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能不能感知他人的心念變化?這三位比丘尼說出親身經歷

2020-12-20 念念隨筆

皆仁法師

有人曾經問我:「師父,修行者是否真能修得他心通呢?是否能夠感知他人的內心的想法呢?」

《六通般若經》中說:「他心通,能如實知十方沙界他有情類心心所法,謂偏知他貪嗔痴等心,離貪嗔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靜不寂靜心,解脫不解脫心,皆如實知。」

《大寶積經》中說:「他心通,觀一切眾生心故。」

他心通通常是修定的產物,對於一般的修行者而言,修則有,不修未必有,也有因為業報而得的情況,稱為報通。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則是後一種,也就是感知一般人無法感知到的他人的心念變化。

這一點,對於修行人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這種不算是他心通的範疇之內,只是因為修行者的心清淨,所以可以映照附近一些心念的變化而已,就像鏡子可以映照物體的影像一樣。對此,不需要覺得太大驚小怪。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就舉三位比丘尼師父親身的見聞作為例子,和大家感受一下。當然,這是已經徵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的記錄。

一、甲比丘尼的經歷:

甲比丘尼和一對居士夫婦相熟,而這對夫婦偶爾也會一起到師父處拜訪,不過通常是妻子單獨到寺院的次數多些。

而因為二人結婚多年未有孩子,於是就向師父請求開示,希望可以懷上。

於是甲比丘尼就送了妻子一部《普門品》,讓她好好發心誦持。

妻子的業障也比較重,讀《普門品》時,常常打瞌睡,不過為了生孩子,她也是拼了。

過了一年半左右,妻子終於順利懷上了。

一家人自然是滿心歡喜,於是,就跑到寺院答謝師父。

三人就坐在客堂聊天。

這一次,甲比丘尼卻覺得兩人情緒有點不對頭,雖然二人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異樣,一樣是有說有笑。

但是她覺得妻子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和她對坐時,一種沉悶的壓抑感直透了過來。

而離她數個座位距離的丈夫,心中卻是充滿了淫慾心。

當時,甲比丘尼的心中就吃了一驚:這是什麼情況?跑來寺院禮佛,居然還對出家人起這樣的心念?

她起先以為是自己的感覺出錯,於是也沒有說什麼。

待送二人離開之後,這位師父因為修行事忙,也就和二人沒有什麼來往了。

數年後,聽居士們說起,這對夫妻的丈夫搞外遇,小三逼宮正室,正室揚言要帶兒子離婚,結果搞得相當混亂,最後也不知結果如何了。

那位師父也只能一聲嘆息了。

有人問:當時師父為什麼不說破?

這問題問得讓人無語啊。難道要師父當面質問別人為什麼淫慾心那麼重嗎?還是要讓他們提防小三?這只是一種心裡的感受,又如何當面對人提出呢?

二、乙比丘尼的經歷

乙比丘尼的外婆因為不慎意外摔倒,神志不清,於是就被送到醫院搶救,住了數日ICU後,情況穩定,於是就轉到了神經外科住院治療。

這位師父聽說外婆摔倒,於是就趕回探望。

當她來到醫院時,病房是三人間,靠門的床是空的,而中間的一張床躺著一位五六十歲的男病人,據說是半身不遂,但是神智相當清醒。

而她的外婆就住在最裡面的一張病床上,當時氣管已經切開,插管,身體只剩下物理反應了,怎麼呼喚也沒有回應。

她的心裡很是難過。

此後半個月內,她幾乎每天都來探望外婆,外婆也依舊沒有任何反應。

這一天,她照常來看望外婆時,隔壁病床的家屬正巧也在,她抬頭看了對方一眼,禮貌地打了個招呼。

誰知道這一眼讓她心裡一怔,因為那婦女滿臉橫肉,看起來極其不善。

不過,她也沒有放在心上。

在她看望外婆時,忽然心中湧起了一陣巨大的悲痛,心像被一隻大手猛地揉捏了一下,那種極其難過的感覺,讓她突然不由地流下了眼淚。

她起先以為是自己外婆的情緒有變化,但是定睛仔細看了看外婆並無變化。

她擦擦眼淚,心中滿是疑惑。

待她離開病房之後,這種難過的感覺突然又消失了。

後來中間病床的人轉走了,她才從護士那裡知道:原來是中間病床的家屬嫌棄自己的丈夫臥床太久,各種惡毒言語謾罵,於是她的丈夫心中充滿了哀傷,見到臨床的老太太被人百般呵護,心中更是充滿了憤懣和不甘,所以當時的情緒力量才會那麼巨大。

而那位比丘尼師父當時心中不提防有這麼一下,所以突然就被這種情緒影響了。

三、丙比丘尼的經歷

丙比丘尼有一次和另一位師父一同出門辦事,而一位常常到寺院禮佛的居士知道之後,就毛遂自薦說要開車送師父出門。

到了約定的時間,這位居士卻因自己臨時有急事不能來,就叫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代他開車來接師父。

兩位師父上車之後,丙比丘尼就覺得自己全身不舒服。

當時以為是暈車,於是她就忍著。

然而路況很好,並無顛簸,而且車子開得也算平穩,貌似並非是暈車。

而且那種不舒服,感覺就像被一團惡意包圍著,一直在攻擊的感覺,說不上來哪裡不舒服,但就是全身都不舒服。

好容易到了車站,她剛剛下車,這種不適感立刻就消散了。

她疑惑地看了看開車的人,心中似乎明白了什麼。

事後,她詳細詢問原本打算開車送他們的居士,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原來,他這朋友平時喜歡去娛樂場所胡混,他屢勸不聽。

這次,他想讓朋友培培福報,於是就請朋友代他送送師父。

沒想到他的朋友心中根本不願意,而且一路上對師父心存惡意,雖然表面上看來笑意盈盈,其實心中充滿了惡念。

而這位師父極少出門也極少和他人相處,心中也是不設防的。於是,她成功地中招了。這人的惡意被這位師父全盤接收了,所以她一路上才會感到那麼難受。

這三位師父的故事就說到這裡了。

對於修行者而言,心就像明鏡一樣,對於眾生的心念都會映現出來。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奇怪的。

其實,每個人的心念都有影響這個世界的力量,是善還是惡,由你自己決定。不要以為自己動念頭別人不知道,其實,世間真的有很多眼睛在看著你的。

最後,以《增壹阿含經》中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往期文章:

佛陀為什麼說七十歲以上的人不能出家?了解一下?

一位禪宗大佬的肺腑之言,句句入心,千百年來激勵學人無數

這部以月為喻的佛經,一直少人知曉,內含佛陀對弟子的無限慈悲

禪宗的無情說法公案之中,暗藏了什麼玄機?憨山大師如是說

釋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究竟有幾顆?分別存在何處?

相關焦點

  • 修行人開悟的前兆
    修行越來越精進,什麼都越來越不順利等等,世間沒有佛法基礎的人經常怨天尤人,實際這就是在顯露愚痴的本性。顯而易見,有痛苦才能了業,才能生出離心,否則你就會貪戀這世上的一切;所以,我們應當坦然地面對各種厄難,而毫無怯懦之心,這對修行人很重要啊!有些人稍微有一點違緣和痛苦的時候就認為很痛苦、認為不應該,痛苦轉為道用的方法一點都不懂。
  • 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受持五戒屬於人道,力行十善屬於天道;契悟了四諦、十二因緣,並依之修行,就是聲聞道、緣覺道;實踐六波羅蜜,就是菩薩道。然而,這些文字都不是至道。什麼才是至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無取無求、不生不滅,當體即是、動念乖真,一法不立、一法不離,這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所以,體悟這念心,才能「會其至道」。
  • 修行人吃東西時候的「三念五觀」(宣化上人)
    這叫四事供養。那麼這供養,要在家人來供養,出家人是受供養的;受供養的,在吃飯的時候,所以就有三念五觀。出家人受供養的時候應該有三念五觀。什麼叫三念呢?易果容前天,他向我請問這個三念五觀的道理。我已經給他略略地講一講。那麼現在,再給大家講一講。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三、為什麼修行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呢?「守本真心,勝念他佛」!守住自己的真心是最高的修行法門。1、什麼是「外面的佛」?為何要念外面的佛?每一個念頭都是心的顯現,如果你能看見自己念頭的產生、來去,就意味著你能看見自己的真心。4、如何守住自己的真心呢?你能看見自己的心,就能守住自己的心。這時候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佛、道——心即佛即道!
  • 「修行人的脖子」,這裡頭大有玄機.
    感知到現在的很多人都耽於享樂,等待他們的就是病苦痛苦,冤親債主的報復,只要我們不修行,福報總有享完的一天,愛去買東西或者吃等看與享樂的事情,再不去修行等待他們的就是痛苦。想想我們修行時做的善事,布施錢財等,當我們做了善事我們的內心想的是什麼?在糾結我們布施出去了有沒有利益到別人,還是在糾結我布施的那麼多錢應該能得到很多回報,我希望這個果報快速到來,希望這個果報快點到來我就有錢花了。在布施的時候,到底是有相布施還是無相布施呢,在布施時有沒有後悔的心念?包括在幫助他人時是不是那種心不甘情不願的心念,希望別人稱讚讚揚別人的心念?
  • 心越平靜,你越快樂,智慧越高,你越通融
    第 626 位講者 印盛法師佛教藝術家、比丘尼  一刻講者佛教藝術家,比丘尼,當代佛門泰鬥本煥長老座下的心燈傳人,現任深圳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同時,她也是中國第一位將佛教藝術帶入世界藝術之都法國巴黎的比丘尼。阿彌陀佛,我是一刻talks 的講者釋印盛。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雖然經文中對修行的要求有深淺之別,但皆是希冀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發善心、行善事,通過萬千人事來磨練性功,最終可以可以達到慈心下氣、悲憫人天的修行境界。相比起前一所述,此處所指的修行更具有社會普適性。也即是說,只要把修行的理運用得當,每個人都能從此等修行中獲得益處。從常理以及宗教感情上來講,看到有越多的人對修行事感興趣,這本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4
    簡單解釋分七段來跟各位說明,第一是四念處,四念處當中,第一就是身念處,第二受念處,第三心念處,第四法念處,所以四念處就包含四項;第二是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斷滅,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念令生,四、已生善念令增長,四正勤重修精進;第三是四如意:一、欲神足:樂修、持戒解脫之法,二、勤神足:一心正念精進佛法,三、心神足:安心一境,四、觀神足:觀察五蘊生滅變化,四如意足重修禪定;第四是五根:一、信根:信正信的道理
  • 怎樣修行?《金剛經》中的三個佛偈,告訴你答案!
    作為一個修行的人,能有一部直接指導人修行的佛經,等於是行走在黑暗的路上,有一盞明燈在前方指引。經過千百年來無數修行人的驗證,《金剛經》的確能使人做到這一點。但是,《金剛經》中的空,應當怎樣理解呢?我們先來看看《金剛經》中與「空」有關的三個佛偈。當須菩提問佛陀「云何降伏其心」時,佛陀告訴須菩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證嚴上人說故事】吃蒜頭上癮的修行人
  • 五臺山無比殊勝的親身經歷——五臺金色界,感應遍十方!
    可能緣分都是註定的,去年我遇到了諦深師父並發心皈依師父,這件事對我來說,其實是很了不得的。雖然學佛,但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要麼自己在家通過網絡學,要麼就是參加個小團體共修,真正去皈依一位大德,有師父帶著修行,這樣的人就不多了。而自從皈依師父後也漸漸的感受到師父的大慈悲心。說這段就是想表達一下皈依師父的不易及對師父的感恩之心。若不是師父,也不會有這次的五臺山之行。
  • 終南山修行聖地,五千多位隱士藏身終南山,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自從走上尋訪終南隱士的道路之後,他的身份變成雜誌《問道》的主編,他對隱士的採訪就刊登在這本雜誌上。「前幾年接觸文學圈、做期刊,庸俗的東西太多,感官享受的東西太多,大家都在想怎麼賺錢,怎麼花錢,這些東西固然沒錯,但是人的生活視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種生活。遇到修行者,生活就像忽然發現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渾濁的水質就不可再飲用了。」張劍峰這樣形容這一變化。
  • 這念心寂然不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真如法界」
    我們這念心無始無終,沒有大小、沒有遠近、沒有邊際,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這念心當中,是沒辦法用尺來量的。大乘佛經裡面講:如來佛的境界,就算是恆河沙的聲聞、緣覺,也沒辦法思量得出來。所謂「起心即錯,動念乖真」,一落思量,就是起心動念,哪裡是如來的境界?「非思量處」,如來的境界,不是思量能見、能得的;當下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如來的境界!就是這麼簡單。
  • 我們的心念到底是一?還是二?有沒有可能是三?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我們每個佛弟子好好的修學,「至心」終究會成為「一心」的!我們的這個「心念」也是這樣,不是一學佛就可以達到「一念」的境界。而是「前念迷則眾生,後念覺則佛」。也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念」是分前後「二念」的,所以修行的時候,容易分心走神。在修行的路上也往往會出現反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事情非止是小「貓」先生做,我們凡夫也是天天這樣幹的!
  • 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今天來談談: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蕅益大師在《示養德》中云:「嘗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這是說,作為出家人可曾省察此世、前生修了什麼德行和功夫,如今能坐享檀越(施主)供養?古德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 行走的意義就是心的修行
    不在於能欣賞多麼美麗的風景,品嘗多麼可口的美食,而在於——行走,是心的修行。然而,修行不是為了讓自己遠離生活,眾叛親離,成為古怪的人,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得更好,和自己、身邊人、他人、社會相處得更包容,更圓融。什麼是心的修行?用心去感知大不同的世界,開眼界,長見識,拓寬心房,提升覺知,增長智慧。
  • 【修心】凡心所感,皆是心相!修行絕不是為了找到所謂的 "好感覺"
    一位傻子突然闖進了教堂,他也沒有任何變化。如果那位大師身上真有像太陽一樣存在的隱藏的能量之光,那麼,每個人、每塊石頭、每片樹葉都能感受到,都應該有變化。而實質情況是,只有相信那位大師有某種能量的人才會有能量,而不信的人什麼感受也沒有。不是他們沒有「接受」到,而是他們沒有反應於他們自己。
  • 佛教:你若能善護念自己的心念,你便是自己的如來!
    有人說,佛經是一個世界,只要你在裡面徜徉,定能得心清緒淨。也有人說,佛經是一位導師,能讓你悟透人生,作人生的覺悟者。經過千年的流傳,有人不斷從佛經中,找到與他人生相契合的佛句。有的人因此受持,得無量福報。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二)
    修行好的道人一見面就知道對方有什麼病,哪個臟器有問題,還能活多久。出家人也是人生父母養,出家前心裡也種著男女之情。不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能讓男女之情那些念頭很快過去。出家人要真動心了可以正大光明地還俗結婚,也用不著偷偷摸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