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 是科技進步,還是瘋狂行為?

2020-12-11 鄭州經濟發展網

  今天的朋友圈,被一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刷屏了。幾乎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這究竟是值得國人驕傲的科技進步,還是個別科學家不顧倫理與法律法規約束的瘋狂行為?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對胚胎的改造、設計不再是科學幻想。但各國對涉及人類胚胎操作的科學研究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我國也是如此。早在2003年,科學技術部和原衛生部聯合印發《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其中第六條規定,進行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必須遵守以下行為規範:(一)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複製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二)不得將前款中獲得的已用於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動物的生殖系統。(三)不得將人的生殖細胞與其他物種的生殖細胞結合。其後,又先後發布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管理安全管理辦法》等多個法律法規。不少科學家認為,這些規定均適用於基因編輯技術——也就是說,如果在我國深圳開展了這項實驗,那麼相關人員和機構已經涉嫌違反我國的法律法規了。

  其實,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胚胎,並不是一項難以逾越的技術高峰。大多數科學家之所以謹守14天的紅線,是一種為人類發展和存續負責的態度。生殖細胞不同於體細胞,其改變將會遺傳給後代,而改變一個基因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並不得而知。同時,科學家對人類胚胎的發育了解、對人類基因組功能的了解等,都還處於非常初級、極不全面的階段。在諸多影響皆不明確的情況下,將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投入臨床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

  2015年,多國科學家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以會議聲明的形式給出了明確的學術意見:強化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和臨床前期研究「顯然是必要的」,應在適當的法律和道德監管監督下繼續開展。但如果在研究中對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進行了基因編輯,那麼被修改的細胞不得用於懷孕目的。雖然絕大科學家都同意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殖細胞編輯的臨床使用進行定期評估,但截至目前,似乎並沒有出現能夠改變這一指導原則的科學突破。

  這項研究的完成人、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原來似乎也是支持這種謹慎的態度的。2017年2月他在科學網發表博客《人類胚胎基因的安全性——記伯克利基因編輯研討會》。文中列舉了動物模型和細胞系、脫靶、嵌合體、胚胎發育和多代效應等五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安全性問題,並寫道:在解決好安全性問題之前,「進行人類生殖目的的基因編輯是不負責任的」。但網傳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顯示,這項研究的起止時間是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筆者也非常好奇,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究竟賀建奎取得了什麼樣突破性的成果,能讓他自己顛覆自己?

  今天諸多業內科學家均表示,這兩個嬰兒的父親是愛滋病毒感染者、母親未感染愛滋病,嬰兒本來就不是高風險人群,也完全可以用已經被證明的、更安全的方式阻斷母病感染,為什麼一定要採用基因編輯手段?而這一基因的缺失能夠帶來什麼影響依然未可知。或許一位科學家的回答可作參考:可以出名,但醫學價值不大。

  而就在筆者完成這篇評論的同時,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回應:「這件事不屬實,我們沒有接受過相關信息。」而南科大更是宣布賀建奎早已停薪留職,他所進行的實驗學校並不知情。這更讓整個事件變成了撲朔迷離的羅生門。

  真相有待探查。這一事件提示我們關注幾點:第一,據同行回憶,早在一個月前就有外媒遮遮掩掩地試探同行們的觀點。而這位科學家沒有遵循先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成果並經過同行評議的約定俗成的學術規則,而是在國際基因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通過媒體發布,這其中有什麼貓膩?又有誰去評估過此事件的真假與安全?第二,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跑在倫理研究和法律法規的前面,是不是應該儘快在國家層面組織科學家、倫理學家、法學家儘快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可能影響人類的科學研究進行規範?第三,這項研究即便經過了醫院的倫理審查,在程序上看似是合理的,但在涉及重大倫理實驗的決策上,一家醫院的倫理委員會是否有能力、有水平進行審查?我國是否應儘快建立不同層級的科學倫理審查規範?

  26日晚,122位科學家實名反對這項研究,中國遺傳學會基因編輯研究分會、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發布聲明反對這項研究……這件事情如何處理?未來如何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這個問題需要科技界來回答。但無數的事例已經告訴我們:科技工作者不僅需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更要有對生命的敬畏心、對社會發展的責任心,如此才能造福人類。

相關焦點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確定了基因的化學本質,進一步推進了生物醫學家對基因的研究。隨著科學家對基因不斷深入地探索,生物科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興起。1979年首次實現酵母基因替換,至2015年,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已從細菌、病毒擴展到植物、動物等幾乎所有非人類生命體,且許多實驗取了成功。
  • 審視「基因編輯」:社會文化的技術隱喻
    作者 | 李子 喬治亞理工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博士候選人2018年底,「瘋狂科學家」賀建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類胚胎並讓兩個嬰兒得以出生一事,使許多人陷入了震驚。業內人士對這場疑點重重的實驗大加批判,認為其極大違背了當下的科研倫理,各個環節的執行均有巨大的問題。
  • 基因編輯嬰兒與人類遠景:誰的世界?
    三年前,第一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在華盛頓召開,中國科學院是舉辦方之一。據媒體報導,這屆峰會討論非常熱烈,但最後還是達成了一個共識:在目前狀況下禁止用於人類生殖的相關細胞系的基因修飾和編輯。這個共識,也是首屆峰會為基因編輯技術劃下的一道紅線。為什麼要劃這道紅線呢?
  • 【案例分析14】-基因編輯事件
    3.2 針對事件的工程倫理分析3.2.1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       在工程的技術活動中必須要考慮到技術運用的主體,人在運用技術方面有絕對的主動權,同時人類作為道德主體,在工程活動中有道德選擇的權利,在技術改進以及進步時必須要考慮倫理問題。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 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原標題: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和「腦機接口」等科學前沿話題,提供了一系列新聞、新知內容,並對技術發展與人類進步之間的關係做出展望。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2020年12月3日舉辦的騰訊 ConTech 大會上,著名神經生物學家魯白、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以及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洪波,一同就「基因編輯」和「腦機接口」等科學前沿話題,提供了一系列新聞、新知內容,並對技術發展與人類進步之間的關係做出展望。
  • 白春禮代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不能因噎廢食
    (原標題:白春禮代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不能因噎廢食)
  • Science重磅: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能瞬間實現精準基因編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光敏核苷酸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加速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過程,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整個實驗過程及其這種新方法的精準性;在Science雜誌同一期的一篇展望文章中
  • Science大片:一種基因編輯技術
    國際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在國際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科學家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通過研究並使用光敏核苷酸,開發出新方法新方法來加速CRISPR-Cas9基因編輯基因編輯CRISPR-Cas9基因編輯文章文章中的Cas9基因編輯,研究人員描述了整個實驗過程及其新方法新方法介質斯隆癌症中心的科學家也概述了
  • 為什麼要堅決反對基因編輯嬰兒?
    2018年11月26日,美聯社專訪南方科技大學「生物學家」賀建奎的時候,後者宣稱他的實驗室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至少七對夫婦的受精卵上修改了CCR5基因,並且,已經有一對雙胞胎女孩已經在本月出生。何建奎同時表示,通過此項操作能夠讓這些孩子具備對愛滋病的天然免疫力。
  • 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多強大?
    基因編輯技術到底有多強大?、研究員張學勇表示,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前景廣闊,與物理或化學誘變育種相比.中山大學黃軍就博士和廣州醫科大學範勇博士的兩個團隊首次將CRISPR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探索疾病的基因治療途徑。
  • 基因編輯嬰兒涉及哪些法律問題?法學專家全面解讀
    這是截至11月27日13時左右,相關關聯方對首例人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的回應。首例人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一經出現在網絡,便引發爭議,其原因並不是這項技術的突破性,而是在人類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為「人類物種」打開了一個面臨巨大進化和道德風險的瘋狂世界入口。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
  • 基因編輯成功「殺死」癌細胞,永久性治療,無副作用
    這項技術被稱為CRISPR Cas-9,中文名稱基因編輯技術。 二、利用基因編輯抗癌,中國科學家扳回一局 上一次普通大眾聽說基因編輯技術,還是在2018年,賀建奎非法利用該技術成功誕生了露露和娜娜兩名嬰兒。由於存在巨大的未知風險,賀建奎的做法引發了全球學術界的聲討,最終他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 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在2019年,包括CRISPR基因編輯在內,合成生物學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等前沿生物技術將繼續取得革命性突破,並進一步改變生命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也改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全球生命科學及醫療健康領域市場規模日益龐大。
  • 日本批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什麼是基因編輯和氨基丁酸?
    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這是一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預計最早將於2022年上市銷售。那麼,什麼是基因編輯和γ-氨基丁酸?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是什麼關係?
  • 基因編輯嬰兒涉嫌違反多項法律規定?聽法制日報記者專訪業內專家...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消息一出,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瘋狂的冒險行為「基因人滿地跑的世界,你害怕嗎?」11月26日,據人民網消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
  • 美國開發基因編輯技術遇上「勁敵」中國
    美國公司正在競相開發前景廣闊的基因編輯技術,然而它們遇到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政府。中國一直重視發展基因技術,政府向被譽為「基因剪刀手」的基因編輯新技術Crispr投入了大量資金,鼓勵研究人員推動這項科技發展。中國科學家稱,他們是全球首個運用Crispr技術使小麥對一種常見真菌病害產生抵抗力的科學家之一。此外,中國科學家還利用這項技術培育出肌肉更發達的狗以及瘦肉豬。背靠中國政府財力支持的科研項目最終可能被農業和醫藥公司相上。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但是,針對單個基因的編輯行為,會不會導致其他地方發生意外,出現組織異常生長、引發癌症等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尤其是使用CRISPR進行人體治療時,很難精確地知道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範圍,有的細胞可能會被修復,而有些則不會,這種「馬賽克」效應充滿了未知。隨後出現的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
  • 「基因編輯」是精心策劃的商業宣傳,他想做中國的「馬斯克」
    賀建奎提出了五個安全性問題,包括後來讓他飽受批評的「脫靶」問題,最後下結論的時候,他說:「不論是從科學還是社會學倫理的角度考慮,沒有解決這些重要的安全問題之前,任何執行生殖細胞系編輯或製造基因編輯的人類行為是極其不負責的。」參會的人不知道的是,這個 「極其不負責的行為」 可能那個時候已經在起草申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