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寶寶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很關心,興趣很濃。對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問個沒完。這是由於孩子對這些事物懷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就努力觀察、學習、詢問和盡力想理解。可以說,智力的發達與否全在於興趣如何。3歲兒時期正是對什麼都有極濃厚的興趣的時期。我們應該根據寶寶成長發育的特點對寶寶進行興趣培養
2~3歲孩子對陌生的聲音比較敏感,對新鮮的打擊樂器更是好奇,有想玩的願望。那麼,成人該怎樣為2~3歲孩子配製打擊樂器呢?
1、應具有外觀生動形象、安全可靠、輕巧靈活、發出聲音清脆吸引人等特點。
2、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如果手中有了打擊樂器,其他打擊樂器就暫時不要出現,以防孩子三心二意。如手中有搖鈴,就應引導孩子專心運用搖鈴進行節奏練習,待孩子已熟悉搖鈴後,再給他鈴鼓、響板等樂器,孩子就會產生更濃的興趣。
3、可就地取材,動手製作一些簡易的打擊樂器供孩子使用。如用廢舊的易拉罐,在罐子裡裝進一些小石子或沙子,再把封口堵住,簡易的「沙球」就做成了。再如,把啤酒瓶蓋串在一起,每個瓶蓋四周用膠布貼好,綁在一根小木棒上,「搖鈴」又做好了。這樣既經濟又實惠,其音響效果也不錯。
總之,為2~3歲孩子配製打擊樂器應簡易化、形象化,且聲音要優美、動聽。
3歲孩子教育重點
智商方面:
1.早期閱讀: 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裡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複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他編的是什麼,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2.角色扮演遊戲:和他一起玩看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遊戲,自己編一下遊戲內容,稍微豐富一點。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生的遊戲,一個扮醫生,一個扮病人。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3.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他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築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他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4.配合幼兒園的課程,複習學過的兒歌,唐詩和英文單詞。
情商方面:
5.品質的培養:每天抽一定時間和他聊天,讓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後灌輸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後用簡單的話總結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那些好的品質。不斷重複,加強印象。
6.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灌輸他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心別人,同情弱者。這點你可以看寶寶主頁上的一篇成長日記「愛心的培養」。比如小郭問我要衣服的時候講了那個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歲,媽媽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這個孩子的故事告訴了他,讓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給小郭。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也可以對他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還可以要他愛護動物和植物。
7.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他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他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平時他要自己做事情,儘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並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8.以讚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則容易產生退縮行為。
大多數活動,包括學習,對於幼兒來說都是新鮮而有趣的,那麼厭學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很可能是成人喜歡以「簡單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對勞動和學習產生對立情緒或厭噁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可見孩子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從2―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範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願讓人拉著手走路。
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對成人要他幹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幹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二是,由於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
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三是,渴望與同齡夥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展性需要,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裡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覆做,如反覆擺弄某一類玩具,重複進行一種遊戲等。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塑造的結果。
首先,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
當孩子二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幼兒就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獨立性不斷發展。
父母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其次,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推崇「個人奮鬥」、而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剛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在我國,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往往導致父母對孩子過度珍愛,這就產生了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的問題。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給1歲內的孩子提供練習坐、爬、站立、行走的機會。孩子醒著時經常抱在懷裡,或經常讓他們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帶圍欄的小床裡。
這種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實際上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心理發展。父母應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不要壓抑幼兒獨立性活動意向,解放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為形成良好個性打好基礎。
再次,採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斥責孩子 「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民主型教養方式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家長不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另外,從興趣上培養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噁心理。幼兒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幼兒做些象徵性的勞動時,要儘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怎麼能夠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呢。
在研究早期教育的人都認為,3歲是最重要的,3歲的時候他知道用哭的方法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他就哭。
他覺得乖的時候引起別人的關注,他就乖,你知道吧,他特別會察言觀色。所以你什麼時候關注他就特別重要,當孩子乖的時候你就不理他,一哭你就理他,他可能會用哭的方法來吸引你對他的關注,所以這可能是你的,不是跟看電視有關係,是跟你的教育方法有關係。
我覺得3歲的孩子要他自己做事,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沒有種願望,做事的願望,幫你幹事情的願望?比如他想做些什麼事情? 這個三歲的小孩他最想幹事,比如說你拖地板,他也要拖地板。你要洗頭,他也要洗頭。
你要做事,他要做事,這時候一定要他作,他做的好壞你都不要說,不是,他做的不好,你也不要說。做的好你就:真不簡單啊,比媽媽做的都好你可真能幹。這個時候他就願意做事了。
往往是在孩子3歲想做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讓他做:你太小,你會弄一地水。我認識一位非常優秀的孩子現在北大,原來是「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他媽媽該與孩子的方法就是三句話「嬌生不能慣養,自作必須自受,獨立必須自主」那麼從三歲開始自己洗頭。他說一盆水放在凳子上他自己洗頭,這個盆他自己放上去的。
沒放穩,眼看著盆就要翻了,他媽媽只有一摁,這個盆就能穩住。他媽媽沒動,這盆就翻了,一地水一身水,孩子哭著把這個地面收拾乾淨,重新打水再洗,以後就知道要掌握重心了,就從這個一點點的小事情,慢慢做的,孩子三歲上幼兒園,第一天去就回來了,哭著回來了。老師給送回去,媽媽就把老師截在門口說:老師謝謝你。老師就走了,媽媽就跟他說:今天剛給你送去,你就回來,你不能進家你必須回到幼兒園去。孩子苦苦哀求,媽媽也不讓他進家。
最後孩子退讓了說:媽媽送路路上幼兒園。媽媽說:媽媽已經給你送去了,你必須自己回去。孩子萬般無奈,哭著倒走著回到幼兒園,因為他的幼兒園離他們家很近的。媽媽看到孩子進了幼兒園,自己回屋裡大哭了一場,以後孩子再也沒有發生過賴著不上學的情況。
所以一切都從第一次開始,所以如果你是個三歲孩子的媽媽,所以我覺得孩子所有發生的第一次你都要非常認真的對待,給他一個正確的引導,不要因為一哭就能獲得他一切應該得到的東西。這樣以後的孩子是一個嬌的、愛哭的、無理的孩子。
2-3歲寶寶禮貌教育策略
每位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寶寶培養成人見人愛、有人緣、守規矩、有修養的小紳士、小淑女。其實,爸爸媽媽要想使寶寶獲得講禮貌這張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只要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就不難使寶寶逐漸學習到社交的禮儀、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
一、讓寶寶「愛」上打招呼
帶寶寶外出,見到認識的人,教會寶寶說「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對方讚美寶寶之外,爸爸媽媽也要及時附和,肯定寶寶「有禮貌、真乖」;這個積極的回應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然後繼續督促寶寶這樣做。有了被誇獎這個美好的感覺激勵著,久而久之,寶寶見了熟人就會自覺地打招呼了。如果寶寶對陌生人也主動問好,父母一定要誇他做得好,是個受人歡迎的孩子。當然,每次進家門,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門之前要說「再見」。
二、聽,有人在說話
在家人講話或爸爸媽媽和客人談話時,寶寶經常會有話要說。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傾聽,不能大聲喧譁、也不能中間插嘴;平時和大人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聽,不可隨意走開。如確實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許後小聲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懂得,這樣做是對他人的尊重,而以尊重為前提,凡事會更順利。
三、做個熱情好客的小主人
家裡有客人來,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訓練孩子講禮貌。比如,在客人進門的時候,教寶寶舞著小手說「歡迎」、甜甜地問聲好;稍大一點的寶寶,媽媽不如放手讓他擺糖果、拿飲料;如果有小朋友來,提醒寶寶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圖畫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爭吵。另外,也不要借著小客人在,提一些額外的要求,或無理取鬧。
寶寶禮貌教育之父母守則
◎ 給寶寶一個「範本」
要求寶寶做到的事情,父母一定提前做到,並給孩子一個好的「模板」。
◎ 提供「實習」的機會
學習講禮貌也是個反覆實踐的過程,父母應多給寶寶創造練習的機會。
◎ 避免「硬碰硬」
有的寶寶個性比較強或相對內向,不願意和人打招呼,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很可能適得其反;不如暫時放棄,並以自己的言行給寶寶做個表率。因為,父母「做的」比「說的」更能使寶寶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2~3歲寶寶如何進行精細動作訓練
寶寶2-3歲了,爸媽可以多訓練寶寶的肢體精細動作了,通過一些小遊戲、小活動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了。
精細化動作要求的技巧性更高,動作控制力更強。這個階段主要是訓練手的靈活性。父母可以採用以下方法進行訓練:
搭難度更高的積木
2歲後,孩子用手變得靈巧多了,會翻書了,也會搭較簡單的積木等,但是,要進一步訓練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能力訓練,父母還應要求孩子搭難度要求更大的積木。
父母給孩子買來一套難易程度符合孩子年齡和智力特點的積木,先做示範,讓孩子模仿動作,然後讓孩子自己操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忘記表揚孩子取得的成就。搭積木的動作主要拿孩子的手都來完成,積木的難度越大,對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能力要求就越高,也越能鍛鍊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能力。
擰瓶蓋
父母先收集一些空瓶子,然後用彩色筆在瓶子上畫各種小動物的形象,與孩子一起玩給小動物戴帽子的遊戲。
父母將瓶蓋都擰下採,然後對孩子說:「天真冷,你看這些小動物都沒有戴帽子,讓我們採幫它們戴上吧。」並當著孩子的面給一個小動物戴帽子——把瓶蓋蓋上。然後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動作給其他動物戴帽子。由於孩子的手部力量還不夠,沒有能力將瓶蓋擰上,父母只要求孩子將瓶蓋放上就可以了。這項訓練能有效鍛鍊孩子手的精細度,也訓練了手眼協調能力。
把珠子放入細口瓶中
父母先找來一個空的塑料細口瓶和一些玻璃珠,瓶口應當比玻璃珠大。父母先當著孩子的面做示範,拿起一顆玻璃珠丟到塑料瓶裡,聽到H咚¨的一聲響,孩子也會躍躍欲試。接著,父母給孩子一顆玻璃珠,讓孩子照自己的樣子將玻璃珠丟進瓶子裡。如果孩子丟不進,父母再給孩子一顆玻璃珠,並將孩子的手拉到瓶口處,正對著瓶口丟下。這項訓練和上一項訓練的效果差不多,都是訓練孩子手部動作的精細度和手眼協調能力,但是難度較大。
2-3歲寶寶記憶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2~3歲年齡段嬰兒,其模仿、認知、觀察、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有長足發展,因而對事物的記憶不僅是無意、形象的,而且也開始蒙發了一定的有意記憶。這個時候完全可以採取多種方式來訓練寶寶的記憶能力。
方法一 模仿動物
模仿是孩子將大腦中記憶的信息通過形象動作表現出來的行為,模仿得越逼真,說明嬰兒對事物的再現能力越強。因此,讓寶寶模仿他人語言和行為,是訓練寶寶形象記憶能力的好方法,而寶寶最喜歡模仿的首先是動物的形象。
帶寶寶去公園觀看猴、熊貓等動物,叫寶寶模仿它們走路、搔痒痒、吃東西的樣子,以訓練寶寶對事物的回憶及再現能力。
方法二 背小古詩
兩、三歲的嬰兒,已經很會說話了,完全可以在激發興趣的前提下,多教他背一些四言句的小古詩,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可以從《三字經》中選出一些句子,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教寶寶背一背。
教寶寶背兒歌、背古詩,是訓練嬰兒記憶能力的主要方式。
方法三 電話記事
大人通過打電話,向寶寶交待一點事情,讓他記住,以訓練寶寶聽覺記憶的能力。如媽媽打電話給寶寶:「媽媽下班回來,想帶一點東西給你吃,你想吃什麼呢?」寶寶:「我想吃葡萄乾和蘋果。」媽媽:「好吧,媽媽下班後就帶回來,你可要記住是什麼食品羅!」媽媽回家後,首先問問寶寶,媽媽應該帶回什麼食品,看他能否想起來。
方法四 講故事提問題
就故事內容向寶寶提問,這是訓練他記憶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剛開始只提一、兩個明顯的問題,以後隨著能力的提高,可以多提一些問題,以鍛鍊寶寶對事物記憶和重現的能力。如講完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就問問寶寶:「是誰和誰比賽?誰贏了?誰輸了?」「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如果寶寶能夠講出故事中的一些情節就更好了,大人要試著做一些誘導。
2~3歲寶寶吃什麼零食好
含糖量過高的食品,如話梅蜜餞、糖果巧克力、中式糕點及各種冰激凌、雪糕等,吃完之後容易引起飽脹感,從而影響正餐,造成營養失衡,並導致兒童齲齒。另外,醃製、燻烤和油炸的食品,如羊肉串、鹹牛肉乾、各類膨化食品等也不宜作為兒童的零食。在加工製作過程中,這類食品本身含有的營養成分大多被破壞。
而且還會產生一些致癌或有毒物質,如一隻烤雞腿所含的毒性大約相當於60根香菸。至於餅乾、方便麵等食品,由於含有過多的熱量,且營養成分極低,也不宜作為兒童的零食。
新鮮水果營養豐富,非常適合作為兒童的零食。各種奶製品,如牛奶、奶酪等含有豐富的鈣和其他10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能夠促進兒童的體格和智力發育,也是兒童極佳的零食選擇。另外,豆漿及其他豆製品,各種堅果類食物,如花生、杏仁、松子、板慄等,是天然的健康保健食品,也可作為孩子們的零食。
即使是對孩子有益的食物,也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要加以適當的控制。這是因為兒童如果整天吃零食不離口,會使胃液分泌失調,消化功能紊亂,食欲不振,對正餐不感興趣。而即使是營養再豐富的零食含有的營養素也不全面。
如果兒童因為吃零食過多而不想再吃正餐,則他們必需的營養素將得不到保證,甚至會導致兒童營養不良。另外,像花生、葵花籽等堅果類食物脂肪含量也非常高,食入過多,容易造成熱量過剩。
孩子一般自制力較差,對於可口的食品很容易一次貪吃過多,因此,在允許孩子吃零食的同時,要有一定量的限制,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要影響正餐的食慾和食量,如果孩子由於吃了零食,吃正餐時便不想吃或減少了食量,則零食便是吃得過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