是基因編輯和氨基丁酸?
    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這是一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預計最早將於2022年上市銷售。那麼,什麼是基因編輯和γ-氨基丁酸?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是什麼關係?
  • 基因編輯技術讓人類變造物主 帶來的是美好,災難,還是不平等?
    022018年11月26日,有著「科學狂人」之稱的賀建奎宣布「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他利用一項簡稱為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對嬰兒的基因進行改造,使其獲得可遺傳的愛滋病免疫力。這一消息在科學界引起巨大爭議,科學家表示,在人體上進行基因編輯實驗有著極大的風險,這種對人類遺傳物質進行不可逆轉的改造,一旦混入人類的基因池,後果不堪設想。03簡單來說,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對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進行插入、修改、刪除或替換。
  • 美國開發基因編輯技術遇上「勁敵」中國
    美國公司正在競相開發前景廣闊的基因編輯技術,然而它們遇到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政府。中國一直重視發展基因技術,政府向被譽為「基因剪刀手」的基因編輯新技術Crispr投入了大量資金,鼓勵研究人員推動這項科技發展。中國科學家稱,他們是全球首個運用Crispr技術使小麥對一種常見真菌病害產生抵抗力的科學家之一。此外,中國科學家還利用這項技術培育出肌肉更發達的狗以及瘦肉豬。背靠中國政府財力支持的科研項目最終可能被農業和醫藥公司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