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開悟的前兆

2020-12-19 湯圓學佛法

大善者受大痛苦往往是成就的前兆,而大惡者忽得大福報往往是墮落的前兆。正所謂:「大福者臨趨善趣,痛苦猶如燃火」、「重罪者臨墮地獄,福德猶如降大雨」,對於這個深奧的因果道理,應好好思維,莫生邪見。

若真修道人,必經磨難,不魔不成佛,真正發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觸動的一刻即震動三界,一定會有千磨萬難在等著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經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言即已遍滿三界,你歷劫累生的冤親債主、一切心魔、一切有緣都在路上等著你了。過不了這些關,闖不過這些難,降服不了這些魔,積累不到足夠的福德智慧,你休想取得「真經」,休想獲得成就;所以,真修道人對痛苦磨難要有正知見。

末法時代,我們經常出現違緣,世間人可能不理解,自己造的善業越來越多,為什麼身體越來越差?為什麼不順利?可能會怨天尤人,但實際上他們都不懂因果的規律;我們要明白這是前世的業力,並不是我們現在造善業,當下就馬上現前。有些人心裡疑惑,覺得佛法好像是假的,怎麼我修行越來越精進,身體反而越來越不好?修行越來越精進,什麼都越來越不順利等等,世間沒有佛法基礎的人經常怨天尤人,實際這就是在顯露愚痴的本性。

顯而易見,有痛苦才能了業,才能生出離心,否則你就會貪戀這世上的一切;所以,我們應當坦然地面對各種厄難,而毫無怯懦之心,這對修行人很重要啊!有些人稍微有一點違緣和痛苦的時候就認為很痛苦、認為不應該,痛苦轉為道用的方法一點都不懂。

開悟乃是明心見性、無漏無染,修行人在開悟前會經歷幾方面的變化:

一、覺知擴張

就好像原來你只能留意到在自己周身50平米發生的事情,但現在覺知擴張之後,你的感知力一下子就擴張到了2平方公裡,或者2萬平方公裡;此外,它也許不是一個平面的擴張,而是立體的、三維乃至多維的、跨越空間的、跨越維度的。

也就是說,你開始能夠感知到不同的實相,你能夠知曉發生在自己身邊乃至很遙遠的地方,甚至是常人感知不到的世界發生的那些事。需要注意的是,你只是知曉,並將覺知的經驗整合到當下經歷的事件中,而不是被訊息和信念幹擾到精神失常、言行教條。

二、敏感度提升

在覺知擴張之後,也有人是同時的敏感度也提升了,這也有多種表現形式:

1、也許原來在你周圍發生的幾件事之間,你以為它們是獨立的,但敏感度提升後你會發現其間明顯的關聯關係(多個條件促成一個結果,某事件是其中一個條件)、因果關係(該條件決定事件的結果)。

2、以前你只能關注到自己在當下做了些什麼、怎麼做的,其他人做了些什麼、怎麼做的,這已經是有覺知力的體現;有些人會將之形容為反思能力或敏捷學習能力,但本質是覺知。在敏感度提升之後,你能夠注意到這些事情更多的細節帶來的影響,並調整自身。

3、你對事物辨析的準確度和精微度提高。它可能反映在對語言和事物的理解能力上。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理解他人話語時戴著過濾網,即便旁人能聽出來,他們自己也會不斷誤解講話者表達的意思,再去以訛傳訛(這種人非常多,沒有大徹大悟、證道的人是沒有資格講法傳法的,因為一開口就會誤導他人,但他們並沒有自知之明)。也有些人將黑的說成白的,不會還原事件本身,而是加入很多自己的判斷。以上既耽誤自己又妨礙他人修行的大忌,在敏感度提高後會減少扭曲,乃至能識別出一句話裡哪個詞不是真相,將人事物還原成它本來的樣子。

三、能量聚攏

前兩個方面都是為第三方面打基礎的,大多數人需要完成前兩個方面之後,才會進入到這一層次,在此你的能量會有飛躍性的實質提升。有很多人認為,能量提升意味著自己身邊的一些看起來變得更好,但其實並不一定是那樣。

當你的覺知力擴展、敏感度提升,你能夠察覺到它是更多生命體的心念交織,這麼強大的感知力對於你來說可能會形成一種困擾。當你尚未識別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本心之時,這些壓迫級的能量和訊息看似冗餘,但這也是開悟之前必經的一個過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適合自身的修行方式,如果你僅僅是仿照著其他人成功的路徑,也許你一輩子都不可能摸到開悟的邊邊角角。

相關焦點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昔日佛陀於雪山修行,日食一麻一粟,苦行六年終無所得。隨即毅然放棄苦行,在尼連禪河畔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養,又在河水中洗淨身軀,結跏趺坐,日夜參悟,終於睹明星而悟道。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
  • 佛教:什麼是開悟?開悟需要具備什麼?其實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在小編看來,開悟並不是難事!與諸多道理相同,若是你總是向著一個模稜兩可的目標前進,在途中得到了一些或對或錯的答案,就說已開悟,這是不正確的。往往在修行中,這種修行是進入了一個誤區,自己覺得開悟並非難事,但是往往還是遙不可及。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但對於後世的修行者來說,很少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一步到位,即徹悟,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能夠小悟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那麼,何為開悟呢?
  • 立志修行證道之人,健康是必要條件嗎?
    三十九歲出家,住廟修行。廟裡有時坐禪。他一上坐便睡覺。香板挨了不知多少。依然如故。自認罪孽深重。這一輩子修行開悟是不可能了。難道,修行必須是身體健康,無疾患才有開悟的可能嗎?答案是否定的。我舉幾個案例來佐證。首先是禪宗二祖慧可大師,開悟之前剛剛斷去一臂。血染白血。在極度痛苦難忍的情況下還能開悟得道。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換句話說,處於開悟狀態的人,他們的今生,一般是會著開悟之前的狀態或者人生軌跡這一生,肉身死去,最後進入無餘涅槃,不再來了,這就是開悟的人的狀態。
  • 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了魔,想開悟的沒開悟
    他們的修行方式或者各不相同,但是目標應當是一致的,那就是「成佛」。為什麼都想要成佛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佛」的含義包括了所有的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邊的神力;無上的智慧;五眼六通等等等等,不管是衝著哪點殊勝,總之他們都會有堅定而足夠的理由。那麼想要成佛,就會有機會成佛嗎?想要成佛而未成佛的都是普通人,那麼普通人可以成佛嗎?普通人與佛的距離有多大呢?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以各種方式修行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能學習到佛的智慧,最終開悟。開悟就是打開智慧之門,悟出人生的道理的意思。信佛學佛之人對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所悟,有的人悟道淺顯一些,有的人悟道深刻一些。我們大部分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開悟的時間都是相對很短暫的。
  • 幾位大德告訴你:到底什麼是開悟,什麼是明心見性?
    悟,是觀念的改變,智能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 捆綁,衝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學佛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讓自己開悟,開悟與明心見性不同,開悟的解釋是指開智悟理。也就是悟道一些道理的人,都可以說是當時開悟了,這種開悟與佛教常提到的明心見性則不同,簡單理解平常的開悟,也就是小悟,而真正的覺悟,則是大徹大悟。真正學佛開悟的人很多,但達到大徹大悟境界的人卻寥寥無幾。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轉自嶧山興國寺 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由於開悟時上述氣脈變化證量的決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對此皆有大致統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脫落」、「花開見佛」,等等。
  • 美貌也能成為修行的障礙?日本美女禪師千代野的開悟經歷
    我媽媽可以來這裡,可是死去的人是不能復活了,那心中的傷痛是永遠不能平復的啊。千代野聽了默默無言。是啊,死去的再也不能復生。看著無比悲傷的丸子,想到戰爭這個怪物,如此的殘酷,世態紛亂,心裡傷感,不由得更感到人生無常,想出家修行的心也更加堅定。沒有多久,最疼愛千代野的父親,安達景盛也去世了。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因為心態清淨,隨之而來的,就會有許多的狀態發生改變。在佛教中,就叫得到了大智大慧。比如明白因果,時時歡喜,心地善良、慈悲等等。甚至連說話,也保持著一種不疾不徐的狀態,讓人感覺很親切,喜歡親近他。一般開悟的人有如下特徵:第一,說話不急不慢,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生活事業的成功,急功近利,脾氣暴躁。
  • 頂輪與眉心輪|智慧眼與開悟的奧秘
    智慧眼和開悟2020.10.29對於靈性修行這一課題,我們不談眉心輪也不談頂輪,因為脈輪也只不過是脈輪,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智慧眼和開悟。我們在佛學系統中聽到開悟這個詞,仿佛這是非常高等的成就,如果有一個普通人說自己開悟了,他一定會被群起而嘲,開悟,多麼大言不慚,你頭上有佛菩薩的光輝嗎?你有大慈大悲的心嗎?你有救苦救難的神力嗎?因為在一般人眼裡,開悟這個詞的分量,跟成佛差不多。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題記:開悟,意味著簡潔明了,那麼對「開悟」的抽象理解是有礙於開悟的。「開悟」一詞是個術語,佛家常用的術語。開悟是一種境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開悟」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由之路。初學者有沒有開悟的訴求呢?當然是有的,如果沒有那他們為什麼要去學習佛法呢?既然初學者都有開悟的訴求,那麼他們就一定會試著去了解「開悟」的境界、理解「開悟」的含義。要是初學者把「開悟」理解為「語言難以描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們就會試圖從其他的跡象中找尋「開悟」的痕跡。於是就有了「開悟的徵兆」、「開悟的特徵」之說。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開悟明心,見性成佛,這是學佛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佛法浩渺如蒼茫大海,一入經藏,便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渡往彼岸。究竟怎樣的境界,才算是離開悟不遠呢?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 釋淨空:天天在念佛、天天修,怎麼還不開悟?
    目的在開悟、在明心見性,修淨土的目的在理一心不亂,《彌陀經》裡面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目的在這個。心要是亂、要是顛倒,那是凡夫,不是修行人;修行人的目標就是不亂、不顛倒。功夫到家,自然就開悟了;功夫沒有到、沒有成熟,想開悟也開不了。這個事情千萬不要想:「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修,怎麼還不開悟?」你們想想看,你要是有這個念頭這叫妄想,有妄想不會開悟。