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是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名句,初看起來,似乎很好理解,先生不知是哪個地方的人。但倘若有人問:許,本義是允許,那麼,「何許」怎麼會是「那個地方」的意思呢?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下面慢慢分析。
許,本義是允許的意思,它表示處所、地方,其實是「所」的通假字。
在古音中,許、所兩字特別相近,經常通假,比如《詩經》「伐木許許」,《說文解字》就引作「伐木所所」。因此,「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其實就是「先生不知何所人也」。
何所,表示哪裡,現在桐鄉很多地方的土話裡還在用,比如說「你去哪裡」,崇福、石門、大麻一帶就說成「你到槓捨去」或者「你到杭捨去」、「你到黃捨去」,槓舍、杭舍、黃舍,其實都是「何所」的音轉。
這樣似乎把「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說通了,其實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因為,《說文解字》說:所,伐木聲也。所的本義是砍伐樹木的聲響,本身並沒有處所、地方的意思,很明顯,所,也只是另一個字的通假字。
它是誰呢?
它就是「處」字,處是處所、地方的本字,因為所、處兩字古音接近,所以可以通假,比如《說文解字》中,有一個「齒所」字,許慎說:讀若楚。這個例子說明,所、楚古音相通,而楚、處同音,以此類推,所、處的古代讀音相同,或者非常接近,可以通假。
因此,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說到底,其實就是「先生不知何處人也」。
中古六朝時期,處,常常用「許」代替,比如《世說新語》:「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殷中軍許,也就是「殷中軍處」。
我們讀古書,類似「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這樣的例子很多見,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倘若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字,就需要通過傳統訓詁學來解決,識字,其實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